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地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引入本土舞蹈的教学初探

2016-02-03刘妙芝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土家族湖南舞蹈

刘妙芝

(长沙师范学院音乐,湖南 长沙 410100)

湖南地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引入本土舞蹈的教学初探

刘妙芝

(长沙师范学院音乐,湖南 长沙 410100)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教师,而教师和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力军,本文通过对本土舞蹈的教学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本土舞蹈教育模式,旨在加强本土舞蹈教育和促进本土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并激发师生民族文化意识。

本土舞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文化传承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本土舞蹈文化多元丰富,苗族、土家族、侗族、白族等等少数民族的舞蹈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标志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些本土舞蹈引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不仅提高学生的舞蹈文化修养,更是培养学生立足本土、传承和发展本土舞蹈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本土舞蹈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问题,如何实现教学突破和文化传承的双赢,值得我们关注和探寻。

一、本土舞蹈进课堂的必要性

这是对本土舞蹈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利于本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文化、文明交流融合的同时也同时造成了民族文化差异缩小,特征减弱等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深入人心,对于湖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许多民族虽有自己的方言,却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例如土家族、白族),因此舞蹈具有天然教科书的意义,将许多没有文字的民族文化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形式传承下来。截至2015年底,湖南地区共有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因此,将本土舞蹈引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堂,是将教师和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利用教育手段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学生毕业后,可以再将本土舞蹈带入她们的幼儿课堂。这不仅是建设本土民族舞蹈课程的需要,也是保护本土舞蹈文化的需要。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的意识,激活民族文化活力,更是传播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湖南本土舞蹈进课堂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行本土舞蹈的教学和实践,如何有效地将本土舞蹈资源进行整理和提炼,形成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实用教材,给我们带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针对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在本土舞蹈进课堂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提出问题,并探寻解决方法。

(一)提炼精髓,而非简单重复再现

本土舞蹈课堂教学要对本地域舞蹈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通过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宗教信仰、服饰道具等进行梳理,摸清源头和依据,进而对本民族舞蹈的精髓进行提炼,从而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教材体系。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也有别于舞蹈专业的教学,因此我们的重点不应该是动作的技术和难度,而是动作背后体现出的民族文化精神。例如苗族的“木鼓舞”,为何动作简单粗放,富有阳刚之美,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木鼓舞仅在男子中传播和普及,随着苗族社会形态的变化和进步,这些从前女人极少接触的舞蹈逐渐变成大众普及的文化活动,于是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木鼓舞”。通过本土舞蹈,我们不仅对舞蹈本身有认知和体会,更重要的了解其中的文化,以此提高学生素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使幼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本土舞蹈带入幼儿课堂,将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传达给幼儿。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在以往的教学体系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有大量的范例可以借鉴,特别是民族民间舞蹈中处于主流地位的藏、蒙、维、朝、傣、汉族舞蹈,各大院校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风格且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而本土舞蹈因为建立时间短,受众面小等原因,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完善本土舞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需要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还应当因地制宜,发挥自身的地域优势,突出本土特色,才能在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三、探寻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本土舞蹈教学模式

(一)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教材

湖南有许多少数民族舞蹈,且有多项都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湖南本土高校拥有多样且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和探索,整理、搜集传统舞蹈中的元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调整,形成适应当前教学环境的教材,既保留本土舞蹈的风格,又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为本土舞蹈开拓新的出路。

以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14级本科二年级民族民间舞课程中土家族摆手舞组合为例:14级本科学生已经经过了3个学期的学习,本土舞蹈开设在二年级二期,之前三个学期他们已经学习了舞蹈基础训练、藏族、蒙族、东北秧歌和维族舞蹈,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舞蹈感受。土家族是聚居在湖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原始祭祀舞蹈,表演形式及规模多种多样。从动作特点看,多有顺拐、下沉、屈膝,包括三种摆法:“单摆”、“双摆”、“回旋摆”。作者在搜集和整理了大量土家族舞蹈及舞蹈文化资料基础上,对湘西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村的土家族人民居住地进行探访,采访了当地摆手舞艺人李令明,多次向他学习当地摆手舞,并以录影、照相等方法进行记录,对当地的摆手舞形态进行分析、整理和提炼,将“单摆”、“双摆”、“回旋摆”的动作精简、提炼以后,进行了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土家族摆手舞组合的创编:动作上强调顺拐、下沉和屈膝的动律特点,在“单摆”、“双摆”、“回旋摆”的基础上,用土家特有的“咚-达达、咚-达达、咚-达-咚-达”节奏特点进行方位的变化和动作位置的交换,在组合的段落和小节中,每一次重复都有情节上的递进,由单一的动律逐渐整合、发展出体现情节的“理足迹”、“照太阳”、“抬野兽”短句,再由短句汇编成组合,表现出土家人民对祖先神明的敬奉,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整个组合用了4个课时进行教授,教学过程中,将舞蹈的单一律动作为重点,强调摆手舞的动律特点,保证风格的独特性,情节的递进作为难点,强调舞蹈的民族精神,教学思路明晰,加之土家族也在湖南地区人口较多,一定程度上和本区域生活习性贴近,全年级159人中土家族学生10人左右,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较好。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的口传身授几乎是学生对于动作认知的全部来源,教师的示范可以使学生最为直观的模仿和学习。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过于单一,思维被限制,很多动作知道怎么做,却不知道动作背后的含义,久而久之,思维模式固化,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局限于教师单方面的教授,除了教师本身,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对于近水楼台的本土舞蹈,甚至可以就近进行田野采风,以多元化的方式开拓学生的眼界,使教学不再停留在技术层面,学生接触的也不再只是动作本身,可以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动作背后的文化含义,实现课堂教学与本土舞蹈传承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本土舞蹈进课堂可以全面深入地促进本区域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但这是一个漫长而浩大的工程,并不能靠开设一门课程、上几节课或是创作几个作品就能轻易达成,以教育作为普及窗口来保护本土舞蹈资源只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的方法需要不断努力。

[1]黄小明,黄跃国.高校艺术教育开发利用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的研究[J].艺术百家,2005.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Z].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Z].中国舞蹈出版社,1991.

[5]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6]游洁.提高大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质量的途径新探[期刊论文].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刘妙芝(1984—)女,湖南湘潭人,助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

猜你喜欢

土家族湖南舞蹈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土家族情歌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三线建设在湖南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