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堂教学之困与消解之道

2016-02-03刘尧飞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评价课堂教学

陶 伟, 刘尧飞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教务处,江苏 泰州 225300)



高校课堂教学之困与消解之道

陶 伟, 刘尧飞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教务处,江苏 泰州 225300)

高校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效率整体不高,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观念存在滞后性,课堂评价缺乏创新性。要提高高校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正确认识教学和学习的目标,更新课堂教学和学习观念;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课堂教学;教学效率

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知识传授、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知识获取、兴趣养成、人格塑造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纵观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现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低,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难有大幅提升。鉴于此,深刻分析高校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摆在当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管理者以及全体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课堂教学之困

(一)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从对江苏省6所高校的322名大学生随机调查结果来看,有281人认为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占被调查人数的87.3%,其中189人认为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占被调查人数的58.7%。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是导致教学效率低的第一大诱因。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访谈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述不清、课堂气氛沉闷、呆板,特别是在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和一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与当前大学生的多样化知识需求相比,高校不少课程在内容设置、课程设计等方面缺乏针对性,一方面体现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有47.6%的受访者认为目前高校课堂教学资料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学生需求变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体现为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古板和格式化[1],调查数据显示,有62.7%的大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呆板,有58.1%的高校教学督导员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相适应。正是由于高校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方法脱离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难以满足大学生们广泛而丰富的多样化兴趣需要,也不能有效激发大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其结果必然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观念存在滞后性

受一些传统观念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观念还跟不上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高校课堂教学观念的滞后性集中体现在错误的教育价值观长期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调查结果表明,有37.6%的教师仍然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谋职,更令人惊讶的是,68.3%的受访大学生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谋职,学习本身没有实际意义。可见,大学生学习目标的扭曲、对学习本身内涵的误解值得警惕。“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一部分大学生对读书和学习带来的预期收益持怀疑态度,有的甚至持否定态度[2]。这种观念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家庭支出与现实回报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受此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也未能养成正确的课堂学习观,对课堂学习的重要度认识不足,对课堂学习的投入度偏低。这是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课堂评价缺乏创新性

延续了几十年的笔试考核方式仍然在我国高校课程考试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高校依然采用“平时+期中+期末”的格式化课程考核模式,且考试以试卷为主,这种单一的考核体制实际上是中学应试教育的一种延续,这种考核模式过于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核,淡化了学生能力的考核,与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不相符合,与当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相适应。除此以外,高校在对教师的考核上也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高校更多地注重教师的课时量和论文、课题等科研成果,较少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也未能与利益分配有效挂钩,从而导致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任务量上,而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校课堂教学困境的消解之道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际上是从内在激发大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驱动力,从而调动大学生们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着力提高所授课程的课堂教学生动性、表现性和丰富性,扩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面,让快乐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会课堂学习的快乐,从而变知识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知识储备和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案。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情反应、情绪状况、课后作业质量等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内心想法。由于需求具有广泛的差异性,不同的个体面对同一事物所表现出来的需求强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需求时要尊重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采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教师要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3]。教师课前还要充分备课,尽可能多地将最新的信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来,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课堂教学氛围,用巧妙的设问、经典的总结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用轻松愉快的表现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实现“以传递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向“以对话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此外,教师还要学会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启发性、生动性和新颖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度和理解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无限的乐趣。

(二)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外乎两种类型,一是以教材课本为主型,二是以教师自己的教学总结或教案为主型。前者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严格按照书本知识体系和内容来讲授,优点是知识体系较完备,逻辑性较好,学生也容易在课上记录和课后复习;缺点是容易导致照本宣科,知识的覆盖面较窄,内容相对陈旧,关联性较差,联系实际较弱,学生在课上缺乏积极性,兴趣不高。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刚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使用较多,或者被不愿花费过多时间备课的教师采用。后者一般是教龄较长的教师采用,他们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积累了某门课程的教学心得和经验,形成自己的教案,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完善,这种类型的教学内容往往更为新颖,个性化更突出,但也容易脱离教材,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不利于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种教学内容,都有其优劣性,最根本的判断标准是是否脱离了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要广泛调查,调查社会需求,收集课程前沿知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参考,结合教学大纲合理整合教学资源,使授课内容尽可能地贴近社会和学生的需求。高校课堂教学要真正实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就必须先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广泛交流接触,不断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拉近课堂与市场的距离,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4]。其次,教师要在保证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重视开发“生成课程”,拓展出新的课程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增加教学实例,多使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密切教师与学生、学与用的联系,将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衍生出新的知识,教学内容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也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更新课堂教学和学习观念

众所周知,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节节攀升,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市场的冲击,每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都是十分敏感的话题,也是社会追踪的热点,甚至有些学生自嘲地认为“毕业即失业”,这固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心声,反映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看重学历,有的更加注重工作经历和经验,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宁愿减少读书学习时间,有的甚至选择逃课进行短期实习、实践、打工等多种方式获取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正是由于这些现状的存在和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忽视课堂学习。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设计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引领者学生的学习观念,因此首先要从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做起。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课堂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场所,教师只有自己提高了对课堂教学的责任感和投入度,学生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和投入度,久而久之,大学生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品质,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新观念[5]。具体言之,教学观念的转变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升学谋职”转变为“教育是为了学生发展”,通过教育让学生用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开拓他们的眼界和视野,形成相对成熟的思维模式,掌握一定的本领和技能,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谓教学相长,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学”,很难想象课堂教学会达到好的效果。同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一样,学生也要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学谋职这种短期行为,学习更多地是为了让自己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摒弃功利主义的学习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提高自身素养和道德品质,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升华自我,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还必须充分认识到,从课堂学习中提高自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从每一节课上都能获得对自己十分有用的知识或者技能,特别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而言,这一特点更为明显。人文社科类的专业课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才能体验到知识的收获和能力的提高,它更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大学生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唯有此,才能避免急功近利,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此外,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纳贤标准也是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重要外在因素,我们必须呼吁社会用人单位在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时,尽可能淡化工作经验和经历的选才标准,让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拥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学习。总之,良好的课堂教学观和学习观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落后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开展多年,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各高校也纷纷推出了版本各异的改革方案和改革日程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规划纲要或改革指南。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并非尽如人意,总体上还存在着换汤不换药,口号喊得响亮、行动默默无闻的现象。课堂教学评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衡量和检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特点时,已经陈旧落伍,更与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目标不相适应。鉴于此,在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综合采用全面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细化各项评价指标,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具体而言,一方面,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着重开展综合素质测评。在传统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单项课程考核方面,转变传统的“平时+期中+期末”(2+2+6)或“平时+期末”(3+7)的考核模式,适度调整笔试考核成绩所占比例,适当丰富其他类别的考核形式,如口试、小组讨论、作业、调查报告、学期论文等形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作为考核方式,将课程中的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查找资料,集体讨论,然后集中在课堂上分组上台汇报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开拓性思维,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加深课堂知识,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通过组织学期课程竞赛的方式,以赛代考,赛考结合,将竞赛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另一方面,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尤其要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不能过度地关注科研论文和项目,教师应该以教学为本,尤其是对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而言,教师的教学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要达到这一目标,高校就需要强化学生评教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因为学生评教是课堂教学质量最直观、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反映。通过学生评教的结果,能够很容易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也能够很直白地看出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高校及时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管理工作。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场所,是知识传递的主要渠道,一所高校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这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素质,对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获取、价值观的形成乃至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高校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竞争,毫无疑问应该大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课堂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逐步形成一个真正教学相长的高效率课堂,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李刚,彭伟.我国高校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1(1):81- 82.

[2] 庄玉昆,褚远辉.高校课堂教学问题及改革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13(4):39- 40.

[3] 王华.刍议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66-168.

[4] 谭羽非.试析美国高校课堂教学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49-51.

[5] 郑丽凤,程文平,乐雪花,等.提高高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59- 61.

[责任编辑] 李志强

2016-06-14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B-b/2011/01/026)

陶 伟(1983—),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务处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10.3969/j.issn.1673-5935.2016.03.020

G642

A

1673-5935(2016)03- 0063- 04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评价课堂教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