APP下载

浅谈德彪西《雪上足迹》的演奏特点及技巧

2016-02-03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

北方音乐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作手法德彪西

朱 健(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07)



浅谈德彪西《雪上足迹》的演奏特点及技巧

朱健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德彪西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作曲人之一,在法国乃至世界音乐上都有着崇高地位。本文以德彪西《前奏曲》集中的第六首《雪上足迹》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演奏处理和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以便了解德彪西进行《雪上足迹》作曲的创作思路,并为学生学习德彪西作品提供一定指导和参考,培养学生对“印象主义”风格音乐作品的审美情趣,从而增强对“印象主义”钢琴曲演奏和艺术表现上的处理技巧和能力。

【关键词】《雪上足迹》;演奏特点;德彪西;创作手法

德彪西,出生于法国18世纪60年代,自幼深受印象派艺术的熏陶。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在当时象征主义马拉美诗歌与印象主义莫奈绘画所反映出来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影响下,结合东方音乐、西班牙爵士乐等一些特点,在钢琴音乐中融入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和声。其他音乐人在其影响和带领下,在当时音乐领域开始了一场革新运动,打破了传统音乐中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的调性思维和强调“主—属”关系的和声体系,开创了“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流派。德彪西创造的“印象主义”风格音乐,侧重于简短式主题、色彩性和弦、多变织体、模糊化调性的运用,通过这些因素去刻画人的感受和描绘客观事物变化,形成了不同于传统风格的音乐,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德彪西一生创作无数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中《前奏曲》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音乐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充分体现了德彪西音乐作品的“印象主义”风格。在《前奏曲》创作中,德彪西对钢琴演奏技巧做了创造性探索,如踏板处理、连音奏法等,极大地丰富了钢琴演奏技法,为现代钢琴演奏技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学习钢琴音乐时,应当了解德彪西的《前奏曲》的演奏技巧,对掌握钢琴演奏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一、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带有的音乐特点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一共可以被划分成两集,每一集包括了十二首钢琴曲,其中,第一集的前奏曲是在1910年完成的,主要包括:(1)《特尔斐舞女》、(2)《帆》、(3)《原野上的风》、(4)《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与香味》、(5)《阿拉卡普里山丘》、(6)《雪上足迹》、(7)《西风所见》、(8)《亚麻色头发的少女》、(9)《被中断的小夜曲》、(10)《沉没的教堂》、(11)《小妖精帕克之舞》、(12)《游吟歌手》。钢琴曲第二集的前奏曲是在1913年完成的,该部分钢琴曲主要包括:(1)《雾》、(2)《枯叶》、(3)《阿汉布拉宫殿的大门》、(4)《精于舞蹈的仙女们》、(5)《石楠树》、(6)《怪癖的拉文将军》、(7)《月色满亭台》、(8)《水妖》、(9)《向匹克威克先生致敬》、(10)《骨灰匣》、(11)《交替的三度音程》、(12)《焰火》。从钢琴曲内涵的角度上来看,此二十四首前奏曲目将诗情画意、色彩的多变性以及音响的丰富性完美且深刻地结合到了一起,这使得该乐曲无论是标题,还是乐曲本身都充满了感染力,让人们在聆听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便进入到了印象主义的音乐世界之中。

二、德彪西创作《雪上足迹》的具体手法

作为《前奏曲》其中的一首,《雪上足迹》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是简短式的主题贯穿法、声化和片段化的线条旋律、多重和平行两种和弦方式、以及非功能性的半音线条化的和声。与此同时,该首钢琴前奏曲中不仅应用了古老的人工和自然调试方法,还采用了泛调性和多调性等带有德彪西烙印的印象主义音乐表现手法。

(一)《雪上足迹》旋律的创作手法

从该首前奏曲旋律的表现形式来看,整首作品的演奏旋律都呈现出了一种和声化、片段化和简短化的发展形态,旋律的材料十分得简洁有效、调性游移且模糊,带有极强的画面感和色彩感;并且,同古典和浪漫时期印象主义音乐带有那种复杂理性和丰富情感的旋律表现特征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从《雪上足迹》前奏曲的谱例上我们可以发现,该首前奏曲的旋律是被较多的休止符划分成了十分简短且零散的音乐短句和词组,将人在雪中艰难地行走画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十分贴合作曲家当时在失恋之后,自己内心一瞬间产生的复杂情感变化。此外,在和声化旋这一旋律创作形式方面,德彪西也一改以往印象主义音乐的作曲方式,采用了立体化的和弦来形成整首前奏曲和弦部分的旋律。

(二)和声

对于德彪西印象主义的音乐而言,在其所使用的音乐表现手法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就是对和声的利用,特别是体现在它的两集钢琴前奏曲当中,在这些钢琴作品当中,德彪西对和声技巧实现了巧妙的运用,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西方18世纪以来所确立的以大小调为主的传统功能性和声体系被打破,形成了一种以非功能性为核心的和声体系,发挥出和声的色彩性特色,为他在印象主义音乐界中的创始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在德彪西的作品《雪上足迹》当中,在钢琴前奏当中对和声手法进行了巧妙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中:①对传统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但未得到实际解决的高叠和弦进行了运用;②对非传统结构的和弦,如附加音和弦、四五度和弦以及五度和弦等进行了运用;③对平行和弦进行了运用;④对线性化的和声进行了运用。

1.高叠和弦

在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当中对高叠和弦技巧的应用是随处可见的,与传统的高叠和弦的应用相互区别的是,在对其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通常都是将其进行了拆分,从而在横向上形成了多个旋律线条,并且不对其进行解决,同时在纵向上通过转位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传统的高叠和弦则多使用原位,并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解决。

2.半音线性化的和声进行

德彪西在早年的时间内对瓦格纳是十分推崇的,其音乐作品受到了瓦格纳的很大影响,尤其是在调式调性和半音化等手法的使用方面,对然其后来又对瓦格纳的功能逻辑关系中的僵化和复杂化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但是其所创作的极具自身特色的音乐作品当中还是能够找到瓦格纳的影子。在《雪上足迹》中的第8-10小节和第25-28小节当中就对半音化的和声进行了巧妙的运用,并将其进行了一定的改变和创新,使得和弦与和弦之间原本强烈的逻辑功能关系得以弱化,而是通过一种线性化的和声方式表现出来。

3.调性

《雪上足迹》作品中的调式调性在前文中已经进行了分析,从其所反映出的布局来看,会将其误认为是一种调性极为明确的作品,但是其实不然,《雪上足迹》这首作品的调性并不是十分得明确,德彪西通过对人工调式、自然调式、平行和弦、无解决的高叠和弦以及纵横复合化的多调性等手法使得调性中心被淡化,变得更加得模糊化和复杂化,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泛调性为主要特点的调性手法。

在前文中对作品各个段落的调性的标出只是一个大体上的概念,是其段落中较为倾向表达的调性特征;再加之在整首作品中都贯穿了主题动机,使得调性呈现出模糊的特点,但是却明显偏向以d小调为主调的调性思维,使得整首作品中存在很多次调性中心的变化和转移,在听觉上给听众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和画面感。

三.德彪西《雪上足迹》演奏技巧分析

(一)控制演奏的力度和速度

《雪上足迹》这一音乐作品在演奏力度上的要求较弱,特点极为突出,力度范围变化不大,在P和PPP之间徘徊,一般时候的演奏力度都是在PP,尽管演奏力度的变化范围不大,但是对演奏者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演奏者在对琴键的控制力度上谨慎把握。在《雪上足迹》演奏的时候,演奏者不能用手指来控制演奏力度,要用指腹轻轻滑过琴键,整个手指要紧贴琴键,仔细感受琴键对手指的吸引力,感受《雪上足迹》演奏上的魅力,演奏者通过感受演奏音色的变化来改变对琴键的控制力度,仔细地用心聆听,品味《雪上足迹》的内涵。

《雪上足迹》本身是一首较为安静缓慢的曲子,在演奏速度的控制上也应该缓慢地进行,尽可能地降低速度,从这首作品的名字上来看,属于下雪之后在雪上行走,而且是漫步式的行走,因此演奏者可以在演奏的时候想象这个场面,可以更好地表现这一作品。《雪上足迹》作品中有几次速度上的变化,13小节演奏速度变慢,两个小节之后的速度再次变慢,但是这两次速度的变化从演奏要求上来看有着细微的差异,分别是cedez与retenu演奏力度的变化,而不是渐慢的速度变化。在19小节演奏速度又减慢然后回归之前的演奏速度,25小节也有一次这个变化过程,在《雪上足迹》演奏的时候,演奏者要准确把握演奏速度的变化。

(二)深入分析表情术语

德彪西为了让演奏者更好地理解《雪上足迹》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特色,在其作品中做了一系列的表情术语的标注,这一标注能让演奏者更为深刻地理解《雪上足迹》音乐作品,因此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德彪西标注的表情术语,这也是理解并更好演奏这一作品不可缺少的步骤。在1小节的下方,有一个表情术语的标注,显示为意大利文表情术语“Cerythmedoitavoirlavaleur sonored’unfonddepaysagetristeetglace”,翻译过来为在这部分的演奏上需要保持音值,以展现在雪地里行走的艰难程度,以此体现景色的凄美。在21小节上方所标的表情术语为“enanimantsurtout dansl’expressionexpressifettendre”,翻译过来是演奏时要温婉而富有表情。在29小节上方所标注的表情术语“commeuntendreet tristeregret”,翻译过来为演奏情绪要温婉而忧伤,并且带有一点悔恨。

(三)踏板的运用

在德彪西的钢琴演奏中,其为了能够让钢琴作品的音色得到更好的控制,对一些钢琴作品的和声效果更好地体现出来,就需要在绵长且朦胧的钢琴旋律中保持其流畅并且具有层次感的效果,而这样的效果主要是由踏板所打造的。对于踏板的使用方式,每一位作家都有其不同的理解方式,对于《雪上足迹》这篇曲目而言,笔者依据自己对踏板的理解,进行了运用的解析,在作品的A段中,在左手的第一小节“脚步”主体开始,踏板需要在第十六音符D音演奏之后在进行,此后一直延续在下一个十六分音符演奏结束后为止,紧接着是快速的踏板切换,以此来让钢琴曲目中的持续音变得更加清晰,如此运用至第四小节,从第五小节开始吗,就要运用踏板进行左手和弦的切换,即两个拍为一个节奏的进行切换,直至第七个小节。

在作品A1中,其踏板在和弦方面的处理较为丰富,其在声部的线条也较为丰富,由于踏板的切换主要是通过和弦的变化来得以显现的,故而,在作品的演奏过程当中要十分注意和弦的变化,要能够在各个声部的严重中将其进行提现,在作品A2中,踏板的运用较为简单,即一边按照主题旋律的来进行踏板的切换,一边要能够按照和弦变化来将踏板进行切换,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十五小节时,要将踏板处于振动模式,这样就能够将钢琴曲目音响的效果变得更为清晰。在该作品A3的处理中,其主要应用到的是前段踏板应用,但是,注意要在第二十八小节是用到振动踏板,并在三十以及三十一小节是能够根据踏板的使用效果来调整其表达的深度,由于左手的一连串的和弦很容易造成混音的效果,故而,在这里要应用半踏板或者浅踏板的方式来进行处理,这样,所演奏出来的钢琴曲目会有很不错的和声效果。通过《雪上足迹》这个曲目的演奏,能够很好地了解德彪西本人对于踏板的使用特点,即喜欢将半踏板、浅踏板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曲目的刻画。

四、结语

《雪上足迹》这首钢琴作品无论是曲目的创作手法上,还是音乐的表达形式上,都能够十分深刻地显现出印象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即能够通过简短的音乐主题以及片段化的音乐旋律、色彩的和声效果、模糊的调式调性等来进行情感的抒发。在整个钢琴作品的演奏处理上,无论是踏板的应用,还是键盘的触碰都能够深刻地展现出德彪西本人印象主义音乐的演奏特点,即用弱范围力度层次、细微的音符变化、深浅相结合的踏板应用等方式来让听众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演奏情怀,言而总之,就是通过对钢琴作品的创作型演奏手法进行处理和研究,让我们能够对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风格有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了解,这为德彪西钢琴作品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文星.德彪西钢琴曲《焰火》演奏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2]叶妮.肖邦与德彪西八度练习曲的分析与比较[J].当代音乐,2016(04).

[3]孙静.德彪西《贝加莫组曲》之《月光》的演奏版本比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

[4]韩星宇.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雪上足迹》的写作技法[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03).

[5]杨文.浅谈德彪西《雪上足迹》的演奏特点及技巧[J].四川戏曲,2015(03).

[6]朱昊.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浅析[J].北方音乐,2015(23).

[7]何鑫.浅议德彪西的音乐对当代音乐审美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21).

[8]王海垠.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J].艺术教育,2014(08).

猜你喜欢

创作手法德彪西
钢琴家德彪西(下)
钢琴家德彪西(上)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试论动画电影的声音元素及创作手法
德彪西钢琴创作中美学思想的解读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
浅谈辽剧武戏《三战张月娥》之我饰演张月娥的切身体会与感悟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