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曲《山之舞》音乐分析及演奏诠释

2016-02-03王欣洁

黄河之声 2016年22期
关键词:琵琶曲乐句琵琶

王欣洁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6)

琵琶曲《山之舞》音乐分析及演奏诠释

王欣洁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6)

近年来,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陈音先生所推出的琵琶力作《山之舞》中,其不仅结合了琵琶特有的演奏激发,还融入了具有当地少数名族特色的音乐元素,极大的增添了现代民族琵琶曲的技术性与可听性。在此作品中,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其清新活泼的乐曲风格,更包含这浓浓的特房特色,让人产生流连忘返之感。

山之舞;琵琶曲;演奏技巧

《山之舞》就创作风格方面,与传统琵琶曲大相径庭,其不仅结合了现代作曲理念,更是大胆引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元素,清新活泼的乐曲风格广受琵琶音乐爱好者的好评。且因其糅合了现代作曲风格,而逐渐成为琵琶考级、比赛与各种琵琶音乐会的热点。从创作定位方面来讲,琵琶曲《山之舞》主要包含了以下几大特点:其一,积极引用了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器乐化表现手法,且在此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二,该曲因其与传统琵琶曲有着迥异的风格,成功拓展了琵琶曲曲目的风格类型,让琵琶曲的内涵更加丰富;其三,该曲首次结合了民族器乐与民族音乐不同的表现内容与技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了此方面创作的典型范例[1]。

一、作品的结构分析

《山之舞》是一部具有三部性结构的并置曲式琵琶曲,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器乐曲多段体式的结构体系,还突破了传统西方音乐体系中固有的三部曲式结构范式。其结构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阶段:1、引子,该段主要包括1-10小节;2,A段,该段主要包含11-94小节;3,B段,该段主要包括95-141小节;4,C段142-236小节;5,第五段为最后阶段,即该曲尾声部分,其主要包括238-244小节。

《山之舞》此曲结构虽呈并列式的三段体态势,但就该曲不同段落的结构功能而言,其主体部分仍是以舞蹈性的并置对比为主,即比较AC两节,总体以A调为基础,在散句式段落中,即引子部分的1-10小节,调式则以宫调式或徵调式为主,此中,la、do音以偏音的形式出现,对该曲整体起到了良好的装饰和过渡作用[2]。而A段中则以A宫调式为主,其热情大方的色彩,各乐段整体较长的结构规模与之后的乐句形成了“一问一答”之势,规整对称的结构,给听众描绘出了少数名族载歌载舞、热情奔放的生动场景。接下来的B段,即95-141小节,该部分以a语调式为主,事实上,此段主要承载着过渡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此段的95-137小节,此部分的乐曲整体结构属于轻歌曼舞型,节奏、演奏速度等均较为统一,优美的旋律在引人入胜的同时极易让人产生如梦似幻之感,之后过渡的138-141小节中,主要采取了散板乐句的形式,该乐句较之乐曲整体可将其视为独立乐句,其结构中饱含这中国传统器乐曲特有的结构形式,增添了音乐张力[3]。C段为整部乐曲的高潮部分,该段中主要采用了a羽调式和d羽调式并分四层次进行,其中节奏、速度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四中速度不断变化,彼此交错,加上极富激情的音乐,不禁让人产生酣畅淋漓之感。此曲的尾声部继续采用了A宫调式,与引子部交相辉映,不仅牢扣了主题,还让整部乐曲显得更为饱满。

二、琵琶曲《山之舞》演奏诠释

(一)《山之舞》中的技法内置

1.快速弹挑

众所周知,琵琶是一种需双手结合使用的乐器,其中弹、挑是右手最常用也最基本的演奏技法,其发音形式以“点”为主。在有关琵琶演奏技巧的相关文献中经常提到:“弹、挑不仅是琵琶演奏的主要技术形式,其所蕴含的表现功能以及美学信息,更是超过了该技法形态的本身。此外,两者之间的结合对演奏者的实际演奏水平更是一种极大的考验。”在《山之舞》中,其精华便是快速弹挑这一部分,该形式主要出现在C段的166-171、213-221以及231-236小节中,短短的一段中,横跨的音域竟高达三个八度之多,且音乐的张力与力度越来越快,将整部音乐作品推向了最高潮。要想顺利完成此段落的演奏,便需解决如下两方面问题:第一,必须准确掌握快速弹挑过程中,速度与力度之间的关系;第二、演奏者左右手必须做到完美配合。笔者曾亲身体会过此部分的演奏,即166小节-236小节。就总体感觉而言,演奏过程中,需注意左右手的弹挑位置,其中,右手的摆位需置于相对较上的一方,而左手的按音应与右手弹挑的高度点保持一直,如此再能保证音质的高清晰度。此中的难点之处在于一弦、二弦之间的快速转换,务必做到干净、快速、短促,如此才能突出这部分的爆发力。此外的重点部分在于169小节后的强奏夹扫部分,该部分对快速弹挑的强度与耐力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整体作品便是通过快速弹挑与夹扫将音乐推向了高潮[4]。

2.扫、拂

扫:右手食指急弹四条弦的一声。

拂:右手拇指急挑四条弦的一声。

此指法在乐曲C段中得到了大幅运用,其次便是在A段的部分小节中有所体现。在琵琶弹奏技法中,扫与拂并非知识单纯的弦数变化没跟那个改变音乐强弱的有效手段。此曲中,关于扫、拂技法的运用,其铿锵有力的节奏感,极大地增添了音乐动感性,此点与贵州少数民族的音乐韵律特点极为贴切。此外,在A段涉及扫、拂技巧的小节中,还融合运用了扫与扫接附点半轮的组合,从而使音乐的整体节奏快的鲜活、明快,因此,在演奏此小节时,务必强调拍扫与弱拍半轮之间的转换,以着重突出扫弦与十六分音符急扫拂的爆发力。在C段的192小节之后,扫拂技法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加之多变的节拍以及大幅提升的演奏速度,将整部乐曲又一次推向高潮,充分表现出了乐曲的张力,加之极为清晰的扫拂旋律以及秘籍快速的扫拂音点,让演奏者与听者均不禁产生酣畅淋漓之感。

(二)《山之舞》中技法与风格的交融

1.A段(11-93小节)

该段音乐相对较为欢快,便如同山野间奔放热情的风格,又不乏民间舞蹈的朴实与粗狂。此阶段的演奏务必把握好演奏的速度,只有保证了快板的速度,才能为之后加速演奏留下充足的空间。当然,第二段的演奏还要给第三段预留足够的空间。此段中,极为频繁的变化速度,极大的增添了音乐的生动性与跃动感。因此,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格外注意个节拍之间的重音变化,保持前后速度一致,时刻牢记节拍,无论演奏到何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2.B段(94-140小节)

这是一个慢板段落,由A宫调转入a羽调,音乐委婉,柔和,细腻,抒情,流畅,具有轻歌曼舞的韵致,共有8个长短不一的乐句。音乐材料来自于布依族民歌音调。其音调特点没有降mi音和sol音,其骨干音为la音,do音,re音,mi音,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可以想象在月光下,凤尾竹旁,布依族姑娘翩翩起舞,恋人们轻声细语的交谈,宁静而甜美的生活场景。第95-96小节是此段音乐的主题,与A段是截然不同的新材料,弹奏这段音乐时,弹挑在弦上做上位和下位的移动,以便更好的变换音色,配合左手的技法来展示音乐的韵味。

三、结语

总之,《山之舞》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优秀琵琶代表作,不仅因其饱含技术性与可听性,更展现出了当代琵琶作品正逐渐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此外,该作品大胆的表现手法,拓宽了听众的想象空间,加之抽象概念的运用,所描绘出的种种画面更是让人心生向往。

[1] 徐畅.感悟人生—阿炳三首琵琶曲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 刘幸伶.琵琶曲《山之舞》演奏技法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5.

[3] 魏薇.琵琶曲的新发展——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J].大众文艺, 2009,14:112-113.

[4] 朱叶.论现代琵琶曲中多元文化的引入[J].北方音乐,2015,24:25-26.

猜你喜欢

琵琶曲乐句琵琶
多元文化视阈下陕西风格琵琶曲的创作与发展
一生为客恨情多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窈窕淑女琵琶妹
点线诗意虚实智慧
——析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