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秧歌发展历程的调查与研究
2016-02-03李君义
李君义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壶关秧歌发展历程的调查与研究
李君义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壶关秧歌历史悠久,音乐唱腔上和伴奏、调式等方面借鉴了其他剧种的精华,语言浅显易懂;柔美婉转的唱腔、绚丽多姿的表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被广大群众所喜爱,上党人亲切地称它为太行山上小黄梅。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优秀剧目有《打酸枣》、《雇驴》、《侍女登科》等,曾多次在省市演出。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公布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壶关秧歌;溯源;发展历程
一、壶关秧歌溯源
壶关秧歌的音乐形式最初形成于明末清初,原为冶炼作坊和煤窑工人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后来逐渐演变为地圪圈秧歌腔。壶关秧歌的发源地为壶关县南部的赵屋村及长治县西火一带,这一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铁业生产也十分发达,主要生产有日常生活以及生产用具、打铁匠为了使动作统一,同时也给乏味的生活增加乐趣,就会随口哼出一些小调子,这就形成了最早的秧歌毛坯小调。清朝时期,乡间的一些秀才文人冬季闲来无事便会围坐在“炉圪道”旁取暖,他们听着铁匠师傅嘴里哼唱的小调,顺口就编成了有滋有味的顺口溜,流露出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喜怒哀乐的表达。于是男人们在田间边劳动边对唱,妇女们在一起做针线活轮唱,老人们哄孩子也清唱,那些胆小害羞的小媳妇们就在背地里小声哼唱。
壶关县的赵屋、牢村和长治县的八义、楼底一带的秧歌团体,夏天在长子、屯留等地白天做小工,到了晚上就给雇主和商家店铺坐板凳唱秧歌,户主还会赏一些铜钱和酒喝。后来他们也会组织一些人排演,把秧歌搬到了舞台上,秧歌班社随即产生,唱得都是普通百姓家的生活琐事,唱词通俗易懂,老百姓非常乐于听。可见壶关秧歌的语言完全来自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简单直接的话语。
二、搬上舞台
壶关秧歌在咸丰年间达到鼎盛时期,大多数的村都有秧歌班社。班社的名称有“同乐班”、“自乐会”、“自乐班”、“三合社”等。壶关秧歌演唱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发展成舞台演出形式。当时的伴奏乐器主要有平鼓、挎板、大锣、小锣、小镲、梆子等,而且在演唱中没有固定的调,演员根据自己音色音高随意定调。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在台前挂落头牌,在台后墙留提笔,其目的是让观众了解所演的剧目。1980年发现壶关县集店、河口、盘陀底、长治县西火、东火等地的旧舞台上还分别保存着当年画的虎头牌,记载着某班社演出的所有节目。可见壶关秧歌当时的演出盛况,透过历经时间洗礼和风雨侵蚀却仍清晰可见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曲调婉转、丝弦悠扬以及台下热情涌动的秧歌互动场景。秧歌搬上舞台后,剧目内容从演家庭琐事发展为古代历史故事,如《烧刘三》、《白玉簪》、《打南阳》等。八年抗战时期,秧歌班社在党和抗日民主政府的指引下,排出了一些符合当时社会情况的现代小戏,如《兄妹开荒》、《支前路上》等,有力地配合了抗日救亡工作。壶关秧歌不仅在内容上有所改观,在服装道具、舞台化妆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壶关秧歌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三、专业团体的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力得到解放,促进了文艺的发展,壶关秧歌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1960年,壶关县正式成立秧歌剧团,由原来的干板秧歌加入弦乐,使壶关秧歌有了新的发展;随后壶关县成立了秧歌艺校,为了适应当时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形势,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壶关秧歌剧团决定排演反映农村面貌、农民生活题材的现代戏《李双双》,并邀请正在壶关下乡的省著名导演梁宏担任导演,著名作曲家杨登凯来作曲。主人公李双双由栗良菊饰演,她在努力塑造李双双外在形象的同时,能够着力刻画其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戏上演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李双双的形象深入人心,“看了良菊演的李双双,她是咱妇女的好榜样,”一时传为佳话。不久,省广播电台将《李双双》一剧制作了录音带,向全省人民播出。《李双双》的排演成功,拓宽了壶关秧歌的发展道路,也提高了演员的专业素质。
壶关秧歌一贯坚持上山下乡,半农半艺,深入乡下为广大农村观众演出,多次受到上级党政领导表彰。随后《光明日报》也在显著位置作了《山西壶关县秧歌剧团为山区人民服务》为题的系统报道。第二年三月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张宝龙、王恳两位记者跟团下乡一周,录制了该团为山区群众送戏上门和《抢伞》一剧的演出实况,向全国人民进行了播放。一时间,壶关秧歌团成了全国文艺团体学习的榜样。
四、再次崛起
为了壶关秧歌有更好的发展,壮大秧歌人才的队伍。1974年,壶关县秧歌戏校正式开学。栗良菊担任这届学生的老师,同时又邀请了许多秧歌界的人才。教学课程也更加全面,主要表现在基本功训练、学习乐理知识、学习文化知识、进行艺德教育四个方面。
1978年,壶关秧歌又进入一个明媚的春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壶关县委、县政府又重新恢复了秧歌剧团。为了向人们展现一个全新的面貌,组织人员到全国各地取经学习,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创新。在音乐设计上增加了许多有特色的伴奏乐器,如古筝、琵琶、月琴、长笛、大小提琴、单簧管等;剧目内容也加入了现代和古装戏。并且借鉴其他剧种的精华,创作了散板、悲板、数板等形式,流水板也有了极大是丰富,对男女不同腔的问题采用同调异腔、同腔异调的方式,化妆、服装、舞美和灯光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剧团的演出范围扩大很多,曾五赴省城、东进河北、南下中原,所到之处,都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欢迎。1979年春季,晋东南地区各县剧团要进行一次巡回观摩演出,壶关剧团上演了由栗良菊老师执导的新编传统历史剧《侍女登科》,剧场气氛十分热烈,台上台下引起共鸣。《侍女登科》在总结评比中,获得了剧本奖、音乐奖、表演奖,取得了全面胜利。”栗老师对于壶关秧歌的发展功不可没,退休之后也丝毫不懈怠。为了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参加了县“红叶艺术演唱团”,发挥自己的专长,先后又排出《金戒指》、《地瓜宴》、《山妹》、《大学生村官》、《志愿三农》等多种剧目,上山下乡、巡回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经她手执导的壶关秧歌《李又能进城》在全省“老干部艺术节”会演中被评为一等奖——青松奖。2008年参加市老干局调演,《接霞飞》秧歌小戏获编剧、导演、表演、音乐四项奖,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谱写了新的篇章,同时也为壶关秧歌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现状及保护
壶关秧歌以她柔美晚装的唱腔、绚丽多姿的表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被广大观众所喜爱,上党人亲切地称她为太行上上小黄梅。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发展,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间的竞争加剧,地方小剧种也经受着来自电影、电视、歌舞、曲艺等行业方方面面的压力,2000年,秧歌剧团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被迫解散了。目前壶关秧歌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编剧、导演、主要演员、舞美等人才严重缺乏;尽管这样,壶关秧歌依然扎根于广大人名的心中。近几年,县里的领导十分重视对壶关秧歌的补救。2010年召集全县文化艺术界、戏曲界以及壶关秧歌老艺人、老领导召开研讨会,为振兴壶关秧歌出谋划策,2011年,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又在文广系统开展学习壶关秧歌活动,这是保护、传承壶关秧歌的又一举措。2013年还在全县各学校、机关单位开展了唱壶关秧歌的比赛,使年轻一代了解壶关秧歌,会唱壶关秧歌。2008年壶关秧歌被立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六、结语
壶关秧歌是民间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重要传统技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她以普通百姓家的寻常小事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婉转动听的旋律生动的展现给了世人,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独特的接地气的艺术形式植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心田,如泥土般芳香。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和传承壶关秧歌,绽放绚丽光彩。
[1] 壶关县志编纂委员会.壶关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
[2] 杨鸿志.梨园奇葩.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7.
[3] 郭士星.中国戏曲志(山西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4] 郭士星.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M].中国ISBN中心,1997.
[5] 路成文.山西民俗风情[M].太原:山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1987.
[6] 壶关县志编纂委员会.壶关地方史志资料选(内部刊物)[M].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