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舞蹈人才培养之我见

2016-02-03闫乃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高师生源

王 兵 闫乃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高师舞蹈人才培养之我见

王 兵 闫乃珍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随着1996年我国第一个舞蹈教育本科专业在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设以来,舞蹈作为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逐渐被各大院校纳入到自己的教学范围,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舞蹈教育类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但仍然有几个问题困惑在笔者心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仍是依附于音乐而存在,仍然在寻找契合师范类院校发展特点的道路上摸索前行,依旧在对适合师范类院校学生身心特点的教材编排上心力交瘁,仍旧对适合社会教育需求的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关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学科人才培养的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作为音乐教育研究者,本文仅在高师舞蹈教育之思想转变、教育探索及社会连接三方面试作论析。

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国家教育部对素质教育的提出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起点和标志,在教育改革的思潮中,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迎来了自己发展的新机遇。高师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舞蹈人才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发展特点较之专业舞蹈院校、综合院校又有哪些不同?对人才培养的最终走向又是什么?笔者仅就这些问题从以下三方面做一探讨。

一、思想之转变——专业型人才培养到普及性人才塑造的思想转变

思想的孕育总是一定程度上成为实践的先行者,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探索亦是如此。要制定适合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首要前提便是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的特点,从生源素质特点结合社会就业需求等重新定位具体培养策略。有研究学者曾发表文献为高师舞蹈的特征正名[1],指出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区别于职业舞蹈学校,更有别于专业舞蹈学院,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是“高”、“尖”、“精”的专业舞蹈人才,而是具备综合教学基础和基本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笔者以为,从专业型人才培养到普及性人才塑造的思想转变,为高师舞蹈的发展与研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二、教育之探索——寻找适合高等师范院校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思想正确与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给出答案。怎样把专业型人才培养转向普及性人才塑造这一思想运用到具体的舞蹈教学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尝试?应该结合哪些因素发展?笔者从以下三点即学生特点、教材编排、高师自身定位进行简要分析:

(一)学生特点

如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特点、社会教育需求等都是高师舞蹈教育思想转变的重要依据,依据生源素质特点制定培养目标是寻找适合高等师范院校自身发展道路的第一步。高等师范院校的入校要求与标准不同于专业的舞蹈院校,相较于专业舞蹈院校生源所呈现的相对较高、基础水平相对平衡的现状而言,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则在一定程度上差异较大,专业技能和水平也较为参差不齐。针对于生源的差异,高师舞蹈的人才培养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仍有众多院校沿用了专业舞蹈学院较为针对、单一的教学模式,这对于探索适合高师舞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无疑是不利的。笔者以为,仅从思想上认识到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素质差异的特点是远远不够的,把其纳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逐步发现问题,并以此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教材编排

对适合高师舞蹈发展的教材编排同样是高师舞蹈人才培养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如上所述,高师舞蹈的生源素质具有自身差异性、多元性等特点,高师舞蹈教材的使用对象正是具有这些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笔者在研究考察过程中发现,众多高等师范院校不仅在舞蹈教学模式上鉴用了专业舞蹈院校,在教材的使用上也主要参照他们的教材,从而忽视了编排高师舞蹈教材所需的真正因素,笔者以为,编排适合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教材应包含以下几点:

首先,创新性理念。地域性的不同、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等等一系列因素使得不同师范类院校在教育特色上各有千秋,高师的舞蹈教材编排同样需要结合这些特色,编排具有本校、本院创新理念的教材。其次,多元化构思。面对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在时代与教育改革的影响下,高师舞蹈的教材编排应该结合它的时效性和连续性,坚持多元化的构思原则。再次,学生的自身特点。如果说创新性和多元化是高师舞蹈教材编排的主要客体因素的话,学生的自身特点则是高师舞蹈教材编排的关键主体因素。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都是高师舞蹈教材编写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三)自身定位

明确自身定位是编排高师舞蹈教材不容忽视的第三个因素。如上所述,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不是“高”、“精”、“尖”的专业表演人才,而是具备综合教学能力和舞蹈基本素养的普及型人才。因而在教材的内容中不可忽视文学、历史等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社会需求之连结——重新认识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定位中我们可知,为社会教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的舞蹈教育输送人才是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研究中小学舞蹈教育发展的现状、考查社会对舞蹈教育人才的需求是高师舞蹈教材编排工作的最终归宿。

综上所述,高师舞蹈人才培养从专业型转向普及性的思想转变是探索适合高师舞蹈教学之路的起点,而对师范院校自身特点的把握、对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及对社会职业需求的具体考察则是制定高师舞蹈教材、重申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高师舞蹈人才培养是一个涉及理论教学、实践、研究等方方面面的有机整体,以上只是笔者对此研究的一点看法,希望可以给舞蹈教育研究者提供些许参考和建议。

[1]江铃.舞为人师,行为世范——试论人文关怀下的高师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3).

[2]陈林宜.论高师舞蹈学科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5).

[3]黎恬恬.高师舞蹈教材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5).

[4]郭贝若.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5).

[5]曾晓翔.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内容构成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4(4).

本文为2014—2017年辽宁高师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研究(项目编号:W2014130)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高师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对高师钢琴教学模式创新问题的思考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影像中的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与职前教师培养探究
论高师复调课“微格教学”的可行性——柯达伊多声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师复调课教学模式
现代数字技术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