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扎特《安魂曲》
——Kyrie、Lacrimose合唱音乐简析

2016-02-03谢佳彤

北方音乐 2016年5期
关键词:安魂曲莫扎特背景

谢佳彤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莫扎特《安魂曲》
——Kyrie、Lacrimose合唱音乐简析

谢佳彤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安魂曲〉是弥撒曲中一个分支,是罗马天主教用来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本文通过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背景,过程及曲式结构要素进行简要阐述,对莫扎特〈安魂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为欣赏〈安魂曲〉提供帮助.

【关键词】莫扎特;安魂曲;背景;分析

莫扎特《安魂曲》于1791年在维也纳创作,共八个乐章,分别是:进堂咏(Introitus)、垂怜经(Kyrie)、继抒咏(Sequenz)、奉献经(Offertorium)、圣哉经(Sanctus)、赞美经 (Benedictus)、羔 羊 经(Agnus Dei)、领主咏 (Communio) 。 其中继抒咏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号角响彻四方(Tuba mirum)、威严的君王(Rextremendae)、慈悲的耶稣 (Recordare) 、羞惭无地 (Confutatis)和落泪之日(Lacrimosa)。

一、节拍,调性与速度的特点。

莫扎特《 安魂曲》是以d小调为主调,主要采取了近关系转调的方式, 虽然在作品的中间出现一些变化,但音乐始终是围绕着 d 小调展开。在节拍上主要使用4/4拍, 配合着《安魂曲》庄重肃穆的精神要求, 只有《继抒咏》中的“ 求你纪念”(3/4)、“痛苦流泪之日”(12/8)以及“ 欢呼曲”与“ 赞美曲”里的“Osanna” 部分(3/4)和《 羔羊赞》 (3/4)中改变了节拍。

二、安魂曲的死亡主题

随着慢板(Adagio)行进速度的前奏音乐响起,开篇《 安息经》 (Requiem) 中莫扎特用下行小二度音程架构起整部作品的中心主题, 依次由低音管和巴塞管演奏, 强烈的超度亡灵的诉求奠定了作品的基本格调,从一开始就点明愿逝者安息的主旨, 明确表达出《 安魂曲》 的创作意图。

中心主题在《 继抒咏》 的第六首乐曲《 痛苦流泪之日》 中,莫扎特亲笔写作的第一至第八小节中饱含着深深的悲怆之情, 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莫扎特面对生命即将终结的事实, 其精神与肉体所承受的折磨和煎熬。首先由弦乐奏出如泣如诉的小二度旋律, 然后引出合唱“ 那是痛苦流泪的日子”(Lacrimosadiesilla) 。当第22-23小节女高音从d音开始级进下行唱出“ 请赐给他们安息”(donaeis requiem) 时, 音乐里依旧渗入了小二度中心主题的音型。

三、配器特点

由于安魂曲这一音乐形式的独特性, 莫扎特《 安魂曲》 的乐队规模并不大, 而且在配器方面不如歌剧和交响乐多样化, 使用了两部巴塞管、 两部低音管、 两部小号、 三部长号、 一组定音鼓、 五部弦乐和管风琴。莫扎特选择巴塞管、 低音管和长号这些比较接近人声的乐器, 充实人声声部的旋律, 表现肃穆哀伤的葬礼气氛, 弦乐则以丰富的和声以及不同的节奏型强化或支撑人声声部, 乐队在整首作品中扮演着多种角色, 时而如同音乐背景墙,时而重复人声部分的旋律, 时而与合唱相互呼应, 其音色和音量的处理, 起到平衡与调整整个作品的作用。

《垂怜经》分析

背景分析:

垂怜经是安魂曲继序曲后的第一个乐章,莫扎特只完成了合唱部分及弦乐,剩余的由绪斯麦尔遵照其遗嘱所写。全曲只有两句歌词“主啊,请垂怜!基督,请垂怜!”在这两个主题下不断发展,在不同的声部不同的调式上展开模仿追逐,体现出了祈求主垂怜的内心渴望!

曲式分析:

这是一首双重赋格曲,A-B-A再现三段体。由两个对比式的主题组成。两个主题同时同时呈示,第一个主题庄严肃穆,第二个主题相对热情激烈,一开始男低音与大管和低音提琴同时进入呈示第一个主题,接着女低与巴塞管和小提琴晚一小节同时进入呈示第二主题,形成了声部互相联系追逐的形式,女高和第一提琴一起进入模仿第一主题,男高与中提琴模仿进入第二主题,不同声部与不同乐器组合,是根据音色音域的不同特点进行的组合,从而使乐器与人声完美结合,增强音乐的气势,莫扎特以精湛的笔法将这两个对比性的主题移至各个声部中,发展成一首壮丽辉煌的双重赋格。

呈示部:

前16小节,两个主题分别在男高、女中,女高、男高,女中、男低,男高、女高四个声部进行模仿发展,女第一主题是附点节奏,长音加上稀疏的织体,稳重的进行在各个声部。第二主题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上下二度的跳动,速度明快,具有花腔似的效果,特别是原本低沉的男低音,女中音,男高音模仿花腔女高音轻巧的唱法,突破了传统宗教的创作手法。几个旋律线条庄重又独立,活泼不失稳重。

展开部:

17-38小节,两个主题分别在女高音、男低音,男高音、女高音,男低、女中,女高、男高四个声部按原规律进行后扩展了8小节,使第二主题以两拍后以属调向上进行,模仿的方式更紧密,形成一种情绪激动的场面,把那种渴望耶稣垂怜的心情写得逼真形象。

再现部:

39-50小节,展开部最后不段属音上行进行在再现段非常连贯的回到主调d小调,缩减再现了呈示部和展开部的两个主题。

尾声:

最后2小节,速度变成慢板,四个声部纵向对位,结束在重属导减七和弦上形成紧张不安的结尾,最后结束在主音d上。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指挥简明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深,2008年7月第一版.

[2]白汉君《莫扎特简论》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一期.

猜你喜欢

安魂曲莫扎特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莫扎特
你不是莫扎特
母亲的安魂曲
碰撞:记凯鲁比尼《安魂曲》首次国内公演
轻浅不是莫扎特
违抗安魂曲:以音乐为武器
宁浩的安魂曲与迷魂记——兼及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类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