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

2016-02-03王梦瑶

北方音乐 2016年3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贝多芬

王梦瑶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特征

王梦瑶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音乐中的《新约全书》,这三十二首作品几乎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形象地反射出贝多芬创作生涯中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体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精神变化和对音乐、对人生的态度。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的分析,来对贝多芬不同时期的钢琴奏鸣曲的不同风格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发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质疑,被称为“乐圣”。在他的诸多作品中,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音乐中的《新约全书》,这些作品不仅集中了前辈大师们的诸多闪光点,同时,也创立了贝多芬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不失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同时还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感。下面,按照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一次队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不同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比较:

一、早期(1792—1800年)

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分别有:Piano Sonata No.1 Op.2.1 1795 f小调;Piano Sonata No.2 Op.2.2 1795 A大调;Piano Sonata No.3 Op.23 1795 c小调;Piano Sonata No.4.Op.7 1796-1797 E大调;Piano Sonata No.5 Op.10.1 1796-1798 c小调;Piano Sonata No.6 Op.10.2 F大调;Piano Sonata No.7 Op.10.3 D大调;Piano SONATA No.8 Op.13 1798-1799 c小调。

随着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变化和发展,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们的思想、作品风格也随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就贝多芬本身而言,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他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海顿、莫扎特的影子,而随着贝多芬的成长、随着他创作的成熟,他突破了先前的一些束缚,将更多的个人主观意志、平等、自由、博爱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他的第八首钢琴奏鸣曲《悲怆》,这首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创作技法,还是音乐的内涵,都充分地表现除了贝多芬先生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曲式结构

从曲式结构上看,作品的第一乐章虽按照奏鸣曲式进行创作,但在乐曲的最开始加了一段结构较长、旋律起伏较大的引子,并使引子中的主体在乐章中反复出现。除此之外,贝多芬将乐曲的一些细节充分地扩充、发展,使奏鸣曲式的结构进一步扩大,使音乐更加丰富。

在作品的呈示部中,虽是对乐思的陈述,却有着对比鲜明的主部、副部、连接部和结束部,乐句和织体非常明晰,在作品的展开部中,贝多芬不仅运用了严格的传作手法将其发展,更是赋予了音乐更多的情感色彩,似乎把音乐展开到极致。在作品的再现部,贝多芬运用了诸多的变化发展手法,重复着呈示部的主体,令其结构更加完善。在充满紧张动机的尾声中,贝多芬也巧妙地将引子与呈示部的主题结合在一起,作为乐章的总结短小精悍、富有震慑力。

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旋律十分优美、淳朴,由主部、插部、第一主题部再现、第二插部、第二主题部再现和尾声组成。

第三乐章,回旋曲式,旋律富有歌唱性,主题的每一次出现都有变化,富有创意,这一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有着一定的关联,旋律优美、却透露着一种不安的情绪在里面。

(二)创作技法

如果说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使他早期奏鸣曲的典型代表作,那么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这首作品的创作技法。

在创作中,贝多芬先生巧妙地运用了大小调交替、调性的变换来加强音乐的刺激性和浪漫气息,使音乐更加情绪化,色彩对比更加强烈。这一新颖的创作技法也成了他后来的奏鸣曲的主要创作特点之一。

在和声的运用方面,贝多芬也作出了大胆的尝试,除了一些变音转调和弦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不谐和音来渲染情绪,充分地将他的内心活动融入到音乐当中。

除以上两点之外,这部作品的节奏对比鲜明、变化频繁,富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感,使人心潮澎湃、身临其境。贝多芬先生在曲式结构、创作技法、以及诸多细节上做的大胆尝试,使他的音乐充满了冲奥的艺术理念。在他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中,他的这些新颖的突破和创新,表现出了空前的自由意志,挣脱了先前的束缚,体现出更多的自由与博爱。

二、中期(1800—1815年)

贝多芬的中期作品,是上演率最高、最被人们熟知的。在1802年—1803年间,贝多芬因患耳疾而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精神危机,那时的他几乎崩溃,而令人们佩服不已的是,贝多芬战胜了自我,并由此步入他创作的成熟期,也就是贝多芬创作的中期。

贝多芬创作中期的钢琴奏鸣曲有:No.9 Op.14.1 1798-1799 E大调;No.19 Op.14.2 1799 G大调;No.11 Op.22 1800 降B大调;No.12 Op.26 1800-1801 降A大调;No.19 Op.14.2 G大调;No.14 Op.27.2 1801 升c小调(月光);No.15 Op.28 1801 D大调;No.16 Op.31.1 1801-1802G大调;No.17 Op.31.2 d小调(暴风雨);No.18 Op.31.3 降E大调;No.19 Op.49.1 1805 G大调;No.20 Op.49.2 G大调。

其中第17首钢琴奏鸣曲《暴风雨》正是在他听觉衰退、精神危机最为严重的那段岁月创作的作品,作品反映出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热情,他将对命运的抗争、对幸福的憧憬全部诉诸音乐之中。

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的第一乐章,引子部分充满了神秘、朦胧和期待,同时也渗透着焦躁与不安,这与后来低沉厚重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巧妙地运用反映着急切不安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烈的时刻,引出急切焦灼的第二主题,而主题结束后,突然安静下来,万籁俱静,这又是一次鲜明而巧妙的对比。在第一乐章中,我们能感受到贝多芬的挣扎,是痛苦的,亦是顽强的、坚定的,乐章是在d小调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眼神、减弱、趋向平静又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第二乐章使慢板,由温暖的降B大调三和弦开始,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形成情绪上的鲜明对比,使人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的矛盾与不安,仿佛跟随贝多芬的音乐一同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第三乐章则像是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后产生出来的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十六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急促的,同时又是温柔、积极地。在这一乐章中,转调相当频繁,小调为主,这样一来,使音乐萌生一种期待感,这种期待感随着调性的转变又一次出现,仿佛永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和挣扎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正常“暴风雨”。

贝多芬通过《暴风雨》独具一格地表达了一种对立和冲击,乐曲中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充满了热情和坚毅。也许是因为贝多芬的劫后重生,也许是因为那一时期欧洲启蒙运动所提倡的自由、个性、反封建传统、反宗教束缚的思想对贝多芬的创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贝多芬中期的音乐作品中,明确地对人的积极力量作出肯定,并以自己独特的生平和艺术体验,通过独具一格的创作,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三、晚期(1815—1825年)

1812年后,贝多芬的创作生涯陷入了低潮期,其作品风格和对情感的表达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有:No.21 Op.53 1803-1804 C大调(黎明);No.22 Op.54 1804 F大调;No.23 Op.57 1804-1806 f小调(热情);No.24 Op.78 1809 升F大调;No.25 Op.79 1809 G大调;No.26 Op.81 1809 降E大调;No.27 Op.90 1814 e小调;No.28 Op.1011815-1816 A大调;No.29 Op.106 1818-1819 降B大调;No.30 Op.109 1818 E大调;No.31 Op.110 1821 降A大调;No.32 Op.111 1819-1822 e小调。

贝多芬的创作晚期,正是欧洲大陆最为黑暗的时期,与此同时,贝多芬还伴随着精神危机、耳疾、经济压力和家庭纠纷的困扰。1818年,贝多芬在极度压抑和烦躁中,艰难地完成了第29首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锤子)。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困难、最艰涩、最庞大、最深奥的作品。

(一)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快板,结构庞大,充满力量。降B大调的第一主题拥有了让人耳目一新的交响性,对比非常强烈。而G大调的第二主题柔和而又优雅,与第一主题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展开部中,第一主题作卡农式发展,与以往的展开部不同。这个乐章宏伟壮丽,风格已向浪漫派靠拢,贝多芬以往作品中的音调成分也得到了崭新的、独创的改变,并在新的音乐形式中互相渗透、互相柔和,形成新的形象。第二乐章为谐谑曲,主题带有一种不安之感,终端是以b小调出现的单纯的主题,以赋格形式发展。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后一首谐谑曲,音乐的表现夹杂着噩梦般的阴影浪漫主义色彩的稀奇古怪的幻想形象,与第一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第三乐章为奏鸣曲式,持续的慢板,弥漫着忧郁的色彩。呈示部题一开始就充满哀伤,在展开部中,第一主题的变奏在细微动态中像是笼罩着一层薄薄的轻纱,轻柔绵延,第二主题则显得低沉。这是贝多芬的慢板乐章的有一个光辉范例,结构宏大、绵长,前所未有。第四乐章为光般,一开始是序奏,从快板转为最慢板,再转为快板,主题为赋格主题。这个终曲由引子与双主题三声部赋格曲构成,通过音区、节奏、声部关系等手段进行发展和创造,对位手法巧妙地营造了平衡的效果。

(二)创作技法

在创作技法上,审慎地挖掘音乐主题和动机大潜力,使音乐的运行高度集中,并使音乐的结构极度严密,音乐感觉更加深邃,虽然音乐感觉要比中期的作品更加抽象朦胧,但在音乐风格上,他还是断然拒绝了浪漫主义的自由和放任,不仅恢复到古典主义大型曲式的刚正严谨,而且在对音响材料的深刻挖掘和抽象提炼上,体现出一种义无反顾和一意孤行的极端性格。通过首《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确定了今后的艺术方向,进入晚期创作的高峰。

贝多芬的创作晚期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在音乐风格层面上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他在音乐性格上的开拓和音乐意境上的传告。正如杨燕迪教授所说,贝多芬的晚期创作证明,音乐和艺术不仅仅是生活的消遣和装饰,而且在最严肃的意义上,是一种回答人生命题和探索世界本院的途径和方式。

综上所述,贝多芬的创作生涯更像是一部传奇,而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无疑是对他生平和音乐生涯的写照,带有一定的自转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燕迪:贝多芬晚期的艺术境界,《文汇报》2007年12乐30日第8版“每周演讲”.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3]赵鑫珊:贝多芬之魂,[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贝多芬
傣族舞蹈中基本体态短句的风格特征及训练方法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