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油国冻产干预机制是镜花水月
2016-02-03□高健
□ 高 健
产油国冻产干预机制是镜花水月
□ 高 健
酝酿了整整两个月的产油国冻产会议,于4月18日凌晨落下帷幕。最终,因部分产油国临时变卦,各方就伊朗是否应该加入冻产阵营存在巨大分歧,导致会谈破裂无果而终。产油国谈崩消息传出后,投资者心态遭受重创,当日原油期货开盘暴跌近7%。虽然在科威特石油工人罢工的支撑下,原油跌幅大幅收窄,但从中足以看出,冻产协议对原油市场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产油国冻产协议始于2月17日,沙特、俄罗斯、委内瑞拉和卡塔尔,于多哈达成口头协议,试图将原油产量冻结在1月份水平。自2014年11月欧佩克最终决定放弃单独救市之后,产油国之间的份额之争愈演愈烈。在石油需求增速深受全球经济疲软拖累的同时,以沙特、伊拉克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大幅提高原油产出,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全球石油库存持续攀升。截至目前,欧佩克石油库存攀升至31亿桶,创下历史新高。仅过去一年时间,库存增量便超过3亿桶,实属罕见。
虽然低油价重创北美页岩油企业,美国原油增产势头大幅放缓,甚至出现减产趋势,但俄罗斯和欧佩克产油国同样深受其害。政府财政出现严重赤字,外汇储备大规模流失,货币大幅贬值,通胀形势恶化。当油价跌至30美元/桶水平,迫近产油国的心理底线,俄罗斯释放减产言论影响市场,随后就出现冻产的消息。
但在冻产行动酝酿的两个月中,由于产油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进程并不顺畅。伊朗多次公开表态,在达到制裁前的市场份额之前,不会作出冻产决定。随后,利比亚加入伊朗阵营,公开抵制冻产协议。该国自卡扎菲政权倒台以来,原油产量由150万桶/天骤降至不足40万桶/天,同样迫切期待原油产出的恢复。而沙特副王储表示,只有伊朗和其他主要产油国同意限产,沙特才会冻结原油产量。否则,沙特可随时将产量提升至1150万桶/天,6~9个月内升至1250万桶/天。最终沙特下定决心不签署对伊朗没有约束力的协议,实质上撕毁了早先的协议草案,导致谈判破裂。
虽然冻产行动最终并没有任何实质性协议达成,但其对原油市场的影响依然显著。自今年2月美联储加息被证实放缓之后,全球金融市场恐慌情绪大幅改善,资金的大量涌入,拉动全球股市及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随后,产油国冻产消息的传出,助推油价进一步走高。国际油价自2月中旬26美元/桶的低点,大幅反弹至40美元/桶上方,最大涨幅达到60%。其间,产油国冻产立场存在冲突,一度令油价出现高位回落。但市场心态改善之后,无形中对油价走势提供了较强支撑,限制油价跌幅。冻产会议成为过去两个月影响国际油价波动的核心因素。
目前产油国产量并没有冻结,俄罗斯原油产量甚至创新高,但冻产协议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冻结产出”本身。
首先,从冻产时点来看,30美元或许是产油国的心理底线。虽然沙特声称即便油价跌至每桶20美元甚至10美元也不怕,因为该国原油生产成本只有个位数水平。但实际上,中东产油国常年以来高昂的能源补贴和社会福利,令政府在低油价下承受巨大财政压力。截至2015年年底,沙特的外汇储备由一年前的7320亿美元降至6119亿美元,创下四年来新低。而在30美元/桶附近,美国页岩油企业承受巨大经营压力,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美国石油钻井数量也是大幅减少。因此,30美元对于产油国而言,是个敏感的价位。
其次,产油国彼此缺乏信任,干预机制难以成行。从本次冻产协议协商过程中不难看出,产油国在增产、冻产甚至减产的立场上依然存在巨大分歧,其中沙特和伊朗之间的纠纷最为关键。伊朗未来还会继续增加原油产出,那么沙特作出冻产决定便存在极大难度。虽然近期有消息称,产油国可能5月在俄罗斯召开会议,为达成产量冻结协议做进一步努力。但从实际情况看,产油国之间的利益纷争难以弥合,主动干预机制很难形成,最终还是需要依赖市场自身来推动供需关系的再平衡。
最后,口头干预效果显现,预期管理将成为主流。虽然冻产协议落空,但国际油价并没有大幅回调,而仍然维持在每桶40美元的高位,主要是因为当国际油价经历长达两年的持续大跌之后,本身具备了反弹的动能,因此,无须产油国做出实质的冻产甚至减产动作,仅需释放利好消息,通过预期管理,就能带来油价的反弹。目前产油国的口头干预越来越多,预计今后一段时间,预期管理将成为影响油价波动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卓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