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天龙山第15窟开凿背景

2016-02-03武慧民

文物季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百济功德遗民

□ 武慧民

浅析天龙山第15窟开凿背景

□武慧民

东汉末年,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石窟寺的建造也随之兴起。在太原地区有一处集结了近5个世纪的佛教石窟艺术巅峰之作——天龙山石窟。石窟现存25窟,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藻井壁画,飞天1144幅。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攻取长安,建立唐朝,天龙山凿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潮,共开窟18个。初唐时期,由于唐高祖、唐太宗尊老子为始祖,采取了抑佛扬道的政策,佛教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石窟寺的建造在历史上少有存在。天龙山也不例外。初唐时期没有石窟在此开凿。根据《天龙山石窟》一书分期与年代的论述,天龙山唐代石窟主要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中宗、睿宗、武则天执政期间(684-704年)第4、5、6、7窟,后期为中宗至睿宗时期(705-712年)第11-15、18-21窟,本文主要浅析后期15窟的开凿背景。

就15窟现状结合多位专家观点,最终认定15窟开凿时间为神龙二年即公元707年,根据遗留功德记碑文确认当时有唐郭谦光神龙二年题写的《大唐□部将军功德记》。(关于功德记,清人顾炎武《金石文字记》、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洪颐煊《平津读碑记》撰有跋文。王昶《金石萃编》卷68、《全唐文》卷282收录)。岑仲勉援引其他史料,认为功德记中“□”为“勿”字,即“大唐勿部将军功德记”。史料记载大唐勿部将军全称为“大唐天兵中军副使右金吾卫将军上柱国遵化郡开国公勿部珣”。功德记中提到勿部“本枝东海,世食旧德,相虞不腊,之奇族行,太上怀邦,由余载格,历官内外,以贞勤骤徙,天兵重镇,实佐中军。”对此,一般研究者均认为勿部珣出身于百济,那么可以确定15窟的捐资开凿者为驻守太原的天兵掌握者百济人。民族大融合时期唐代接纳了多个民族与国家的外来人士与他们通商、通婚,他们逐渐汉化适应汉人的生活。我们就会好奇为什么百济将军不辞辛劳地登上天龙山捐资开凿石窟呢?这背后发生过什么事件呢?

公元660年8月,唐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共同灭亡百济国。随后,百济王扶余义慈,太子及大臣将领88人被移送至唐朝。由于唐朝扶植百济熊津都督府势力,故此后仍有零星的百济人以各种形式移居唐朝。另有一部分百济人逃亡至倭国,为大和民族发展做出贡献。而众多的百济人仍然居住于百济故地,归附统一新罗国家的统治,构成朝鲜民族共同体中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生活在唐朝开放兼容环境中的百济遗民,和在唐的其他民族百姓一样,入乡随俗,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当时除过百济王室、贵族、将领88人之外,还有百姓10000余人随之到达唐朝。唐高宗仪凤年间,任命百济王子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带方郡王,遣归国安辑余众,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百济遗民中有记载的百济王扶余义慈、王子扶余隆,大将黑齿常之、黑齿俊父子,均在此时迁居大唐,死后均葬于洛阳。而另一位百济遗民‘勿部将军’”,便是担当唐朝天兵中军副使右金吾卫将军上柱国遵化郡开国公。功德碑文上有这样的记载“……于神龙二年三月与内子乐浪郡夫人黑齿氏即大将军燕公之中女……”可以看出勿部将军迎娶了当时同样来自百济的黑齿常之将军的二女儿黑齿氏,二人登上天龙山实为做功德、祈福田而开凿石窟。这就需要我们对勿部将军身边亲人进行探究,出现在我们视线中的勿部将军亲人便是同样在战役过后投降大唐的黑齿常之和他的儿子黑齿俊。

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曾担任百济达率官职。公元660年8月,作为达率的百济将军黑齿常之投诚唐军,不久又逃出唐营投入百济复兴运动阵营。663年白江口战斗之后,黑齿常之向刘仁轨、刘仁愿率领的唐朝百济留守军投降,并协助唐罗联军摧毁百济复兴军残余势力,成为唐军一员,历

任左领军将军、熊津都督府司马,食邑2000户户。入唐后,因出讨吐蕃立功,迁鹰扬卫大将军,燕然道副大总管;又参与镇压徐敬业叛乱,受封燕国公,左武卫大将军,神武道经略大使,食邑3000户。武则天临朝称制,酷吏政治滥觞,作为蕃将功勋卓著的黑齿常之受到无端诬陷,含冤而死。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为黑齿常之平反,次年2月17日由武周朝廷出资,迁葬黑齿常之遗骨于洛阳邙山南官道北。根据近年对黑齿常之墓葬的探测发现,黑齿俊即常之之子,与其一同葬于洛阳,据推算,黑齿俊应当生于公元676年。正如束有春的文章所论,黑齿俊的父亲黑齿常之此时应当还在坚守百济旧境,故而黑齿俊很可能就出生于百济。不管如何,当公元689年黑齿常之蒙冤死亡之时,黑齿俊年仅13岁。公元709年黑齿俊英年早逝,享年31岁。

纵观碑文记载,“…奉为先尊及见存姻族,敬造三世佛像,并诸贤圣刻雕□相。百□庄严,冀藉胜因,圆资居往…”那么功德记是否是为重病弥留的黑齿俊祈福所作?从上引“先尊”、“见存姻族”字样看,似乎可以得到认定。遥想神龙二年公元707年,勿部将军和夫人登上天龙山,在佛教龛窟面前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从百济到大唐,从降将到掌大唐兵权,从被父辈含冤到武后的平反,同为官场同僚、同为百济遗民、同为本家亲人的黑齿俊病入膏肓,时日不多,祈求家人平安成了他们的殷切盼望,眼见前有神武皇帝高欢父子,后又隋代权臣为主、为亲祈福开凿石窟瞻佛扬教,情不自禁用汉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决定出资开凿石窟,寄希望于佛主身上,愿长兄身体健康、子孙绵延,愿百济遗民在大唐的国土之上安居乐业,愿夫妻二人在大唐安康所有的一切愿望化成了虔诚的祈祷,便有了15窟今日之态。

历经千年的石窟艺术以它固有的形态,沉浸在天龙山祥和的佛教圣地中。每当人们驻足于此都能感受到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雕刻技艺,可它背后的故事却牵动着人们无限的遐想与探究。

(作者工作单位:晋祠博物馆)

猜你喜欢

百济功德遗民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互动平台
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评介
西夏遗民余阙对魏晋六朝诗歌的接受
西夏遗民文献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
百济芝麻鸭:一“味”带活一镇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立塔写经”与“内外之际”:唐代妇女的佛教功德活动
韩国“百济文化”中的草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