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声”与“喊唱”在通俗唱法中的灵活运用

2016-02-03肖艳莉

北方音乐 2016年4期

肖艳莉

(南宁市十四中高中部,广西 南宁530022)



“气声”与“喊唱”在通俗唱法中的灵活运用

肖艳莉

(南宁市十四中高中部,广西 南宁530022)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通俗唱法中的气声和喊唱,两种演唱方式各有其优势,气声主要运用声音抒情,要求声音更沉稳,更能挖掘人的情感深处。喊唱则是通过高音表达自己歌曲激烈的情绪变化,逐步将歌曲推向高潮,两种方法的运用让演唱更完美和生动。

【关键词】气声;喊唱;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在演唱方面具有多样性,其中包含“气声”和“喊唱”这两种演唱形式。其实“气声”和“喊声”是通俗唱法在美声唱法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形式。经常“气声”的使用范围是在抒情歌曲上有着集中体现,喊唱主要在劲爆歌曲方面。本文主要就是从发声角度谈”气声“和”喊唱“的特点、训练方式以及演唱效果。

一、“气声”和“喊唱”的概述

很多人都认为通俗唱法不需要专业学习,普通人根据音乐旋律就能自己找道发音技巧,由于这类唱法对发声技巧没有明确要求。其实不然,纵观国内外实力较强的流行歌手,他们在演唱时都有着科学的发声,音域较宽广,音色优美,个性化表现强烈,所以声音感染力比较强,能够吸引听众。这也就是民间经常说的,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任何的一种唱法或者艺术流派,唱的好造诣高的艺术家,都要通过科学的训练,配合正确的发生方法,才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歌手学习唱歌都是依靠现代音像视频,凭借内心情感去模仿歌曲,但是这类锻炼方式不科学,虽然声音是可以听见,但背后的训练方法是隐形的,因而很多人刻苦训练,直到声音沙哑,还感觉气息不够,高音根本就不能唱不上去,或者走音、破音。其实任何唱法在学习中都要重视科学的发声方法。因而训练通俗唱法时也要与美声一样,重视声音的基础训练,训练重点是呼吸、共鸣、声带和咬字这几方面,通过全方位严格训练,建立良好的发声状态,提高发声能力,拓宽音域。当具备这项基本功以后,才能开展下一步学习,并且结合自己的歌唱特点唱出自己喜欢的歌曲[1]。

二、“气声”的介绍

(一)“气声”的发生训练

气声主要依靠气息支撑声音,很多人的声音没有穿透力主要是依靠嗓子发出声音,如果发声时没有气息支撑声音,容易出现喉头紧、咬字重点集中于口腔前部分,下巴感觉僵化,所以声音不能清晰的传达出去,出现漏气或者喉咙不能打开的情况,声音感觉比较沙哑,这样的声音就是运用不正确的“气声”法唱出来的,不但声音音质不好,如果长时间演唱会损害声带,带来猴头和嗓子疾病,这类唱法的歌手,一旦离开话筒就不能将声音传达出去。

在进行气声训练时,需要有大量气息的支撑,其实也就是过去古代武侠剧中气宗和剑宗的区别,一个是依靠体内的气息运用武功,另外一个是依靠自身的体力运用武功,两者在开始看不出区别,甚至运用体力练习武功的人效果还比较明显,但是实践推移,内力越来深厚以后,气宗的功力才能显示出来,唱歌也是这个道理,开始气息很短,练习效果不明显,但是长时间的坚持,气息逐步加长,那么功力就体现出来。气息支撑法是,喉咙处于半打哈欠的状态,在喉结适度下调的情况下,气息越过声带与声音一起传输出来,同时要用声音闭合挡住气息,但是闭合时不要太紧或者太严,让气息不能发出来,要让气息伴随着声音同时出来,并且控制好气息的流量,这时需要慢慢松弛下来,让气压趋向平缓,放松下巴,档气时要求也气压大小相适宜,声带这时运用混声或者咬字比较接近生活但是又比较夸张的方式向后发音,让声音传到腔咽共鸣中,通过此类方法可以把气息、发声、咬字、行腔等几个要素结合在一起,产生声音伴着气息的方式发出来,这样发出的声音感觉非常飘逸、优美和抒情、更接近情感表达的方向。观众感觉声音很舒服,高音很稳重,没有刺耳或者“嚎”的感觉,所以演唱者可以通过声音沟通观众。作为一名通俗歌手掌握气息这种演唱技巧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基本要求[2]。

另外在少数名族歌手演唱中经常会运用“气声”,在壮族人唱歌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节日庆祝还是婚丧嫁娶,壮族歌手都能够长时间的演唱歌曲,甚至可以连续唱三天三夜,声音依然能够做到清脆嘹亮,并且没有疲惫和嘶哑的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即使壮族人在演唱过程中没有运用科学的发生方法,但是在无意中运用的发音方式也符合现代乐理知识,壮族歌曲演唱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嗓子发音,但是也结合呼吸、发声和共鸣等相关的理论,由于他们处于大山深处,所以经常对着山练习唱歌,山谷之间有回音和共鸣,为了让声音更加开阔,很多山民需要运用气息将声音送达出去。壮族民歌的来源,就是早期上山干活,呼唤同伴,如果只是依靠嗓子很难发出悠长的声音,因而需要运用气息、共鸣和大山之间的回音,所以他们的歌声也运用这一特点。无形中山民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呼吸深,并且整体气息饱满,高音拖腔能够产生比较好的动力,让演唱者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放松,吐字也会更为清晰,音色变化多样,并且产生共鸣,良好的呼吸是壮族民歌力度有效保障。

另外在研究中发现,壮族人在唱歌的过程中喜欢运用喉头的位置,调整气息,这不但能够保护嗓子,同时可能让声音更具有穿透力。正常人唱歌是要依靠嗓子发音,但是人嗓子的声带还是有长有短,所以在达到极限后就会破音,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唱歌需要依靠丹田之气,通过气的输送,将声音带出来,很多孩子在模仿歌唱家唱歌时,运用o型的口型,并且挺直身子就是运用丹田之气。壮族的歌曲也运用丹田之气,但是民歌的特色是演唱者能很好的控制共鸣,让自己身体内部形成声音循环,保证声音的穿透力。壮族民歌的演唱家通过长期积累,让自己的声音更为圆润、悠扬和婉转,也摸索出一套适应于本民族的语言和审美习惯,系统的演唱方法更是为民歌演唱提供借鉴,对壮族民歌的推广奠定基础。

三、通俗唱法中的“喊唱”

(一)喊唱来源

喊唱如果究其来源还没有准确的说法,但是喊唱是歌唱者情感宣泄的表达方式,其实也是语言音乐化的具体表达书法。在我国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喊唱的表达方式,比如在歌曲中穿插的号子、叫卖或者呼喊声等,运用这类声音处理方法可以增大作品的形象性,让整体表演更生动。

比如《船夫号子》中有“嗨哟”这类的衬词,赋予歌声更多生活气息,也让作品更具感染力。另外歌曲《打金钱》时起唱部分,有一段比较有旋律的喊唱,这种表现形式其实是喊唱,由于唱是夸大生活化的一类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唱可以让人的情感更突出,由于唱的声音比说话声音长,所以很多情感部分能够通过拉长的声音再加入演唱者的个人感情,给人以新的呈现。例如西北歌曲中都是借鉴民族歌曲唱法特点,更多体现当地人豪迈的情感,其实喊唱部分借鉴民歌的情况比较多。

(二)喊唱训练建议

1.呼吸方式正确

任何歌者在唱歌之前都要先调整气息,气息情况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平时练习呼吸肌的情,因而发声过程中,吸气的肌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尤其作品难度系数较高的前提下,强大的气息是声音的基本空了,通过小腹紧绷形成强大的气压,支撑真声的“喊唱”

2.调整共鸣方式

通俗歌曲演唱时如果歌声不能达到共鸣,那么歌曲的凝聚力就会损耗很多,比如在唱《死了都要爱》时,真声不能表达出来其效果,如果用真声就是嗓子喊破了也没有效果,因而需要在真声的基础上加入头部共鸣,让真声和假声结合在一起,形成混音借助头部共鸣完成高难度演唱,所以练习是要求一定打开鼻腔的共鸣管道,运用哼鸣的方式让声音都集中在美心处一点,并且适度牵引软腭部分的肌肉,咬字时当字头咬清楚后马上放松下巴,让后半部分声音更柔和,很多演唱者把每一个字都咬的很清楚,所以整首歌没有连贯性,因而需要结合人体的生理技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扩张共鸣的腔体,在气息上面唱,在气息上面喊。因而现在很多流行歌曲要求先唱后喊,先要解决好高音部分,然后考虑表现出歌曲的劲爆风格。

结语:

通过探究通俗唱法中的“气唱”和“喊唱”,不难发现其实通俗唱法中很多演唱形式与演唱的方法、文化背景、风土人情有着紧密联系。另外通俗唱法中体现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容易被大众接受。目前我国的通俗唱法主要在结合本土唱法以外吸收很多欧美唱法,并且也加入中国的民歌、戏曲表现形式,因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气唱”和“喊唱”看似相同,但是仔细深究还有千差万别的演唱形式,但是这两者是通俗唱法的关键性技巧。这两种唱法的运用,不仅需要科学的联系方式,更要结合演唱者自身的声音条件,由于特殊音色模仿依然有限制因素,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演唱歌唱最大寿命。

参考文献

[1]王帅统.通俗唱法中的“喊唱”问题——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40-42.

[2]宋江东.科学发声方法在通俗演唱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0(12):35-36.

作者简介:肖艳莉(1966—),女,汉族,湖南省兰县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