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作品中比较傣族与朝鲜族舞蹈创作特点

2016-02-03张珏璇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朝鲜族傣族编导

张珏璇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01)

从作品中比较傣族与朝鲜族舞蹈创作特点

张珏璇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01)

地处中国西南和东北的傣族和朝鲜族,作为对当代中国舞蹈文化影响深远的省份,虽然隔着中国版图的对角线,但他们却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特征,那就是共同拥有跨境民族资源。云南和吉林作为连接东亚、东南亚的文化重镇,承载着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重任,这也使得民族舞蹈成为促进跨境民族认同感的纽带。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中,云南的傣族、吉林的朝鲜族因为其自身鲜明的艺术特性和审美风格等原因,最早被开发成作品和教材,观众认知度较高。笔者对近些年舞台上呈现的这两种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进行一次粗浅的创作特点比较,借机找到跨境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一般规律,挖掘民族舞蹈文化内涵,为今后舞蹈创作新思路找到理论依据,凸显舞蹈文化的使命感。

朝鲜族舞蹈创作;傣族与朝鲜舞蹈比较

一、相似因素

(一)宗教色彩浓重

傣族和朝鲜族都是深受宗教影响的民族,释道儒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更体现在作为文化集合体的舞蹈中。在舞蹈的形态和动律上,在舞蹈的姿态和心理上以及在舞蹈的形象捕捉上处处体现着宗教色彩。如云南艺术学院《阿罗汉》(2014),就是建立在小乘佛教的寺庙雕塑形象上,结合傣族男子舞蹈动律、动作,赋予僧人动态的神圣感。中央民族歌舞团《行者》(2007),正是通过男子朝鲜族动律的飘逸和流畅,塑造了一位颇具仙风道骨的行者形象,更体现了朝鲜族崇尚的道教教义,从而立意深刻的映射了民族心理。在两种民族的各种作品创作中,编导们普遍抓住这种根生在民族深刻认识中的宗教信仰,基于此种信仰之上的舞蹈创作,才能得到本民族的认可,才能紧紧抓住民间舞蹈创作的精神内核。

(二)动作空间形态“保守”

傣族和朝鲜族舞蹈动作语言相对较为“保守”,此“保守”的意义指动作空间、动作形态的幅度限制;又指约定俗成的动作语汇要求不容易突破。如傣族、朝鲜族舞蹈作品绝大部分手臂动作都较为丰富,这一现象发生笔者认为是因为傣族有“手不过胯”的舞蹈要求,限制了手臂动作的发展空间,编导就只能在有限的手臂空间上发展更加丰富的动作语汇;而朝鲜族因为传统服饰的限制,女性在舞蹈时,往往不会在脚步上动大开大合的做文章,编导大部分更加侧重于更富表现力的手臂动作甚至道具动作挖掘。不管因为怎样的原因,傣族和朝鲜族典型性舞蹈语言是极富标志性的,而正是这种标志性,使得这两种民族舞蹈富有辨识度,同时也一定程度限制了舞蹈创作的尝鲜。中央民族歌舞团《邵多丽》(2007),在最早参赛时颇具争议,因为傣族舞蹈“手不过胯”,可是在这个作品中,常常出现现代舞的滚地和爬起,与传统傣族舞蹈要求不相符,受到了一些同行们的批评。笔者认为正是这种极具民族舞蹈特点的动作语言太有权威性,导致编导在创作时束缚多于其他舞种。这种“保守”就像一把双刃剑,紧紧拉住编导民间舞蹈创作的动作界限,又围绕着民间舞蹈创作的风格特征,这就需要编导结合深厚的民族认识与专业素养。

二、不同因素

(一)写实与写意的风格之辨

傣族舞蹈注重写实,不管在作品内容上还是服装的选择上,傣族舞蹈讲究生活的厚重和生活状态的放松。云南艺术学院《串哨》(2013),通过三人舞关系,讲傣族开门节时,少男少女谈情说爱的生活小景,道具无论如何变化,动作语言都围绕傣族生活情境,编导再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情趣。作品是非常写实的情景再现,情节发展有故事结构的支撑。傣族舞蹈作品,不管是早期的《金色的孔雀》、《水》还是后期的《邵多丽》、《水之韵》都是注重作品形象的写实,情景的写实,舞蹈语汇的写实。

朝鲜族舞蹈因为道教影响深远,往往追求舞蹈风格飘逸、高远。延边大学《乡韵》(2012),虽然讲的是乡之情和民族之韵,营造的却是朝鲜族女性内敛而不失风范的大家之气,动作气息流畅,如流水般看似静止却又延绵不绝,意境悠远。正是朝鲜族的民族美学观念决定了舞蹈动作是内敛而具有意向性,如行云流水般又具仙风道骨,往往是我们对朝鲜族舞蹈的审美印象。

(二)意境美与极致美的审美追求

傣族艺术舞蹈追求意境美,不仅体现在舞者身体的线条美方面,还体现在舞蹈的构图和作品情趣的柔美。傣族固有的“三道弯”体态,是构建在舞者身体线条上的审美要求,而南方民族特有的呢喃呢语,则体现在作品情节和情趣之中,云南省歌舞团《水》(1980),傣家少女到澜沧江边汲水,江水清清,她与水有了一系列的互动,编导正是运用傣族舞蹈特有的体态美,抓住了少数民族少女的爱美、爱自然的心理,传递了少女柔美细腻而又丰富多姿的情趣追求。

朝鲜族艺术舞蹈追求是另一种极致之美,它要求队形和谐、动作极致整齐,在动作整齐划一中找到人的精神共性,从而体现这个民族的齐心协力,仿佛这种集体力量是民族凝聚力的具象感受。中央民族大学《长白祥云》(1998),以意象化手法,将自然之美与朝鲜族的民族精神与气质融为一体,以长鼓舞蹈的形式进行表达,用道具和肢体营造云的形象,通过舞者整齐划一的动作表现了不同形态的云,多位舞者的配合,塑造出或涌动、或云卷、或云开的自然美,这种通力合作下的队形和谐、形象统一的追求,正是极致美的集中体现。一辈辈朝鲜族舞蹈家们,把朝鲜族舞蹈的极致美发挥发扬,使得极致美成为朝鲜族艺术舞蹈的普遍追求。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箴言”。大同之美,在于平衡各种不同的美,不管在祖国的各地,或是世界的各地,我们首先欣赏自己民族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别人创造的美,比较研究之后,我们最后终要回归到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那样,民族舞蹈文化才能共荣共生,树立中国文化强国的自信。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2]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5.

[3]资华筠.以传播艺术之美来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J].中国文化报.2010,9.

猜你喜欢

朝鲜族傣族编导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KORE A TOWN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想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