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庙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以太原文庙为例
2016-02-03王艳忠
□王艳忠
浅析文庙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以太原文庙为例
□王艳忠
“文庙”是孔庙的别称,是专门祭祀孔子及其儒家代表人物的国家礼制性建筑,中国最早的孔庙建于2500年前,在历代的王朝发展中,出现了数种关于孔庙的称谓,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最为普遍。全称是“文宣王庙”,“文宣王”是历代封建王朝追封孔子的谥号。“文庙”中的“文”一方面表明孔子所受的封号“文宣王”,另一方面也说明历代王朝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尊崇备至,从唐代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以来,中国的一些孔庙就固定地称为文庙。文庙兴建及文庙祀典历经唐、宋、明代的发展,清代达到最盛,被列入国家祀典,建造在各级国立学校内的孔庙多达1740多座。
文庙历经千百年不衰,主要是基于其强大的政治教化功能,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以文庙祭孔的名义,对人们进行儒学思想的渗透,桎梏人们的思想。明代以来,文庙从传统的政治教化功能进一步发展到了教育功能,各地实行“科举必由学校”,文庙的教育功能至此开始凸显,对于古代社会培养人才、选拔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进一步深化,能进入文庙学习成为一种殊荣,庙学成为了一种地位与才能的象征,进入文庙学习的学子可以享受免徭役、减赋税等特殊待遇,甚至被地方官召见时可免跪。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该如何定位文庙这一在传统社会中大放异彩的产物呢?我们以太原文庙为例,作一简要探讨。
太原府学始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与稍后建于大定年间(1161~1189年)的太原县学均在县治之西,府县两学宫并峙,内各有府县两文庙,结构完整,规模宏大。两院落门外共有两大牌坊,东为“德配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文庙和学宫主要建筑如棂星门、泮池、石桥、戟门、大成殿、东西庑、名宦、乡贤祠、孝悌忠义祠、崇圣祠、文昌祠、明伦堂、斋房、教谕、训导宅等齐备。后历代各有修建。清光绪七年(1881年),汾河泛滥,两学宫文庙均毁于水。清光绪八年(1882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倡议在火毁的崇善寺废墟上重建文庙。民国以降,文庙兴盛不再。民国8年(1919年)辟为省图书博物馆,此后曾改作民众教育馆。1953年山西省博物馆在此成立。1996年,太原文庙入选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10日,改为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占地31000平方米,现中轴线基本保留了文庙原有建筑格局,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六角亭、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和崇圣祠,前后三进院,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传承历史传统、挖掘民族文化,文庙可以大有作为。
1.“馆庙一体”式的发展模式,科学发掘文庙的科学、艺术、社会价值。
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固定性)机构。在太原文庙基础上开设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将这一宏大的历史文化建筑群借以展示三晋文化、三晋民俗,本身就具有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太原文庙在教育学、考古学、建筑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艺术价值。建筑群独具特色的建筑、雕塑等是三晋大地不同历史时期科技进步的有力体现。其院内精美的主体建筑包括: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庙在建筑设计与景观布局上,沿用我国建筑群中贯轴线,左右堆成、布局严谨的特色,处处展现着雕塑、园林设计等美学特色。
博物馆与文庙的一体式发展模式,对于二者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作用,有利于文庙历史建筑群体的整体性、科学性、合理性保护;有利于加深博物馆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有利于系统性、全面性地研究文庙建筑群体、历史史料、现有文物,对于学术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以文庙为基地,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开发其历史教育价值。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与儒家思想保存了中华民族最质朴的哲理,蕴含着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我们要坚持践行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典范,把发扬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汲取精华,古为今用。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思想中寻找契合点,使得传统文化良好延续、蓬勃发展。
文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客观存在并反映出与它自身相关的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等诸多因素,因此它的历史教育价值是由内而生的。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文庙存留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资料,牌坊、匾额、雕塑、楹联、碑刻等等,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华夏民族发达文明的有力佐证,对于研究教育领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注重文庙建筑群的整体性保护与合理发展旅游。
在现代社会,文庙早已不再是统治阶级宣教的基地,也不是“庙学合一”的学子们登科的圣地,它是国家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作为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存在的。文庙开发的理想模式是,把文庙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有效利用,社会活动带来经济效益,同时经济效益作为文庙自身维护和运转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但是现实情况中,由于门票收入少,地方财政拨款不足,使得文庙陷入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的境地,合理利用更是无从谈起。
合理开发文庙旅游资源,要恢复并保护好文庙端庄肃穆、儒雅高洁的地标形象。对于现状不好的文庙要进行积极的抢救,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重视,成立专门机构与小组,对文庙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4.把文庙祭孔等相关活动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发挥其社会职能。
恢复祭孔活动以来,各地文庙都在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寻求突破,积极开展传统礼仪活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太原文庙9.28大型祭孔活动,从2007年恢复以来,迄今为止已有8年。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将9.28大型祭孔活动与院校相结合,这一活动有效地扩大了民俗博物馆社会知名度,既能让学子们置身于历史中,在参与互动中增强内心归属感,又能够让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把文庙的宣传教育功能与博物馆相关社会职能相联系,激发了广大学子们心中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社会及民族凝聚力。
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应将太原文庙活动内容朝着多元化、系列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活化”民俗博物馆。要在陈列手法和表现形式上,融入更多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内容,静态陈列为主题,动态陈列成系列,动静结合。每年各大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举办或参与民俗节日活动,在博物馆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开展一系列知识普及活动,并举办民俗实物展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益性展示活动。以生肖为主题,发掘生肖背后的民俗信仰、民俗故事,开展生肖话民俗,生肖话非遗等系列活动,有效发挥民俗博物馆的各项功能。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民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