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靖安民歌文化初探

2016-02-03王延红

黄河之声 2016年23期

王延红

(靖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西 靖安 330600)

靖安民歌文化初探

王延红

(靖安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西 靖安 330600)

一、靖安民歌文化地理初探

想要深刻了解靖安民歌的发展,首先得弄懂一个概念,什么叫民歌。民歌就是劳动人民为辅助劳动和表达感情而集体创作,并在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工的艺术形式,是先民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具有“口头性”、“集体性”、“风土性”的基本特征。口头性指的是民歌是依靠口耳相传的一种口头艺术,即兴编词、即兴编曲;集体性指民歌都是大众参与的成果,没有固定的词曲作者;风土性指民歌是有极的地域性,出自一方水土,在特定的地方流传,使用方言演唱,带有鲜明的地方风俗特征。靖安地处九岭山脉东段南麓,境内群峰耸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因此靖安民歌在这种独有的地理环境下,有着自已的独特地方语言且带有鲜明的靖安地方风俗。

二、靖安民歌文化类型及分布区域

靖安民歌有山歌、打鼓歌、灯歌、茶歌、风俗歌、小调、劳动号子等七大类型。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即兴即景、幽默讽刺型,也有表现亲情、爱情等方面,形式多样。唱词通俗上口,多数伴有衬词,调尾有颤音、滑音等装饰音,旋律质朴,委婉动听。分布于靖安全境,地方言分为客家语音、本地语音、北河语音三个音系。靖安俗称分为山上片与山下片,客家人聚居山上片为主,主要乡镇是璪都、罗湾、中源,客家语音的歌曲就分布在这里;山下片以当地人居住为多,本地人占主体,分布了两个语音的歌曲,本地方言歌曲主要分布在高湖、水口、双溪镇、雷公尖、香田,河北语音的歌曲则分布在三爪仑、宝峰、仁首等地。

三、靖安民歌历史渊源及相关记载

在古代并没有“民歌”这一说法,今天的民歌是古代口头歌谣的一种转换,在先秦时代,伴奏为“歌”,无伴奏则“谣”。散落在民间的歌谣,绝大多数都是口语相传,历经祖祖辈辈的集体加工和演变,发展成了今天的民歌。

靖安自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建县以来,已有1078年历史。元代以后,陆续有客家人从中原一带迁居靖安,因而靖安民歌中的客家山歌具有中原古韵;本地山歌则保持着本土的一些花灯特色。1983年在况钟园林出土的西周甬钟,距今约有3000年左右,说明这个时期音乐还是盛行的。除了这件甬钟文物,文字记载的较少,能够保留和流传至今的民歌更是十分的难得。

靖安最早开始记谱的民歌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许映湖、严霞峰、廖延平、何标瑞、张其宣、华武等六人组成的编选小组,对全县各个乡镇的民歌进行搜集、整理,于1981年9月编著《靖安县民间歌曲集》,共收集民歌81首,这是靖安最早有乐谱、较全面记述靖安民歌种类的书籍。此后,1987年版《靖安县志》记载有《长工歌》、《戒烟歌》、《郎在岭内插青苗》等11首民歌,遗憾无歌谱。

据骆厚生编著的《靖安客家初探》记载:靖安客家人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广东、福建两省,也有少数是从本省赣南迁来的,还有极少数的祖先原在上述三个地方,后迁徙他乡,经过若干代后,再辗转至靖安定居。迁来的时间,最早的是元末明初,多数是清朝前期,也有少数是清末或民国初期甚至更后一些时间迁来的。迁来的原因,大部分是为了避战乱,逃灾荒,也有的是因原居地域人多田少,不足供应,为向外开拓而来。

过去有讲过“无山不客,无客不山”,随着客家人的迁靖过程,客家山歌也随之一并带来了。2004年,客家人骆厚生(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出版的《靖安客家历史歌舞》一书,抢救性地收录了76首靖安客家民歌,并配有乐谱,但相对来说,乐谱配的不是很规范。

据本地民歌传承人王功德讲述,他的先祖是从太原迁徙而来,途经杭州西湖,所以他珍藏的一些本地花灯小调又融合一些越剧的元素。除了分布在山上片的客家语音的歌曲外,山下片的本地歌曲许多都受了外来戏种和外地陆续迁徙而来的外来曲种的影响,加上民歌传播的途径是口传,随艺人演唱喜好,曲调变化丰富,旋律也是各不相同。

四、靖安民歌现状及发展

在靖安乡村里,年纪上了70岁的老人基本上都会哼一两首民歌,但年轻人对民歌的了解却是知之甚少,老艺人相继去世后,在某种程度上几乎给民歌造成了断层的现象,在实施普查过程中,有些民歌有头无尾,或者有尾无头,残缺不齐,甚至只闻歌名不见唱者,普查人员对民歌搜集的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2012年,随着普查的深入和工作人员的努力,把散落在民间的民歌用音频和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记上简谱,保存下来,一些年青音乐爱好者和专业音乐人也开始关注本土民歌,加入了保护民歌的行列,并在原民歌的基础上提取素材,加以改编和民歌新唱,在各种赛事和演出活动中频频亮相,向民众加于展示,向外界进行推介,受众面越来越广,改善了民歌传承即将断层的糟糕迹象。靖安新民歌和带有地方音乐风格的原创作品开始如春笋般涌出。以下是几首代表的作品:

1、新民歌《龙船探妹》

保留了其独特的山歌味道,主旋律不变,采取变换节奏快慢、男女对唱的形式,表现出年青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2、新民歌《送情郎》

这是一首送郎情景的情歌,旋律优美,抒情,在曲调上不做任何修改,主旋律只将原曲的“哥也、妹也”稍改的更为委婉些,副歌采用反复渐强的形式,演唱者将情绪层层推进,最后达到高潮。

3、生态歌曲《美美的三爪仑》

具有靖安民歌甜美、委婉的风格,反映靖安不仅山美、水美、人更美。为了这首歌更好的推广,采用了普通话演唱。

4、靖安待客山歌《来哩客》

这是一首原创作品,女声小组唱,表现了靖安人民热情好客的一种纯朴情感,为使大都数人能够听懂,大部分歌词采用普通话演唱,关键词用客家语音演唱,例如普通话的“美”在歌中的客家话念“精(jiang)”,中间说唱部分用本地语音。

5、原创作品《靖安人家》组歌

由《龙船探妹》、《送情郎》、《美美的三爪仑》三首歌浓缩,35名男女演员共同演绎,表现靖安风土人情和自然生态,反映幸福和谐生活美景。作品借用山坡式小舞台作为画幅的核心,在视觉上把歌曲和舞蹈捏合成一幅画,人物、荷花、桨、伞与自然完美融合,非常具有观赏性。2012年11月6日,参加宜春市政府办公系统文艺调演比赛,获第一名,同年12月8日获全省政府办公系统文艺调演比赛一等奖。

靖安地方山歌曲调音韵丰富优美,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关联,贯穿于整个生产劳动生活之中,而表现出这些主要情感的歌曲从整体上都呈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给听者带去不同感受和体验。这些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是原创作品的主要源泉,为一些优秀的音乐创作者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灵感、音乐素材基础和条件,为音乐创作者解决了作品的一般化问题。在靖安城市文化建设和旅游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靖安民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将发挥重要作用。经过深加工的民歌,不仅带有独特的地方曲风,而且还融入现代化音乐元素,加上演唱者的专业演绎,在向外推介的过程中,会让靖安的旅游文化更具特色,同时产生一系列经济效益,前景无限。

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情怀,文化是一种影响。挖掘和展示地方文化内涵,提升文艺水平,对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以民歌为核心曲调的民族音乐作品将广受群众的喜欢和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