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朝官修史书考论
2016-02-03黄爱平
黄爱平
(中国人民大学 清史研究所,北京 100872)
清乾隆朝官修史书考论
黄爱平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摘要: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古代官方修书的鼎盛时期,尤以史部书籍为最。统治者出于总结历史经验、倡导伦理纲常、颂扬赫赫武功、厘定本朝历史、疏理学术源流等多方面的考虑,同时出于制定条例法则,规范用人行政的现实需要,先后编纂了130余种史书。这些门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官修史书,不仅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也可以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的某些思想主张和文化政策特点及其缺失,值得深入探究。
关键词:乾隆朝;官修史书;文化政策
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在乾隆时期达到高峰,图书编纂活动也臻于极盛。数十年间,官修书籍达二百余种之多,尤以史部书籍为最。这些史书不仅数量占到乾隆朝全部修书种数的一半以上,而且包罗内容广泛,所涉门类齐全。考察乾隆朝官修史书的具体情形,揭示其内容特色,对我们了解清朝盛世时期统治者的思想倾向及其文化政策,是不无裨益的。
一
有学者对清代史馆所修史籍做过初步统计,但有关乾隆一朝者有所缺略,且著录信息不全*王记录:《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附录《清代史馆所修史籍表》,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笔者依据各类文献资料及相关书目*鄂尔泰、张廷玉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庆桂等编纂,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续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重民辑:《办理四库全书档案》,国立北平图书馆1934年排印本;《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方略全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清代传记丛刊》,台湾明文书局1986年版;陶湘编、窦水勇校点:《书目丛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初步统计乾隆时期官修史书,包括例行纂修的各部则例在内,总数达137种。为便于叙述,兹将这些史书分类列举如下。
(一)纪传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四十六卷(其中包括《钦定辽史语解》十卷《钦定金史语解》十二卷《钦定元史语解》二十四卷),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敕撰。乾隆帝认为《辽史》《金史》《元史》内所有人名、地名译音“讹舛俚浅”,故而特谕编纂。该书以索伦语正《辽史》,以满语正《金史》,以蒙语正《元史》,各著其名义,详其字音,凡有“讹舛俚浅”之处,均详加改正。
《明史本纪》二十四卷,张廷玉等撰,英廉等奉敕改订,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武英殿刻本。该书根据《辽金元三史国语解》对《明史》本纪部分有关蒙古人名、地名作了改订,并增补了部分史实记载。
(二)编年
《世宗实录》一百五十九卷,雍正十三年(1735年)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撰。
《皇清开国方略》三十二卷卷首一卷,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阿桂等奉敕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武英殿刻本。该书按照编年纪月,年经帝纬,记述清朝开国史事。
《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二十卷,乾隆初年张廷玉等奉敕撰,乾隆十一年(1746年)苏州诗局刻本,四十八年(1783年)书版奉旨交武英殿。该书仿《资治通鉴纲目》体例,专叙有明一代史事,又名《明纪纲目》。
《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四十卷,乾隆四十年(1775年)舒赫德等奉敕重撰,乾隆四十七年武英殿刻本。该书系对张廷玉原撰《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的改订增益本,于译音、史实记载均有改订,篇幅亦增一倍。
《钦定蒙古源流》八卷,乾隆四十二年敕译。《蒙古源流》一书原为蒙古小彻辰萨囊台吉撰,编年纪事,上溯蒙古王统,下叙元明时蒙古帝系,迄于清初封赐蒙古王公。所载以明代蒙古事迹为主,实为编年蒙古史。原书为蒙古文,不分卷,书名作《额尔德尼脱卜赤》,即《宝贝史纲》。乾隆帝下令将该书译成满文,又译成汉文。
(三)纪事本末
《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五十四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二卷《纪略》一卷,傅恒等奉敕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武英殿刻本。该书《前编》及《正编》记载自康熙三十九年至乾隆二十五年(1700—1760年)数十年间清廷历次平准以及平定“回部”战争始末,《续编》则撮叙准部及“回部”平定之后清政府在当地“列戍开屯,设官定赋”等有关事宜。
类似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也多记述清军平定各地的战事,主要有:《钦定平定金川方略》三十二卷,乾隆十三年(1748年)来保等奉敕撰,记载是年平定金川土司叛乱始末。《钦定平定两金川方略》一百五十二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阿桂等奉敕撰,记载乾隆二十年至四十四年(1755—1779年)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始末。《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十六卷,乾隆四十二年舒赫德等奉敕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武英殿刻本,记载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始末。《钦定兰州纪略》二十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六年阿桂等奉敕撰,记载是年镇压甘肃循化(今属青海)苏四十三领导的撒拉族人民起义之事。《钦定石峰堡纪略》二十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敕撰,记载是年镇压甘肃石峰堡一带田五领导的回民起义之事。《钦定平定台湾纪略》六十五卷卷首五卷,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敕撰,记载乾隆五十一年台湾发生的林爽文起义缘起始末。《钦定安南纪略》三十卷卷首二卷,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敕撰,记载乾隆五十三年清军出征安南(今越南)始末。《钦定巴勒布纪略》二十六卷,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敕撰,载录乾隆五十三年清军第一次抗击廓尔喀(今尼泊尔)所属巴勒布部落入侵西藏事件有关资料。《廓尔喀纪略》五十四卷卷首四卷,乾隆六十年(1795年)敕撰,记述乾隆五十六年清军第二次抗击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事件始末。
(四)别史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二十八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六年奉敕重订本。《契丹国志》原为宋叶隆礼奉宋孝宗敕令编撰,记载辽朝君臣事迹及宋辽关系等事宜。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以其“体例参差,书法颠舛”,又多“取胡安国之谬说”*《四库全书总目》卷50《契丹国志》提要,中华书局1981年版,上册第450页。《文渊阁四库全书》题为《钦定重订契丹国志》。,下令重加订正。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四十一卷卷首一卷,乾隆年间奉敕重订本。《大金国志》原题宋宇文懋昭撰,记载金太祖至金哀宗一百余年间事迹。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以其“冗杂失次”,“纰漏甚多”,下令依照“改定《契丹国志》义例,逐一订定,俾合于史法焉”*《钦定重订大金国志》提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3册,第809页。《四库全书总目》卷50(第450页)题为《大金国志》,提要文字亦有出入。。
(五)传记
先是各类宗室、王公的传记:《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六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诚亲王允祕等奉敕撰,乾隆三十年武英殿刻本。该书表一卷,列显祖、太祖、太宗子孙世系及其封爵情形。传五卷,前四卷记载宗室王公事迹,第五卷系附传,记载原受封后因罪被黜诸人事迹。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六年阿桂等奉敕撰,嘉庆二年(1797年)武英殿刻本。该书在《宗室王公功绩表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增补完善,详载各宗室王公事迹。
《恩封宗室王公表》不分卷,永庉等奉敕撰,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朱墨套印本。该书将清廷恩封亲王、郡王、镇国公、辅国公等汇为一表。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一百二十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四年国史馆、理藩院奉敕撰,嘉庆七年(1802年)武英殿刻本。其中卷一至十六为表,记载蒙古、西藏、回部各部世系;卷十七至一百二十为传,分别记载各部王公事迹。
再有是各类大臣的传记:《满名臣传》四十八卷,即《满洲名臣传》,乾隆年间国史馆奉敕撰,记载清初至乾隆满族名臣事迹;《汉名臣传》三十二卷,乾隆年间国史馆奉敕撰,记载清初至乾隆汉族名臣事迹;《贰臣传》十二卷,乾隆年间国史馆奉敕撰,专载降清之明朝大臣将领事迹;《逆臣传》四卷,乾隆年间国史馆奉敕撰,专载降清后复叛之明朝大臣将领事迹。
此外还有《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敕撰。载录乾隆年间赐谥的明末诸臣及死节之士,并载建文时殉难忠臣义士。
(六)族谱
主要是修纂满洲本族的族谱两种:《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目录二卷,乾隆九年(1744年)鄂尔泰等奉敕撰。记载满洲八旗姓氏源流、始居之地,并为其中功勋卓著者立传,兼及一般人物及其子孙。同时附载“蒙古、高丽、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等人员从前入于满洲旗分内历年久远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凡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5册,第4页。。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辑要》二卷,阿桂、和珅等奉敕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武英殿刻本。由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载姓氏、地名错讹较多,遂奉旨将其姓氏、地名与《金史语解》、《皇舆图》详加校阅,一一注明,撰成此书。
(七)史评
《御批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包括《通鉴纲目前编》十八卷《外纪》一卷《举要》三卷《通鉴纲目续编》二十七卷,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正本。《通鉴纲目》原题朱熹撰,《外纪》刘恕撰,《前编》并《举要》为元金履祥撰,《续编》则为明商辂撰。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吏部侍郎宋荦因旧本合并刊行,记载自上古迄于元代史事,均经康熙帝“御批”。乾隆四十七年复令再加刊正,遂成定本。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一百十六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四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傅恒等奉敕撰,乾隆三十三年武英殿印本。该书排辑历朝史事,始自黄帝,迄于明代,按年记载,纲目相从,后附载南明唐王、桂王两朝事迹。其中史事人物多有乾隆帝“御批”。
《评鉴阐要》十二卷,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刘统勋等奉敕编。该书是辑录《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一书中乾隆帝“御批”七百九十八则,自上古至明末,按时间顺序编纂而成。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六卷,乾隆四十八年敕撰,乾隆五十一年武英殿刻本。摘取自周朝至明代凡册立太子之事有关鉴戒者,汇为一编。
(八)通制
后世所称的“续三通”和“清三通”均修于乾隆朝。《钦定续通典》一百五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仿杜佑《通典》,分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食货九门,记事上接《通典》,始自唐肃宗,下迄明代崇祯末年。
《钦定续通志》六百四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全书纪、传、谱、略各部分均仿郑樵《通志》体例,记事上接《通志》,下迄明末。
《钦定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仿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辽、金、元、明五朝事迹。
《皇朝通典》一百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是书体例仿杜佑《通典》,记载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有关典制。
《皇朝通志》一百二十六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该书删除纪、传、谱部分,惟仿郑樵《通志》二十略之目,略有删并,记载清代乾隆以前有关典制事宜。
《皇朝文献通考》三百卷,乾隆三十二年嵇璜等奉敕撰。该书仿《文献通考》,略有删并变通,记载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有关典制事迹。
此外还有:《钦定大清会典》一百卷,乾隆二十九年(1760年)允祹等奉敕撰;《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一百八十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允祹等奉敕撰。
另有《钦定八旗通志》三百四十二卷卷首十二卷目录二卷,乾隆五十一年下令重修,内容下限至乾隆六十年。系记载八旗典制、史事、人物、封爵、氏族等各方面情形的专书。
(九)典礼
先是各类礼制的总汇。《大清通礼》五十卷,乾隆元年(1736年)来保等奉敕撰,二十一年(1756年)纂成,二十四年武英殿刻本。全书分吉礼、嘉礼、军礼、宾礼、凶礼五类,记载清乾隆以前有关典制礼仪。《皇朝礼器图式》十八卷目录一卷,乾隆二十四年允禄等奉敕编纂,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福隆安等奉敕补纂成书。凡分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簿、武备六类,每器均列图于右,系说于左,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再有各类具体的典制。《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六卷,乾隆十二年(1747年)敕撰。《国朝宫史》三十六卷,乾隆七年敕撰,二十四年(1759年)复加增修而成。全书分训谕、典礼、宫殿、经费、官制、书籍六门,详载清宫典制及有关情形。《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乾隆三十一年高晋等请旨编撰,三十六年刊刻进呈。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年)至三十年间皇帝四次南巡的有关情形。《八旬万寿盛典》一百二十卷卷首一卷,乾隆五十四年阿桂等编撰,五十七年(1792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全书分宸章、圣德、圣功、盛事、典礼、恩赉、图绘、歌颂八门,记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高宗八十寿辰的庆典活动,颂扬乾隆帝的圣德武功。
(十)规章
主要是各部的具体运行规则,如各类吏部则例:《钦定吏部则例》六十六卷,和恭亲王弘昼等编纂,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刻本。该书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纂《钦定吏部铨选则例》基础上删改增补而成,计《铨选汉官则例》八卷《铨选满官则例》五卷《铨选满官品级考》二卷《汉官品级考》四卷《处分则例》四十七卷,记事止于乾隆六年。
《钦定吏部则例》六十八卷,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傅恒等奉敕编纂,三十八年(1773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吏部则例》六十八卷,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阿桂等奉敕编纂,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刻本。记事止于乾隆四十七年。
《钦定吏部则例》六十八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保宁等奉敕编纂,乾隆六十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在乾隆四十四年续修本基础上,增补其后皇帝谕旨及内外臣工条奏各例。
户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一百二十六卷首一卷,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于敏中等奉敕编纂,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刻本。据卷首所载户部奏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始修《户部则例》,四十一年(1776年)告成,凡分十二门,载事例二千七百二十九条。因例案繁多,并时有更改,遂请照刑部律例之例,每届五年续修一次。此即乾隆四十五年续修之本,分户口、田赋、库藏、仓庾、漕运、钱法、盐法、关税、税则、廪禄、兵饷、蠲恤、杂支、通例共十四门,载录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间的皇帝谕旨、臣工条奏等有关则例事宜。
《钦定户部续纂则例》三十一卷总类一卷,乾隆六十年和珅等奉敕编纂,嘉庆元年(1796年)户部刻本。记事止于乾隆六十年。
《钦定户部鼓铸则例》十卷,乾隆三十一年傅恒等编纂,乾隆三十四年武英殿刻本。载雍正元年至乾隆三十年(1723—1765年)户、工二部下设之宝泉局、宝源局以及地方各局办理鼓铸铜钱的有关规定,以及各省厂矿开采铸钱所需铜、铅、锡并解运诸事宜之题案。
《钦定户部旗务则例》十二卷,傅恒等纂修,乾隆三十四年武英殿刻本。该书汇辑历年办理八旗官兵事务成案,分俸饷、饷乾、户口、恤赏、公式、仓库、库银、经费八类,详载八旗宗室贵族及兵丁匠役人等有关俸禄、饷银、恤赏等各项待遇及其具体规定。
《钦定户部军需则例》九卷续增一卷《钦定兵部军需则例》五卷《钦定工部军需则例》一卷,乾隆四十一年阿桂等奉敕编纂,详载户部、兵部和工部有关军需物资供应之事例条规。
礼部及太常寺、光禄寺则例:《钦定礼部则例》一百九十四卷《宴图》一卷《服制图》一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刘统勋等纂修,三十五年告成,三十八年(1773年)武英殿刊刻颁发。详载礼部所属各司办理有关事务的各种规定条例,根据皇帝谕旨、臣工奏疏及办事成案,并参考《大清会典》《大清通礼》等书纂成。
《钦定礼部则例》一百九十四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八年德保等奉敕纂修,四十九年(1784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太常寺则例》一百十四卷另辑六卷卷首一卷,乾隆三十四年观保等纂修,四十二年(1777年)武英殿刻本。记载太常寺所掌各种祭祀礼仪及有关条例。
《光录寺则例》八十四卷卷首一卷,乾隆三十八年德成等纂修,四十年(1775年)武英殿刻本。分祀礼、丧仪、宴飨、供应、制造、岁赋、库贮、官属八门,详载礼部所属光禄寺掌管之各种大典宴飨酒醴等事宜及相关规定。
学校与科举考试则例:《钦定国子监则例》三十卷卷首二卷,乾隆三十四年蔡新等纂修,三十七年(1772年)武英殿刻本。记载国子监处理全国教育方面事情的各项规定,依据国子监下设各机构分类编纂而成。
《钦定学政全书》八卷,乾隆五年(1740年)礼部奉敕纂修。按时间顺序记载清廷管理全国文教、学政方面的各项规定及相关事宜,主要收录皇帝谕旨、臣工条奏和历年办事成案等。
《续增学政全书》十二卷,乾隆二十一年礼部在八卷本基础上续增四卷而成,主要增补乾隆五年后至乾隆二十一年间有关内容。
《钦定学政全书》八十卷,乾隆三十八年素尔纳等纂修,三十九年(1774年)武英殿刊刻颁发。分门别类记载清廷管理全国文教、学政方面的各项规定及相关事宜。
《钦定学政全书》八十二卷,乾隆五十七年王杰等纂修,五十八年(1793年)礼部刻本。
《钦定科场条例》四卷《翻译考试条例》一卷,乾隆六年礼部奉敕编纂,武英殿刻本。该书系礼部办理全国各级科举考试事务的具体规定。
《钦定科场条例》五十四卷卷首五卷《磨勘条例》四卷《翻译科场条例》四卷,乾隆四十四年德保等奉敕纂修,四十五年礼部刻本。其中《磨勘条例》是考官阅卷、复核试卷的有关规定,《翻译科场条例》则是对科考从事满、汉、蒙等文翻译人员的规定。
军机处则例:《钦定中枢政考》三十一卷,乾隆六年鄂尔泰等奉敕纂修,乾隆八年(1743年)武英殿刻本。系兵部处理各种军务的重要规则,按八旗、绿营两部分,各自分类编纂,并附处分条例。《钦定中枢政考》三十一卷,乾隆二十一年来保等奉敕纂修,二十九年武英殿刻本。《钦定中枢政考》三十一卷,乾隆三十九年尹继善、舒赫德等奉敕纂修。
八旗则例:《钦定八旗则例》十二卷,鄂尔泰、西城等纂修,乾隆八年武英殿刻本,记载办理八旗有关事务的具体规定;《钦定八旗则例》十二卷,乾隆三十九年尹继善、观光等奉敕续修;《钦定八旗则例》十六卷,福隆安、百庆等续修,乾隆五十年武英殿刻本。
军事相关的《钦定军卫道里表》,鄂尔泰、花善等纂修,乾隆八年武英殿刻本。该书据全国各直省行政区划分卷,以府为中心,分别标示道里远近,作为发配军犯的依据。《钦定五军道里表》十八卷,尹继善、赋泰等纂修,乾隆三十二年武英殿刻本。《钦定五军道里表》十八卷,福隆安、蔡新等纂修,乾隆四十四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军器则例》(存十九卷),史贻直等纂,乾隆二十一年工部刻本,系各省造办军需器械有关规格、用料、成本、做法的具体规定;《钦定军器则例》不分卷,阿桂等纂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武英殿刻本。
法律与刑法有关的则例:《大清律续纂条例》六卷,弘昼等先后于乾隆八年、十一年、十六年(1751年)续修,武英殿合刻本。
《大清律续纂条例》二卷,允禄、四达等纂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武英殿刻本。
《大清律续纂条例总类》二卷,弘昼、来保等纂修,乾隆五年武英殿刻本。
《大清律续纂条例总类》二卷,允禄、四达等纂修,乾隆二十六年武英殿刻本。
《钦定大清律例》四十七卷,乾隆五年刘统勋等奉敕纂修,乾隆六年武英殿刻三十三年(1768年)增修本。
《大清律纂修条例》二卷,刘统勋、那穆齐礼等纂修,乾隆三十八年武英殿刻本。
《大清律纂修条例》不分卷,阿桂、长麟等纂修,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刻本。
《大清律例》四十七卷,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阿桂、赫敏等奉敕纂修,五十五年(1790年)武英殿刻本。
《三流道里表》不分卷,徐本、唐绍祖等纂修,乾隆八年武英殿刻本。系刑部判处犯人流放处所的有关规定。
《三流道里表》不分卷,弘昼、徐本等纂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武英殿刻本。
《督捕则例》二卷,乾隆二年徐本、唐绍祖等奉敕纂修,乾隆八年武英殿刻本。系刑部督捕司缉捕、惩治八旗和各省逃亡人犯的具体规定。
《蒙古律例》十二卷,刑部纂修,乾隆三十一年武英殿刻本。系刑部审理蒙古地区民事、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
《蒙古律例》十二卷,乾隆三十九年增订本。
《蒙古律例》十二卷,乾隆五十四年增订本。
《律例馆校正洗冤录》四卷,刑部编校,乾隆五年(1740年)武英殿刻本。该书在宋明以来流传的《洗冤录》基础上修订而成,系关于法医验尸断案的专著。
此外还有工程和仪仗有关的规则:《工程做法》七十四卷附《简明做法册》一卷,雍正九年(1731年)奏修,乾隆元年告成。乾隆二十一年续修,成书九十五卷,二十四年(1759年)刊行。系工部关于营建京城内外工程的具体规定。《乘舆仪仗做法》二卷,史贻直等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武英殿刻本。系帝后出入所用卤簿仪仗有关做法的具体规定。
(十一)职官
《钦定历代职官表》七十二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五年永瑢、纪昀等奉敕撰。
《词林典故》八卷,乾隆九年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纂。分临幸盛典、官制、职掌、恩遇、艺文、仪式、廨署、题名八门,详考历代翰林院及词馆掌故、典制。
《国子监志》六十二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梁国治等奉敕撰。详载国子监有关建置、规制、礼仪、条规、经费、经籍等有关事宜。
(十二)诏令奏议
主要是各类圣训、上谕的汇编:《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乾隆五年敕编,乾隆六年武英殿刻本;《世宗上谕八旗》十三卷,允禄等奉敕编,乾隆初年续编,雍正九年内府刻乾隆六年武英殿刻本;《上谕旗务议复》十二卷,允禄等奉敕编,乾隆初年续编,雍正九年内府刻乾隆六年武英殿刻本;《谕行旗务奏议》十三卷,允禄等奉敕编,乾隆初年续编,雍正九年内府刻乾隆六年武英殿刻本;《世宗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允禄等编,乾隆初年弘昼等续编,雍正九年内府刻乾隆六年武英殿续刻本;《朱批谕旨》不分卷,雍正十年(1732年)编,乾隆初年续编,乾隆三年(1738年)内府刻套印本。
此外还有明代的奏疏汇编:《钦定明臣奏议》四十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敕编。
(十三)邦计
《钦定康济录》四卷附录一卷,倪国琏原编,乾隆四年敕令重加删定,乾隆五年(1740年)武英殿刻本。专载荒政有关事宜。
(十四)地理方志
包括全国性的一统志和舆地图:《大清一统志》三百五十六卷,蒋廷锡等撰,乾隆九年(1744年)武英殿刻本。该书历康熙、雍正编纂,至乾隆八年告成。全书按省分卷,每省先立统部,冠以图表,下载分野,依次为建置沿革、形势、职官、户口、田赋、名宦,综叙一省沿革情形,各府亦如之,末附外藩及朝贡诸国事宜。
《大清一统志》四百二十四卷目录二卷,乾隆二十九年和珅等奉敕纂,乾隆五十五年武英殿刻本。清廷陆续平定准噶尔部以及天山南路大小和卓的割据叛乱之后,“开屯列戍,益广幅员”,因而乾隆帝下令在原纂基础上,再加修订、补充而成是书。
《皇舆全图》(又名《乾隆内府舆图》《乾隆十三排地图》),不著绘制者姓名,乾隆二十五年内府铜版印本。
全国性的专门志图:《皇清职贡图》九卷,乾隆十六年(1751年)傅恒等奉敕纂,门庆安等绘图,二十八年(1763年)成书。其后又陆续有所补绘,至乾隆末年始成定本。
还有各类官修地方志图,以满洲和盛京地区占多数:《钦定满洲源流考》二十卷,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阿桂等奉敕撰。全书分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门,以清代为纲,详述自周朝肃慎以来满族先世的历史,以溯其本始,明其源流。《钦定盛京通志》三十二卷,乾隆九年敕撰。《钦定盛京通志》一百三十卷,乾隆四十四年阿桂等奉敕纂。《盛京舆图》,弘晌等绘制,乾隆四十三年内府刻本。
此外还有:《钦定日下旧闻考》一百六十卷,乾隆三十九年于敏中、英廉等奉敕撰。是书在朱彝尊原撰《日下旧闻》一书基础上,删繁补阙,援古证今,详加考证而成,是一部有关北京地理、建置、沿革、宫阙等情况的专著。
《钦定热河志》一百二十卷,乾隆四十六年和珅等奉敕纂,专载热河(今承德)及避暑山庄有关情形。
《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四十八卷卷首四卷,乾隆二十一年敕令傅恒等纂,二十七年(1762年)告成。后又命福隆安等增辑,于乾隆四十七年成书。
《盘山志》十六卷卷首五卷,乾隆十九年(1754年)蒋溥等奉敕纂。盘山位于蓟州城北(今隶属天津市),是清朝皇帝游览胜地。该书分图考、名胜、寺宇、流寓、方外、艺文、物产、杂缀八门,详载盘山有关情形。
《钦定清凉山志》十二卷,乾隆五十年(1785年)敕命军机大臣派员重修,记事止于乾隆五十一年。
《琉球国志略》十六卷卷首一卷,周煌撰,乾隆二十二年成书。
(十五)河渠水利
对黄河的河源进行实地考察,详细考证记载了黄河水源的有关状况,编写《钦定河源纪略》三十五卷卷首一卷,乾隆四十七年纪昀等奉敕撰。并绘制《黄河源图》,阿弥达制,乾隆四十七年内府刻本。
清代官方兴修水利档案史料专辑《南河成案》五十四卷总目一卷《上谕》二卷《御制诗文》二卷,工部奉敕纂修,记载止于乾隆五十六年。
还有《西湖志纂》十二卷卷首一卷,乾隆十六年梁诗正、沈德潜等奉敕撰。
(十六)目录
清代内府藏书目录:《天禄琳琅书目》十卷,乾隆四十年敕撰。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一一胪载清内府所藏宋、金、元、明各种珍本秘籍,每书均有解题,详考其版刻年月、收藏家题识印记、作者年代爵里、著作授受源流等,实为一部内容较为完备的善本书目。
各类四库全书目录:《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总目》五卷,乾隆三十八年陆费墀等奉敕编。系《四库全书荟要》所收书籍的简目,分经史子集四部胪载书名、卷数、作者及版本来源。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提要》不分卷,乾隆三十八年纪昀等奉敕撰,系《四库全书荟要》所收书籍的书目提要汇编。
《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卷首四卷,乾隆三十八年纪昀等奉敕撰,乾隆六十年武英殿刻本。该书是《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所有书籍的书目提要,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为完备的官修目录著作。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乾隆三十九年纪昀等奉敕撰。该书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
《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乾隆四十年王太岳、曹锡宝等奉敕撰。该书系辑录四库馆臣对《四库全书》收录各书所作各条考证,进一步加以排比编纂而成。
(十七)金石
《钦定西清古鉴》四十卷,乾隆十四年(1749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摹勒考证内府所藏鼎、尊、彝、壶、觚等各种古器物。
《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附录一卷,乾隆五十八年敕编。
《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敕撰。校正摹勒清内府所藏淳化阁各帖释文。
《钱录》十六卷,乾隆十六年敕撰。按年胪载历代泉布情形,上自上古,下迄明代,兼及域外钱币珍品。
(十八)考工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卷,乾隆三十八年金简编撰。专载武英殿采用活字法刻印《四库全书》应刊书籍的各道工序及有关程式,图文并茂,简明易懂。
以上各类史书共计:纪传2种,编年5种,纪事本末10种,别史2种,传记9种,族谱2种,史评4种,通制9种,典礼6种,规章48种,职官3种,诏令奏议7种,邦计1种,地理方志14种,河渠水利4种,目录6种,金石4种,考工1种,凡18类137种*说明:本文统计数字限于汉文典籍,不包括民族文字的典籍在内。鉴于文献资料保存或有不全,书目记载或有不确,实际上,乾隆朝官修史书的数量要超过此数,详见本文相关论述。。这些为数众多的史部书籍的纂修,占据了乾隆一朝官修书籍的重要地位,也把中国古代的官修史书推向了发展的最高峰。
二
综观乾隆朝的官修史书,可谓数量繁多,卷帙宏富,内容广泛,门类齐全。不仅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又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清代盛世时期统治者的某些思想主张和文化政策特点。概括起来,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总结历史经验,提供现实借鉴
以史为鉴,以史资治,既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历代修史特别是官修史书的根本目的。乾隆帝具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深悉历史的借鉴作用,极为重视通过相关书籍的编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并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
以《古今储贰金鉴》为例。清初在皇位继承制度上,曾遭遇多次危机,而持续时间最长、争斗最为激烈,也最为世所诟病者,莫过于康熙晚年诸皇子的储位之争。亲身经历了兄弟之间残酷的明争暗斗之后继位的雍正皇帝,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乾隆帝就是这一制度的首个受益者。但是,秘密立储制度虽然有效地解决了皇位继承问题,却不符合传统的儒家学说和中国历代王朝皇位继承的惯例。因此,乾隆帝曾多次就秘密立储制度和皇位继承问题发布上谕,强调建储之事“断不可行”,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加以阐发。如四十八年(1783年)九月,乾隆帝见馆臣所进《历代职官表》中“詹事府”门下“其按语内称:詹事为东宫官属,我国家万年垂统,家法相承,不事建储册立,詹事府各员留以备词臣迁转之阶等语”,因就立储之事“再为明白宣谕”,历数前代建储之弊,并表示:“此事朕亦不敢必以为是,其有欲遵古礼为建立之事者,朕亦不禁。俟至于父子、兄弟之间猜疑渐生,酿成大祸时,当思朕言耳。”*《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卷首,乾隆四十八年九月三十日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4册,第585页。当年十月,乾隆帝即下令编纂《古今储贰金鉴》一书。他说:“史册所载,因建立储贰,致酿事端者,不可枚举。自当勒成一书,以昭殷鉴。著诸皇子等,同军机大臣及上书房总师傅等,将历代册立太子事迹有关鉴戒者,采辑成书,陆续进呈。即著皇孙等之师傅为誊录。书成,名为《古今储贰金鉴》。”*《钦定古今储贰金鉴》卷首,乾隆四十八年十月十九日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94册,第588页。可见该书之编纂,其用意在于“准今酌古,备览前代覆辙,灼知建储一事,断不可行”,同时也见证本朝“家法相承,不事建储册立”之“睿虑深长”。所谓“既晓然于前事之当惩,益以知圣朝贻谋宏远,实为绵福祚而基万年之要道也”*《四库全书总目》卷88《钦定古今储贰金鉴》提要,上册第756页。。
再就《钦定历代职官表》的编纂而言。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国初设官分职,不殊《周官》法制,及定鼎中原,参稽前代,不繁不减,最为详备”,职官典制虽一并“载在《大清会典》,本自秩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上册第1216页。,但其中诸多因革损益之处,仍未能全部记录下来。因此,有必要“备溯源流,明其利弊,庶前规可鉴,法戒益昭”*《四库全书总目》卷79《钦定历代职官表》提要,上册第686页。。遂谕令时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的纪昀等人,“将本朝文武内外官职、阶级,与历代沿袭异同之处,详稽正史,博参群籍,分晰序说,简明精审,毋冗毋遗。其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护军统领、健锐、火器营、内务府,并驻防将军及新疆增置各官,亦一体详晰考证,分门别类,纂成《历代职官表》一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上册第1216页。。故而该书虽以“历代职官”为名,实际上皆以清朝官制为准,“凡长贰僚属具列焉,明纲纪也。其兼官无正员,而所掌綦重,如军机处之类,亦别有专表,崇职守也。八旗及新疆爵秩,前所未有者,并详加胪考,著圣代之创建,远迈邃古也。或古有而今无,或先置而后废,并为采掇,别附于篇,备参订也。”*《四库全书总目》卷79《钦定历代职官表》提要,上册第686页。乾隆帝也明确表示,希望通过该书的编纂,使朝廷内外的大小臣工,“各顾名思义,凛然于天工人代,兢兢业业,夙夜靖共,以庶几克艰无旷之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上册第1216页。。
乾隆帝还特别重视明代史事的借鉴作用,如《钦定明臣奏议》一书的编纂。乾隆中叶,统治者曾利用全国范围内访书、四库全书馆编书的机会,查缴、禁毁那些不利于其统治的“违碍悖逆”书籍。明代特别是明末诸人的文集奏疏首当其冲,成为查禁的重点。但乾隆帝“亲加抽阅”,发现其中多“谠论危言,切中彼时弊病者”,特别是“神宗以后,朝多秕政,诸臣目击国势之阽危,往往苦口极言,无所隐讳,虽其君置若罔闻,不能稍收补救之效,而遗篇具在,凡一时废弛瞀乱之迹,痛切敷陈,足资考镜”,因专门下令“择其较有关系者,别加编录,名为《明季奏疏》,勒成一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四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谕,上册第1006页。。其后,乾隆帝考虑到“胜国去今尤近,三百年中,荩臣杰士,风节伟著者,实不乏人。迹其规陈治乱,抗疏批鳞,当亦不亚汉、唐、宋、元诸臣,而奏疏未有专本”,因而再次下令将原编《明季奏疏》扩充为包罗一代的《明臣奏议》,并特“派诸皇子同总师傅蔡新等为总裁,其皇孙、皇曾孙之师傅、翰林等即著为纂修、校录”,各篇进退取舍,皆由乾隆帝亲自定夺。之所以如此郑重其事,就是因为“殷鉴不远,尤当引为炯戒”,并且,“此事关系明季之所以亡,与我朝之所以兴,敬怠之分,天人之际,不可不深思远虑,触目惊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四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谕,下册第1428页。所谓“一代得失之林,即千古政治之鉴也”*《四库全书总目》卷55《钦定明臣奏议》提要,上册第503页。。再如《御撰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全书仿照《资治通鉴纲目》的体例,专叙有明一代史事,以存殷鉴。为使内容记载更为翔实,所涉蒙古人名、地名译音更为雅驯,甚至一编再编,反复改订增益,以求完善。因此可以说,以史为鉴的资治作用,在乾隆朝的官修史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二)倡导伦理纲常,重视人心风俗
乾隆帝尤为注重“持盈保泰”,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大清帝国的长治久安问题。为此,他大力倡导伦理纲常,反复强调人心风俗,“所谓制治未乱,保邦未危者,必以风俗人心为之本,人心正则风俗淳,而朝廷清明,国祚久远,胥由于此。”*《清高宗实录》卷146,乾隆六年七月谕,《清实录》第10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05页。从维护大清帝国“亿载基业”的“根本之图”出发,乾隆帝在史书编纂中,极为重视贯穿伦理纲常的准则。
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例。该书是专为表彰有明一代忠臣义士而编纂的,最为突出的是对明末死难忠臣义士的追谥和表彰。在争夺天下、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清初统治者采取凡抗命者诛,迎降者侯的极端手段,并发挥重要作用。至乾隆时期,统治者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发现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虽可收一时之效,却难以服士庶之心,并且也不符合清朝统治的长远利益。为崇奖忠贞,扶植纲常,乾隆帝于四十年(1775年)下令追谥明末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等死难忠臣以及诸多慷慨就义之士。他毫不讳言地说:“尔时王旅徂征,自不得不申法令以明顺逆。而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皆无愧于疾风劲草。即自尽以全名节,其心亦并可矜怜”,甚或“诸生韦布,及不知姓名之流,并能慷慨轻生者,议谥固难于概及,亦当令俎豆其乡,以昭轸慰”*《清高宗御制文·御制文二集》卷7《命议予明季殉节诸臣谥典谕》,《故宫珍本丛刊》第569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325页。。清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明代“死不忘君,无惭臣节”的忠臣义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普查、赐谥活动,“凡立身始末卓然可传,而又取义成仁,搘拄名教者,各予专谥,共三十三人。若生平无大表见,而慷慨致命,矢死靡他者,汇为通谥:其较著者曰忠烈,共一百二十四人;曰忠节,共一百二十二人。其次曰烈愍,共三百七十七人;曰节愍,共八百八十二人。至于微官末秩,诸生韦布,及山樵市隐,名姓无征,不能一一议谥者,并祀于所在忠义祠,共二千二百四十九人。”*《四库全书总目》卷58《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提要,上册第526页。在追谥并且立祀的同时,乾隆帝还下令将所有赐谥人名汇为一编,撰成《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收入正在编纂的《四库全书》中。
与《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的编纂相关的,是《贰臣传》乃至《逆臣传》的编纂。明末清初死难的忠臣义士既然重新得到表彰,那些当年得以加官晋爵的降将、降臣自然难逃惩罚。乾隆帝对洪承畴、祖大寿、冯铨等降将降臣十分反感,“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倖生,腼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因特别谕令“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三日谕,上册第559页。。对那些降清后又犹豫反复之人,乾隆帝尤为痛恨,下令于《贰臣传》之外,专立《逆臣传》一门,将那些“先经从贼,复降本朝;或已经归顺,复行叛逆”者,若吴三桂、耿精忠、王辅臣等人一并贬入其中,斥之为“偷生嗜利之徒,进退无据,实为清议所不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五十四年十二月九日谕,下册第2169页。。如此“一褒一贬,衮钺昭然,使天下万世共知予准情理而公好恶,以是植纲常,即以是示彰瘅”*《清高宗御制文·御制文二集》卷7《命议予明季殉节诸臣谥典谕》,《故宫珍本丛刊》第569册,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325页。。
其他如《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以及据此辑录而成的《评鉴阐要》,乾隆帝也无不以伦理纲常为准绳,评论史事,褒贬人物,强调忠君,阐扬臣节,以使“观是书者,凛天命之无常,知统系之应守,则所以教万世之为君者,即所以教万世之为臣者也”*《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首《御制历代通鉴辑览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5册,第1页。。可见,史书编纂作为清廷文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实反映了统治者“阐明风教,培植彝伦”*《四库全书总目》卷58《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提要,上册第526页。,借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良苦用心。
(三)颂扬赫赫武功,彰显疆域一统
乾隆帝深知文治武功的重要性,既讲求文治,也重视武功。在位六十年间,征伐频仍,功业显赫,既有效地维护了政权统治和社会稳定,又成功地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乾隆帝对此也颇为自得,曾将其中最为重要的十次战争,即乾隆二十年、二十二年先后两次平定准噶尔之役,乾隆二十三年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乾隆十三年以及二十年至四十四年先后两次平定金川之役,乾隆五十一年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三十二年缅甸之役,乾隆五十三年安南之役,乾隆五十三、五十六年先后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统而称之为“十全武功”,并自称“十全老人”。为颂扬赫赫武功,彰显疆域一统,乾隆帝仿效康熙以来的做法,在每次重大战役结束之后,都汇集有关上谕、奏疏、表文、信函等资料,备载始末缘由、事件经过,不仅辑成相关专案档册,而且还编成方略、纪略诸书。这些专案档册,保存至今的有《金川档》《台湾档》《缅甸档》《安南档》和《廓尔喀档》。而十次战役,除缅甸之役外,都编纂有方略、纪略。甚至一些未被列入“十全武功”的战争,如乾隆三十九年镇压山东王伦起义,四十六年镇压甘肃撒拉族民众起义、四十九年镇压甘肃回民起义等,也曾编纂纪略。清代纂成的方略纪略诸书共计24种,而乾隆一朝就达11种,几乎占据了其中的一半,可见统治者对本朝武功的重视和推崇。
方略、纪略而外,乾隆帝还通过地理专书的编纂,来记载武功之显赫和版图之奠定。早在康熙、雍正年间,清廷就先后有《皇舆全览图》和《皇舆十排全图》的绘制,但由于当时新疆等地尚未底定,这些地图的某些区域尚有阙略。乾隆以后,清政府陆续平定了准噶尔及大小和卓的叛乱,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其版图的辽阔和统一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大规模地图的绘制工作也由此而被提上日程。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以“西师奏凯,大兵直抵伊犁,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其星辰分野、日月出入、昼夜节气时刻,宜载入《时宪书》,颁赐正朔。其山川道里,应详细相度,载入《皇舆全图》,以昭中外一统之盛”,下令派遣专人“前往各该处,测其北极高度、东西偏度,及一切形胜,悉心考订,绘图呈览”*《清高宗实录》卷490,乾隆二十年六月谕,《清实录》第15册,第164页。。此后又相继派人往伊犁、回部等地进行实地测量。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蒋友仁的主持下,《皇舆全图》绘制完成,计铜版104方,纵分为十三排,故又称为《乾隆十三排地图》。这幅全图与康熙时期的《皇舆全览图》相比,不仅增加了新测准噶尔部及回部地图,还有亚洲西部略图和亚洲俄国地图*参见方豪:《中西交通史》,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875页。。因此,此图不仅是18世纪时期的中国疆域全图,而且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精确程度最高的亚洲大陆地图。后世学者评论说:“此图南至琼海,北极俄罗斯北海,东至东海,西至地中海,西南至五印度南海,合为一图,纵横数丈,而剖分为十三排,合若干叶,每叶注明经纬度数。盖本康熙图,而制极其精,推极其广,从古地图,未有能及此者也。”*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7《史部十一·地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78页。其他如《大清一统志》的两次编纂,《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皇清职贡图》的成书,也无不与乾隆朝国家的统一和疆域的奠定密切相关,既是一代王朝鼎盛时期武功赫赫、开疆拓土的真实反映,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四)重视本朝历史,不忘创业艰难
在乾隆年间史书的编纂活动中,本朝历史也受到特别的关注,以《皇清开国方略》为例。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库全书》开馆不久,乾隆帝考虑到本朝开国源流“事阅五朝,时逾十纪,旧臣之所诵说,故老之所歌吟,口耳相传,或不能尽著于竹帛,而实录、宝训尊藏金匮,自史官载笔以外,非外廷所得而窥”,特别下令馆臣撮述清朝自发祥至入关前的有关事迹,撰成《皇清开国方略》一书,试图通过对本民族崛起、发展、壮大等开国史事的记载,以彰显“创业之艰难,贻谋之远大”*《四库全书总目》卷47《皇清开国方略》提要,上册第430页。。
再就八旗制度而言,是清代独具特色的军事建置,在满族政权崛起、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雍正时,曾编纂《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卷,以兵制为纲,法令、典章、职官、人物等为纬,条分缕析,记载八旗史事。乾隆时期,有关八旗建置、制度、氏族、人物、史事等书籍的编纂更为详备,其中,诏谕奏议一类有《世宗上谕八旗》《上谕旗务议复》《谕行旗务奏议》,人物传记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辑要》《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恩封宗室王公表》,规章条例有《钦定八旗则例》等。有的书籍甚至一修再修,或进一步补充完善,或根据情况变化予以增补。如《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一书,就有乾隆二十九年初修本和四十六年增补本。而《钦定八旗则例》,则定例每届十年续修一次。就连雍正年间编纂的《八旗通志初集》一书,乾隆帝也因其中有关满族人名、地名以及官职名称的译音不尽人意,尤其是雍正以后的诸多史事、典制、人物以及恩赏封爵等均未能载录,下令对该书重加修订增补。自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开始增订,直至乾隆末年才纂办完成。这些有关本朝史事、典制、人物等书籍的编纂,反映了清统治者对自身历史的重视,不仅以此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制度建设,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借此儆戒后世子孙,“永念祖宗缔造之艰难,益思兢兢业业,以祈天而永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谕,上册第553页。。
(五)制定条例法则,规范用人行政
乾隆朝编纂的各种史书中,数量最多的当推各部则例以及条例诸书。这类有关规制法则书籍的编纂,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朝廷各部以及相关机构用人行政的实际需要。并且,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具体情况的变化,不少部门的则例、条例,还一修再修,甚至定例每届五年,或每届十年续修一次。以刑部律例为例。刑律作为律法之一种,本有一定之规,但各个具体案件却千差万别,如何依律定谳,前人所断成案,就成为后人定案的重要依据。此即案例的由来。而案例日积月累,其间或有调整,或有变化,都需要记载下来,以为后人参考。故而乾隆三年规定,刑部案例三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至乾隆十一年改为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这一规定,亦成为各部纂修相关条例法则的基本依据。如《钦定户部则例》每届五年续修一次,《钦定礼部则例》《钦定国子监则例》(礼部)、《钦定学政全书》(礼部)、《钦定科场条例》(礼部)、《钦定八旗则例》(兵部)、《钦定军器则例》(兵部)等每届十年续修一次。当然,各部门具体情况不同,实际纂修时间也有所差别。总体而言,这些频繁的纂修活动,随时调整变化的条例法则,既对当时朝廷各部门的用人行政起到了有效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不少编纂成书的条例法则未能保存下来。如《户部则例》,乾隆二十六年始修,四十一年告成。此后每届五年续修一次,计四十五年、五十年、五十五年以及六十年均有续修。而保存至今的,只有乾隆四十五年和六十年的续修本。就此而言,乾隆一朝的官修史书数量,当远远超过现有的统计数字。
(六)疏理学术源流,总结传统文化
乾隆年间,中国传统学术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总结整理的阶段,许多学者穷毕生精力,孜孜于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辑佚的研究,爬梳整理历代典籍,总结阐扬传统文化。这一风气,也突出地反映在乾隆朝的官修史书中,而尤以典制体专书和书目类著作的编纂最具代表性。
以典制体史书的编纂为例。自唐代杜佑始撰《通典》以来,宋代郑樵撰《通志》,宋元之际马端临撰《文献通考》,三书各具特色,共同开创了典制体专书的体例和规模,故此而有“三通”之称。自此而后,历朝历代的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日益受到重视,史书、专著均多有记载。但专述一朝一代者多,而通记历朝历代者鲜。即便有个别续作者,如明代王圻所作《续文献通考》,也“体例糅杂,颠舛丛生”*《四库全书总目》卷81《钦定续文献通考》提要,上册第698、699页。,难尽人意。乾隆十二年,统治者首先谕令编纂《续文献通考》,体例一仿马氏之规,叙事亦接马氏之书,上自南宋宁宗时期,下至清代乾隆年间。但在纂修过程中,往往出现前朝旧事与本朝典章之间在内容记载和书法用例上的异同抵牾之处。故乾隆帝于二十六年下令,“自开国以后,别自为书”*《四库全书总目》卷81《钦定皇朝文献通考》提要,上册第699页。。于是,《续文献通考》叙至明代末年,而有清一代的各项典章制度,则另行编纂,别为《皇朝文献通考》一书。此后,《续通典》和《皇朝通典》二书的编纂,均沿袭其例。至《续通志》和《皇朝通志》的编纂,也大体依仿其例而略加变通。至乾隆五十二年,包括《续文献通考》和《皇朝文献通考》《续通典》和《皇朝通典》《续通志》和《皇朝通志》在内的六部典制专书全部告成,不仅“考证异同,辨订疑似”*《四库全书总目》卷81《钦定续文献通考》提要,上册第698、699页。,自《通典》《通志》以及《文献通考》以来,凡“典制之源流,政治之得失,条分件系,纲举目张”*《四库全书总目》卷81《钦定续通典》提要,上册第700页。;而且“搜罗宏富,辨证精详”*《四库全书总目》卷81《钦定皇朝通志》提要,上册第701页。,清代自努尔哈赤崛起迄于乾隆五十年间,各项典章制度乃至政策措施,亦皆“寻源竟委,赅括无遗”*《四库全书总目》卷81《钦定皇朝文献通考》提要,上册第699页。。如果将其与《通典》《通志》以及《文献通考》三书合而观之,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损益变化,以及利弊得失,无不“缕分条系,端委详明”*《四库全书总目》卷81《钦定皇朝通典》提要,上册第1086页。;并且“通典”、“通志”和“通考”三者又分别自成系列,均贯穿古今,囊括前代,会通典制,不啻为各具特色的典章制度通史。而在史部之下典制一类书籍中,也由此而有“九通”之目,即“三通”加上“续三通”与“清三通”,合称为“九通”。至清末民初,刘锦藻以个人之力,二十八年之功,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一书,详载乾隆五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典制。中国历代典制体专书遂成完璧,号称“十通”。
再就书目类书籍的编纂而言。乾隆时期,书目类书籍的编纂也达到高峰,其中成就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当推《四库全书总目》的编撰。《四库全书总目》共计二百卷,是与《四库全书》的编纂相辅相成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官修目录著作。它根据传统目录学的正统分类体系,把《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所有书籍分成经、史、子、集四大部,并于部下分类,类下再分子目,共计分为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个小目。与此同时,《四库全书总目》还继承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优良传统,于每一部的卷首冠以总序,在每一类的卷首撰写小序,有的子目后面还附有案语,并且为每一种书籍都撰写了详细的书目提要,介绍作者生平,叙述典籍内容,考辨篇章文字,评论长短得失。通过分门别类、提要编目的方式,《四库全书总目》不仅成功地建构了一个包罗宏富、组织严密的庞大体系,把《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上万种书籍统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中国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作了全面的清理和总结。
综而论之,乾隆一朝为数众多的官修史书的编纂,不仅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清盛世时期博大恢宏的文治气象,反映出清统治者思想主张和文化政策的一些特点,而且保留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为今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我们予以充分重视。当然,乾隆朝官修史书,也有不容忽视的缺陷。出于政治需要,一些史书多有隐讳失实之处,如清朝开国史的编纂,在涉及与明王朝的关系时,乾隆帝竟然不顾其先祖当年曾受封明廷,隶属明朝的事实,声称“我大清兴于东海,与中国无涉。虽曾受明之官号耶,究不过羁縻名系而已,非如亭长、寺僧之本其臣子也”*《皇清开国方略》卷首《御制开国方略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41册,第1页。。秉承乾隆帝的旨意,馆臣在编纂《开国方略》一书时,即刻意掩盖了满族先世与明王朝的隶属关系。再者,一味强调为我所用,甚至不惜对一些史书予以删削、改易,如在编纂《钦定明臣奏议》一书时,乾隆帝就明确下令,凡有“违碍字句”,即加改易、删润,致使其中一些篇章失去原貌。至于记载各项武功、战事的方略、纪略诸书,则多歌功颂德之辞,夸饰溢美之语,等等。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利用这些官修史书之时亟加注意的。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库提要汇辑汇校汇考”(15ZDB07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郝红暖
A Examination of the Officially Compiled History Books in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HUANG Ai-ping
(Institute of Qing Histo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In the ancient China,the officially compiled books reached its culmination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history books. The governor compiled more than 130 kinds of history books altogether. The aims of thses project were wide-ranging, such as summing up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omoting the moral order, making greater military accomplishments, writing contemporary history, and tidying up the academic origin. Making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 of the employer were also considered. These officially compiled history books not only recorded affluent historical materials, but also reflected the rulers’ ideological proposal, the feature of their cultural policy and it’s deficiency in Qing Dynasty.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is topic.
Key words:Qianlong period; the officially compiled history books; cultural policy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6)03-0005-13
作者简介:黄爱平(1955-),女,广西桂林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