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方音乐美学的不同

2016-02-03顾冰倩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维奥人声美声唱法

顾冰倩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浅谈中西方音乐美学的不同

顾冰倩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发展轨迹不同,二者之间形成了各自的音乐美学特征。本文将从乐器音色、声乐唱法、声部关系等方面出发,阐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美学中的异同。

中国民族音乐;西方音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中国多种多样的艺术文化。音乐文化便是这些艺术文化中独特的一种。笔者将从乐器音色、声乐唱法、声部关系等方面出发,阐述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美学中的异同。

一、乐器音色“近人声”与“近器声”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色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南京艺术学院的刘承华老师在《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讲到中国乐器接近人声。从胡琴家族以及弹弦乐器等乐器的音色本身来看,都是接近人声的。即便是与人声有一定的偏离,古人也用智慧通过各种繁杂的演奏技法使得音色“近人声”。西方乐器的音色是“远人声”而“近器声”。笔者认为,西方乐器的“近器声”也分时段。西方音乐史中器乐体裁的地位在巴洛克之后才慢慢提升,后繁荣发展。早期的器乐只是负责衬托声乐,甚至没有专门的记谱法记录下器乐所演奏的部分。早期的西方乐器并非由金属这样的非自然界原材料制成。在当时的生产技术限制下,西方人同样也采用来自自然界的各种材料来制作乐器,保证每种乐器的唯一性。最能体现西方乐器中存在“近人声”情况的早期乐器当属维奥尔(现代提琴的前身)家族中的乐器。维奥尔乐器在文艺复兴及之后的音乐发展方面有着最重要的价值。在过去的两百年中,维奥尔音乐为了达到当时社会上声乐音乐的高度,增加了其表述音乐的模式。从维奥尔乐器流淌出来的音乐就像是人在说话一样。后期,提琴家族取代了维奥尔家族,而提琴音色的“近人声”并未改变。以古典的意大利小提琴家科雷利为例,“他的小提琴曲便是追求人声的美艳的表情,他的旋律扶摇直上,充满高尚的激越之情,有庄重脱俗的抒情性……”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近人声”确实存在于西方音乐之中。

西方乐器的音色同中国乐器一样“近人声”,它接近的是西方美声唱法。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使用圆润、通透的声音进行演唱,强调自如纯净平稳的发声方式。在这种唱法中,对气息的连贯有很多要求。西方的木管乐器在演奏时也表现出类似的通透的声音,例如14世纪的“高”乐器肖姆管(双簧木管乐器)、木管号(把木头中间挖空,有指孔和一个铜管式的吹嘴),这些乐器都是由木管制成,借助人的气息使得簧片振动,音色动人。

二、声乐唱法“共性化”与“个性化”

一般来说,西方的美声唱法注重制造共性化的音色,中国的民族唱法则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的音色。那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绝对性呢?在当今的中国声乐教学中,借鉴西方美声运气方法的教学案例不在少数。中国民族唱法明显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特点,尤其是在演唱高音的时候,如果没有气息的支持以及对通道感的把握,很难把高音唱好。此时的民族声乐中也出现了“共性化”音色。现在的民歌演唱者的音色虽然都很美,唱功也到位,但缺乏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民歌歌唱家的那种摄人心魄、极具辨识度的音色。笔者认为,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教学方式是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马秋华教授曾携众弟子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了“春华秋实——中国声乐多样性实践音乐会”。在该音乐会中,中国民族唱法的个性化音色在各地的方言民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演唱者用各地的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不仅使得自己的音色具有明显的区分度,更让歌曲本身增添了独特的魅力。方言的使用以及戏曲唱腔的应用,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显得尤为重要。

在西方声乐中,同样具有个性化的音色。根据人声音色的不同,可以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有些嗓音适合戏剧性的角色,例如花腔女高音;而有些则较为抒情,适合表达长线条的音乐作品,抒情女高音便是如此。这个声部属于青春、轻柔性的高音,轻盈的舞台形象和美妙的音乐抒情性是抒情女高音的个性特征。美声学派要求歌唱的旋律线条应该像提琴或长笛演奏那样准备、轻松连贯自如。声乐是一种很特殊的艺术,每一个声乐歌唱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著名的抒情女高音歌唱家Mirella Freni作为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嗓音和生动的表演技巧闻名于世。她给后世的美声唱法演唱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笔者认为,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是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二者在音色上的“共性化”与“个性化”之间存在交融的情况。

三、声部关系

与中国传统音乐相比,西方音乐更注重多声性。中国的每种乐器虽然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民族声乐也具有特殊音色,但它们基本上以单线条的形式出现,极具个性(不排除某些少数民族音乐中有多声部的情况存在,但是跟西方音乐相比,其多声性仍存在不成熟性)。西方音乐早在中世纪就出现了多声部的声乐形式,并确立了由大小调体系及功能和声为基础的音乐作品创作形式。以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为例,虽然我们今天是用钢琴来演奏这些作品,但在巴洛克时期,平均律中的每个声部都由不同乐器的奏出,追求宏大的气势。多声性在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近年来,国人借鉴西方管弦乐队的编制方式,开始组建民族管弦乐队,走多声性的道路。这固然是一种创新的方式,不过笔者认为,民族管弦乐队有一丝背离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精髓的意味。中国传统音乐讲究自娱自乐修身养性,而民族管弦乐队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中国音乐开始走共性化的道路。不管从文化角度还是美学角度,我们都应该更多地保存并发展中国传统的音乐形式,例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这样的音乐形式,不忘根本。

四、结语

武汉音乐学院蔡际洲教授曾经提到,西方音乐像做广播操,而中国音乐则像打太极。西方音乐中缺乏抛物线音形的张力之美,更关注作品之间的联系,动机的发展以及各种变奏、对音乐的扩充及发展,是一种宏观的思维。而中国音乐的张力样式则是基于单线条音乐的音乐形态,二者的根基不同,自然发展的也不同。

[1]保罗·亨利·朗[美]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74.

[2]刘承华.中西乐器的音色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乐器,1996(4).

[3]沈洽.音腔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12).

猜你喜欢

维奥人声美声唱法
阿卡贝拉人声合唱团的基本训练研究
爱乐之城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论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影响探讨
风流者——他将杂沓人声留在身后,张先生,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