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浅谈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教育活动
2016-02-03郝轶超
□郝轶超
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浅谈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教育活动
□郝轶超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推行,博物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博物馆具有特殊的文化力量,它可以起到整合观念、规范行为、催人奋进的作用,这是其他文化机构和设施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博物馆业务工作特别是社会教育活动应该主动融入社会,密切联系公众,及时关注民生需求和社会热点,并结合本馆特色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努力朝着“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博物馆与社会可持续社会热点特殊困境儿童家庭建设
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Museums for a sustainable society)。对于这一主题,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汉斯·马丁·辛兹教授是这样阐释的:“博物馆作为教育、文化机构,在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生态系统面临着与日俱增的威胁,动荡的政治局势,人与自然的唇齿相依,这些都可能使人类社会遭遇更加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必须坚守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职责。博物馆通过举办教育活动和展览努力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博物馆成为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推动力。”
在这段论述中,汉斯·马丁·辛兹教授强调博物馆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在笔者看来,这种责任体现在博物馆需要立足于藏品资源和受众群体,不断引导公众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社会文明的感悟,不断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文化资源公平享有。要使博物馆承担起这份重要的使命,面向公众举办特色展览和教育活动是最直接的方式。本文中,笔者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的“共享蓝天,快乐成长”特殊困境儿童关爱活动和“家和万事兴”主题家风家教系列教育展示活动为例,浅谈博物馆怎样结合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家庭幸福美满,实现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根本目标。
一、策划开展“共享蓝天,快乐成长”特殊困境儿童关爱活动
(一)活动意义和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流动、城镇化进程、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儿童生存教育差异化问题日益凸显。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多万的农村留守儿童,近4000万的流动儿童。研究表明,这些特殊困境儿童在物质生活和文化教育方面存在双重匮乏,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迷茫、苦闷、自卑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尽管与普通城镇儿童在生存教育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但这些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同样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应该与其他孩子共同拥有快乐而健康的童年时光。因此,努力让特殊困境儿童享有同等甚至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学习机会,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和责任,关注这些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的重要环节。
相比物质上的关爱,特殊困境儿童需要更多的是精神和情感上的人文关怀。作为向公众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根脉”,提供文化教育和服务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在关爱特殊困境儿童的事业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博物馆应该面向特殊困境儿童,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扶贫工作,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熏陶,不断树立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以妇女儿童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一直以来,博物馆以服务广大妇女和儿童为工作重点,以为所有妇女和儿童提供优秀的教育和文化资源为己任,始终把关爱特殊困境儿童作为重点社会教育项目开展。
(二)活动的经验和做法
1.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举办活动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充分抓住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连续四年在“六一”儿童节期间,积极邀请包括留守流动儿童、地震灾区儿童、孤残儿童、“太阳村”服刑人员子女在内的特殊困境儿童群体来馆参加一次主题文化关爱活动。
活动中,博物馆精心策划了包括参观展览、聆听历史文化故事、赠送书籍和礼物、制作心愿卡、互动游戏卡通秀、手拉手结对子等丰富的内容,让这些平日里很难与父母见面、缺少亲情和友情的孩子在博物馆度过一个快乐充实而难忘的“六一”儿童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树立健康成长的勇气和信心,积极解决特殊困境儿童群体在文化生活方面匮乏的现实问题,能够与其他孩子共同享受人文关怀和文化服务。
2.与有关部门和机构合作,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关爱活动
为提高服务能力,扩大特殊困境儿童群体的关爱范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动与有关部门和机构合作。例如,2014年与河南兰考县政府共同举办了“兰考留守儿童聚爱北京”活动。活动中,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还积极联合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中国消防博物馆等多家兄弟单位,设计了包括“梦想之旅”、“科技之旅”、“文化之旅”等多个主题日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让这些第一次走出兰考的孩子们开拓了眼界,树立了信心,坚定了理想。
3.立足馆藏资源,结合群体特点,策划特色内容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在策划开展特殊困境儿童关爱活动时,注重结合馆藏资源并根据对象人群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策划活动内容。一方面,为体现欢乐轻松的活动氛围并且让孩子们能够迅速进入活动状态,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立足“儿童玩具展厅”和“女性艺术馆”的陈列内容,策划了包括传统老游戏、剪纸、中国结等在内的“传统文化嘉年华”活动,让特殊困境儿童在互动和玩耍的过程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参观中给孩子们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和少年励志故事,从而帮助孩子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举办“家和万事兴”家风家教主题系列活动
(一)活动意义和背景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会形成怎样的思想观念、道德品格、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与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当前,家庭建设中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很多家长难以摆脱分数指挥棒的理念,重智慧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非常突出;独生子女教育、隔代教育、单亲重组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而由不良家风所导致的家庭关系紧张、亲情缺失等局面更是不利于儿童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对于公益性文化机构并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来说,应该及时关注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积极参与到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工作中来,努力为家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加强亲子交流,促进家庭关系改善,帮助每个家庭实现幸福和睦。
(二)活动的经验和做法
1.结合主题展览,开展名人家风讲述活动
2015年2月至5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办了“传承与新风——中国好家风好家庭”展览。展览主要展示了中华古今先贤所创立的传世好家风、好家训以及名人家庭风采。在深入挖掘展览内容的基础上,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策划了“名人家风讲述活动”。一方面,在展厅内由讲解员为观众提供参观讲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古今家庭美德;另一方面,邀请包括周恩来侄女周秉德、老舍女儿舒济、焦裕禄女儿焦守云在内的众多名人后代及其亲属,共同为观众讲述人物的家庭故事,解读人物精神,让观众领略名人风采的同时,感悟他们优良的家风传统和家教理念并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2.“家庭情景剧”演出活动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和工作,疏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管教,致使孩子逐步走向歧途;有的家长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不良的言行对孩子也产生了不良影响;而有的孩子由于从小被溺爱,长大之后不懂感恩。对此,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特别策划了“家庭情景剧”演出活动,组织观众到博物馆观看舞台剧。这些剧目都是“‘我演我家’2014家庭情景剧全国推选展播活动”中的获奖作品。通过一个个家庭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将典型的家庭矛盾和亲子问题用演出的形式呈献给观众,寓教于乐,发人深省,充分引起父母对家庭道德建设和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刻思考。
3.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活动期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与全国家长网上学校、中华家教学会联合,积极邀请家庭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多场家教主题讲座。专家们围绕观众普遍关心的家庭问题,对“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怎样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家庭和睦幸福”、“如何促进亲子交流”、“怎样改善家庭成员关系”等问题进行系统解读,从专业的角度给家长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三、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策划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助于公众正确理解和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由于每个人在文化素养、知识结构以及分析理解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面对社会热点特别是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且存在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时,人们往往不能冷静客观地看待,更抓不住热点问题的实质,甚至会因为某些问题一时得不到解决,而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产生消极、愤恨、质疑等负面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热点问题的出现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辅相成的,是社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博物馆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明遗存载体,它真实反映了时代更迭的潮起潮落,详细记录了社会变迁的心路历程,标示了人类发展到今天的相对位置,也更客观地揭示出社会的发展规律,博物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认清当下、展望未来。作为具有历史权威性的文化场所,博物馆应该对社会热点和公众诉求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积极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策划组织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拓展视野和思路,提高鉴别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正面宣传和引导使公众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帮助公众认清问题出现的原因、过程和发展方向,帮助公众正确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公众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二)有助于营造稳定的社会氛围,提升民族凝聚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很多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大量与民生有关的热点问题应运而生,使人们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压抑等心理问题,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得到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文化感召力。博物馆结合社会热点并通过生动、直观、参与性强的主题文化教育活动,为人们提供一处平静的港湾和思考的空间,进而在缓解公众情绪,调整心态、净化心灵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博物馆是文化的殿堂,它珍藏保留了人类文明的记忆,展示弘扬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底蕴,更承载寄托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内涵。博物馆通过社会教育活动可以让人们从历史、文化、艺术的角度去感受和体验社会,培养善良包容的品性,让躁动不安的心境平复下来,使绷紧的神经放松下来,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脉”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操,提升民族凝聚力,时刻保有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勇气,坚定不移地与国家一起应对和解决热点问题。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
社会热点问题说到底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如今,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博物馆正大踏步走进公众生活,与人们的关系愈发紧密,博物馆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博物馆不仅可以成为公众了解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的平台,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有效解决。
1.直接参与问题解决
正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举办的“共享蓝天快乐成长”特殊困境儿童关爱活动,让那些留守儿童、孤残儿童享受到文化平等的权利,提升了知识素养,感受到社会温暖与人文关怀,更培养他们成长的自信和生活的勇气;而“家和万事兴”主题教育活动让家长深刻地感悟到家庭的重要性,让家庭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让家长和孩子变得更加亲近,推动了家庭和睦幸福以及社会和谐。
2.间接产生积极影响
博物馆立足于馆藏资源优势,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通过卓有成效的业务研究,可以向有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甚至可以为相关政策出台提供一定的研究数据和有效信息。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开展教育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公益属性和文化影响力,吸引公众关注并参与社会热点的讨论,营造良性持久的舆论氛围,这对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四、如何更好地结合社会热点策划组织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很多博物馆已经开始意识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性,也都在策划组织活动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尝试。但应该看到的是,博物馆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也相对单一,手段运用不够灵活,开展活动的持久性和公众的参与度还比较欠缺。博物馆要想致力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真正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社会教育活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
(一)加强政治敏感性,及时关注热点问题
作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努力钻研业务、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科研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及时关注了解国家大事和国内外政治局势以增强政治敏感性;要经常通过权威媒体,收集有关重大事件的详尽的新闻报道和热点评论,为策划组织教育活动储备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准确依据。
(二)立足馆藏优势资源,适时与其他机构和单位联动
每个博物馆的陈列主题和重点不同,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时,博物馆应立足于自身特点,积极发挥馆藏优势资源,努力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精心策划自己的品牌教育活动,以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新意,甚至出现和别馆教育活动雷同的状况。博物馆应该积极寻求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合作,把握热点问题的发生实质和发展趋势,为推动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提供强大的文化力量。
(三)与观众建立持久性联系,做好观众的调查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研究已经从过去的以“物”为重发展到今天的“人”、“物”并重。博物馆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对社会公众的充分尊重和热情服务。因此,博物馆要在日常的业务工作中与观众建立持久稳定的联系,通过具体细致的观众调查研究,清楚观众的需求有哪些?关注点在哪?兴趣点是什么?选取合适的热点问题,找准角度和突破口,做到有的放矢,策划组织令公众满意的教育活动。
2015年3月,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出台。在条例中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摆在了第一位。同时,《条例》也对博物馆举办展览、提供社会教育和服务、利用博物馆开展教育教学、支持科学研究等职能做出了明确规定。因此,博物馆业务工作特别是社会教育应主动融入社会,及时关注民生需求和社会热点,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文化素养,朝着“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不断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谢颖《2015博物馆日主题发布》,《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2日第7版。
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改善民生》,《南方周末》2011年第1期。
3.闫涛《新时期博物馆社会责任问题研究——通过社会责任的承担为文化生活服务》,《博物馆发展论丛》,2013年。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