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组稿的策略研究

2016-02-03文/庞

传媒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版税出版商学者

文/庞 元

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组稿的策略研究

文/庞 元

本文以国际出版商在中国加大组稿力度的发展趋势为基础,论述了其在中国组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重点梳理了其在中国组稿的合作对象、有针对性的组稿策略和相关的辅助手段,以期发掘出其对于中国出版机构策划组稿工作的借鉴意义。

国际出版商 中国组稿 走出去

近年来,国际出版商纷纷进入中国,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是,除了将中国作为销售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外,也逐渐将中国作为其获取优质内容资源的来源地。最初,国际出版商在中国只有销售团队和市场团队,最近则开始设立编辑团队,这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内容资源、在中国组稿等,起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作用。

一、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组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中国内容资源与国际出版商内容要求的契合度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正在从科研大国向科研强国迈进,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化背景不断加强,用英文撰写科技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从数量上看,2014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26.35万篇,仅次于美国,连续6年排名世界第二位;从质量上看,中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也快速增长,2005—2015年(截至2015年9月)共被引用1287.60万次,排名世界第四位。

据笔者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的相关人员交流得知,其在北美组稿量占全部书稿的1/3,欧洲占1/3,剩余1/3的书稿均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在中国的组稿量也在不断攀升。可见,国际出版商的组稿范围本身就是国际化的。

2.提升了国际出版商的学术形象和公益形象。长期以来,由于期刊和数据库不断涨价,某些国际出版商无意中在中国获得了一种只谋求销售产品,获得垄断利润的商人形象。因此,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组稿,帮助中国学者向世界传播其学术成果,这不但可以为国际出版商树立起一个帮助者的好形象,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对自身负面形象起到一定的抵充作用。从公司职能运作的角度而言,在中国组稿也能起到树立形象、开拓关系的作用,对其在中国的实际销售起到了推动作用。

3.满足了国际读者对于中国内容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上认识和了解中国、与中国合作共赢的需求日益突出,而国际出版商从中国获取的内容资源,是最及时、最能反映真实情况的第一手材料。最近,中国内容国际表达的出版物颇受国际读者和出版商的追捧。从内容上讲,其真实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从形式上讲,则回答了国际读者的疑问,比较适合国际读者的阅读习惯;从特色上讲,是对中国和国际社会进行比较研究,置于共同的前提和问题意识之上。

二、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组稿的合作对象及其组稿策略

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的有效组稿对象主要有学者、学术机构和国内出版社等三个方面,其注重通过识别并满足不同组稿对象的需求来实践组稿策略。

1.学者。学者的需求和动力是可以全面梳理和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英文撰写学术著作,并与全球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从而在国际学术界确立自己更高的地位。对于这种需求,组稿者的策略是向其展示自身在扩大作品国际学术影响力方面的强大实力,特别是利用数据库和分析工具,能反馈给学者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的接受情况,这是获得学者首肯的独特手段。

向学者直接组稿固然有原创度高的优点,但是其缺点在于学者可能不会把撰写著作排到个人工作的最高优先级,因此,写作耗时比较长,容易拖稿。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篇幅短小的产品形式因其节省撰写时间、发表速度快而受到学者的特别欢迎。如施普林格的Springer Brief、剑桥的Cambridge Letters(剑桥短书)、麦克米伦的Pivot,以及爱思唯尔的Pamphlet等,都是这个类型的产品,从50~150页不等,发表时间仅需几周,而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品种。

2.学术机构。学术机构的需求和动力是提高国际知名度、增强国际影响力,这其实是其整体国际化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此,国际出版商纷纷去寻找那些把国际化确立为其核心战略的学术机构。向学术机构组稿的优点是可以确保产品的时间和品种数。例如,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将“国际化、人才强校、数字化”确立为三大主战略,爱思唯尔抓住了这一特点,并瞄准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机遇,与该校及其出版社达成了《高铁出版工程》的系列协议,同时还把双方的合作上升到了图书馆、科研评价等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上。

3.中国的出版机构。与国内的出版社合作有诸多优点。从质量上看,一般国内出版社希望输出到国外的产品都是经过了国内的选题论证,以及学术界和市场检验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精品。特别是中国出版界的不少有识之士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致力于创新策划组织、精心研撰编校,动用其强大的组织能力,贡献出很多精品选题。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输出给爱思唯尔的《大飞机出版工程》,大飞机的研究与制造是国家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抓住了这个新的科研和产业机遇,推出了这一标杆出版项目,多次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被誉为“出版为国家战略服务的典范”。这套丛书规划100多种,现有9个子系列,已出80多种,而且作者阵容强大,可以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个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已经与爱思唯尔签约7本,其中的两本已经出版。

国内出版社的需求和动力是响应国家号召和部署,实现中国出版“走出去”,同时学习国际出版商的先进运营经验,并增强向作者组稿时的号召力、话语权,以及对作者的吸引力。当然,获得国际出版商的版税收入也是其中动力之一。在合作过程中,国际出版商需要对国内不同出版社的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高度关注各自的优势学科,特别是重点发展的板块。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出版社已经逐渐超越了版权输出的第一阶段,在收益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如原来引进版权是按照定价计算版税,电子版版税一般是25%,而输出版权都是按照净收益(Net Revenue)来计算的,电子版和纸质版的版税是一样的。现在输出版权的收益则日趋合理,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此外,国内出版社也不再愿意被一次性买断版权,其在乎的已不仅是经济收益,还有在交往、交易与合作的过程中是不是真正平等,是不是获得了应得的尊重。

三、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组稿的辅助手段

1.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组稿的过程中,注重打造各自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并把这一特色形象准确地传递给中国作者。例如,麦克米伦、麦克劳希尔由于其教育类图书的强大影响力,在中国知识界享有不俗的名声;劳特里奇是泰勒·弗朗西斯独特的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品牌;等等。

2.从源头上策划系列书。除特殊的精品外,努力做系列书,少做单本书,是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组稿的重要特色。单本的学术著作,难以形成集群产品和冲击力。系列书在规划的时候,可能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一旦确定,每年都会有新的品种不断地加入进来,更具有可持续性。

3.不收取出版补贴。根据其运营模式,国际出版商在中国组稿时,一般不向作者收取出版补贴,也不要求作者承诺包销、购书多少册,只要提供具有一定水平、符合出版要求的书稿即可,这比中国出版机构更有优势,而且多数情况下,国际出版商还会按照出版协议向原作者支付一定比例的版税。虽然中国大多数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相对充裕,但是否支付出版补贴、获得版税收入关乎作者心理上的尊严感和承受能力,因此,该模式受到了广泛欢迎。

4.强大的数据库支撑。国际出版商基本完成了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从单纯的出版商发展成为信息和服务的提供商。他们拥有功能多元的数据库平台,在吸纳了丰富内容资源的同时,也将其出版物传播到了学术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学者的原创内容可以通过数据库平台获得比以往更广泛的传播,这也成为国际出版商在组稿过程中的强大优势。

国际出版商越来越多地从中国组稿,向国际学术共同体全面、深入地介绍中国的优秀学者,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这也丰富了国际学术和专业文献。当然,从中国组稿的国际出版商也对国内出版社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在争夺中国市场的同时,双方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在某种程度上逐渐改变着中国出版的总体格局。

作者单位 中国书籍出版社

[1]李广良.科技出版走出去大有可为[J].科技与出版,2012(04).

[2]庄建.外刊及数据库涨价太离谱[N].光明日报,2010-09-06.

[3]冉一村.西南交大社与爱思唯尔达成合作 中国高铁出版工程第一书推向国际市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05-08.

[4]武夷山.2015年中国科技SCI论文统计结果[EB/OL].(2015-10-24)(2016-06-01).http://info.howsci.com/447.html.

猜你喜欢

版税出版商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CISAC发布《全球版税收入报告》
朱镕基巨额版税全给了基金会
为6个名字支付版税
学者介绍
莫言“版税收入”将过亿
各行各业
2006年国际消费类杂志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