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唱法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2016-02-03贺艺戎

黄河之声 2016年1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歌剧发展

贺艺戎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美声唱法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贺艺戎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美声唱法诞生于17世纪的欧洲,是一种具有音色圆润、美妙,音域宽广,发声方法科学等特征的演唱方式。经过几个世纪的淬炼和发展,美声唱法成为世界顶级的声乐艺术。国内外一些伟大的音乐家们薪火相传,不断努力推动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关键词:美声唱法;歌剧;发展

美声唱法这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宗教活动,最初由“阉人歌手”开始使用美声唱法。美声唱法的意大利语bel canto的字面意思是美妙的歌声。因为在17世纪以前,女性不被允许在剧院或教堂唱歌,但是在声部中又需要有女高音纯净、轻柔的声音,所以只能由“阉人歌手”的声音来替代这一声部。“阉人歌手”的歌声虽然不能完全与女高音相同,但是也能表现出和女高音一样柔美、圆润、流畅的音色并且比女高音更加深厚有力,他们的这种唱法就是最早的美声唱法的代表。他们不仅在唱诗班担任女高音的声部,在剧院里也经常担当歌剧中的女性角色。他们演唱中表现出的头声、真假嗓、胸腹呼吸,这些特殊唱法都深受听众们的喜爱。直到文艺复兴后,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被激发,对待“阉人歌手”这种残忍的做法被世人唾弃。于是,“阉人歌手”被废除了,但是由他们创造出来的这一整套唱法则被完全保留下来。许多“阉人歌手”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新崛起的女歌手,于是渐渐出现了男女歌手还有“阉人歌手”同台演唱的情景。男女歌手自然明亮、感情细腻的声音通过训练习得阉人歌手的演唱技巧,逐渐完全取代了阉人歌手在舞台上的作用,这标志着美声唱法进入了成熟时期。而此时,美声唱法也不再是只出现在教堂或剧院里,许多富有浪漫主义的艺术歌曲流传于民间,给与民众抒发自身情感。美声唱法迅速风靡于欧洲,也有一些关于美声唱法演唱技巧的书籍出现,许多艺术家将美声唱法的音乐作品推向世界,使美声唱法得到世界乐坛的肯定和接纳。同时美声唱法在世界各地也形成了符合各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如在俄罗斯一些歌唱家借鉴意大利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再结合俄罗斯特色的歌曲,不仅追求声音的美好,还带来富有民族情感的完美演唱,就深受俄罗斯人的欢迎。同时有许多著名的歌剧、艺术歌曲也被传唱于世界各地,这种音域宽广、音色统一优美、发声轻松自如、富有情感表达能力的歌唱方式从此闻名于世界。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极为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唐代的历史文献中,就有记载著名的歌唱家。后来还发现早期的声乐理论著作,在元明清时期更有元杂剧、京剧等以歌唱为主的民族戏曲产生。由此可见,中国大众对声乐艺术并不陌生。但由于封建统治下导致的固步自封,鲜有与西方音乐交流的机会。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在一群思想解放的青年领导下,美声唱法才陆续伴随着西方文明一起来到了中国。在当时,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外来入侵者”并不是人人都欣然接受,只有部分留洋归来的留学生及一些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音乐爱好者愿意接纳和学习。他们向一批来自俄罗斯、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声乐专家虚心学习。我国最早的美声唱法开创者如苏石林、喻宜萱、劳敬贤、黄友葵等,他们不懈的探索美声唱法的奥妙,不遗余力的奉献所学的一切,并且创下了辉煌的业绩,使得我国声乐艺术在新形势的发展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美声唱法因为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声乐艺术家的不断努力,而持续活跃在中国的声乐舞台上。就连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和民族唱法也引入了美声唱法的技巧,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引进后对中国声乐造成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后来有张权、沈湘等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声乐教育家及艺术家在我国努力建设完整的声乐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以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全国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声乐人才,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声乐事业的迅速发展。

在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知名的声乐家注意到美声唱法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并多次来华进行授课,他们将纯正的美声唱法示范给中国的歌唱家,并全面地讲解美声唱法的技巧要领,使得中国的声乐艺术家得到与国际接轨的学习机会。与此同时,有许多带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作品出现,像《我爱你,中国》、《玛依拉》等,这些作品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及好评,并在大众之间广泛传唱。在老百姓之间吸引了不少的声乐爱好者和欣赏群体。从那时起,中国大众全面接受了美声唱法。90年代,越来越多的声乐比赛在国内兴起,如众所周知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国音乐金钟奖”等高水平的比赛。而中国的许多青年歌唱家如傅聪、谭盾、叶小纲、陈其钢、廖昌永等在世界各大音乐赛事中频频获奖并被国际乐坛所认可和力证。他们回国后,通过媒体报道和业内推崇,在国内也名声大噪,他们演唱的许多歌曲受到大众的喜爱,也多次举办和参与独唱音乐会等高水平的演出。

同样在国内的许多声乐家开始将一些著名歌剧搬上中国剧院,其中周小燕创立了一个歌剧中心,先后多次排演了《弄臣》、《茶花女》等歌剧,让中国观众领略和接触到美声唱法多种演唱形式的魅力。现如今,各地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大学遍地开花、琳琅满目,纷纷设立专门的美声唱法专业。

新的音乐教育形式形成,普及和提高了全民的音乐鉴赏和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改变了大众一些传统的观念,许多家长更愿意自己的孩子接触和学习美声唱法。经过这么多的歌唱家、教育家和声乐爱好者之间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发展和不断传承,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将会日益成熟壮大,成为更加普及和接地气的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1] 宋一.试论美声艺术的现状与出路[J].乐府新声,2006,01.

[2] 冀淑华.中国美声唱法之我见[J].戏剧文学,2004.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歌剧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走进歌剧厅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