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评估角度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16-02-03梁婧旖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言教学评估测试

梁婧旖

摘要: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重大的改革,如何有效地进行英语授课是值得所有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用于指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评估的指导方针,提供了全面完整的信息。而评估在英语教学的不同阶段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用于检查师生所教所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从评估角度探讨和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课程;评估;测试;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32-02

一、引言

课程是语言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计划与框架结构。课程的发展包括以下方面:需求分析、教学大纲、目标发展、教学方法和语言评估(Richards,2001)。

而评估是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可以作为有效途径提高学习者的课堂参与,还可以最大程度帮助学习者从本课程中获益(Nation& Macalister,2010,p107)。选择评估作为切入点来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有两点原因:首先,中国长期以来都有应试教育的传统,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课本知识而不是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Lam,2002)。其次,英语教学中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例如,此《课程要求》强调对学生口语能力的评估,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方面往往被广大教师所忽视。

二、评估的定义及分类

评估可以用来“辨别学生的强项与弱项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选择安排学生进入教学课程,以及决定他们是否可以通过一门课程”(Bachman & Palmer,2010,p21)。Ur(1996)将评估形式分为两大类:最常用也最重要的是测试;另一种是课堂评估,具有多种形式,比如:教师评估、自我评估,学习档案等等。大多数情况下,测试和评估可以互换来指代相似的活动。但评估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是用来监控记录学生表现的定性方法,比如观察、课题研究等(Brindley,2001,p137)。测试只是评估的一种形式,是指教师与学生采用的特定的步骤来衡量语言能力。《课程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鼓励在英语教学中采取不同形式的评估,比如同伴评估、学习数据的收集、采访、会议等等。

此外,一个良好的评估应该强调三个设计原则:可靠性、有效性和实用性。第一,可信的测试应该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并且有清晰的指示与提问。第二,有效的测试是用于衡量它应该考查的内容,具有两种检查方式: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前者会直接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测试的反应。而后者主要用来分析测试并且衡量测试内容是否体现了测试要求。第三,实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原则,比如时间、花费等都属于这一范畴(Nation & Macalister,2010)。这三个标准是专家和教师设计测试试题的基础。

三、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

1.形成性评估。一个学期中,学校和教师会根据课程和教学目标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评估课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课堂语言评估,它与课堂教学任务相似但是目的不同(Bachman &Palmer,2010),是一种学习观察,用来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行为(Nation & Macalister,2010)。《课程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鼓励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多种形式的评估,尤其是提倡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评估,以此来有效地满足英语学习的特殊需求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achman &Palmer(2010)把评估分为内隐性和外显性两种模式。内隐性模式下,学习者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被评估。基于这种模式,可以在课堂组织一些简单的游戏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新单词。外显性模式下,老师会明确指出活动用于评估,它可以用于形成性和终结性目的。

Fulcher & Davidson(2007)还提到了合作在学习情景评估中的重要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合作在考试中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被当作是作弊的行为,学生们需要独立完成试题。当然,若测试的形式是小组演示,那么合作是受到支持的。

同伴和自我评估是另一种重要的评估方式。它要求学习者掌握评估的相关知识,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花适当的时间来介绍这方面的内容,笔者有时候会要求学生同伴之间或者自己修改作文和翻译作业,这可以帮助培养评估意识,有利于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来完善作业答案(Harris,1997)。

最后,文档资料这种评估形式也值得一提,它可以有效地支持整个学习过程(Rea-Dickins,2000)。但是,这种形式的评估并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大学英语课堂一个班级通常有六十多位学生,每个教师要教授两个以上的班级。因此,文档资料的检查对于教师来说是个巨大的工程。但是,笔者依旧会鼓励学生归纳总结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有时候也会要求学生写学习反思报告,这些其实是对于此种评估方式的一种尝试。

2.终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在整个评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之前的中国课程教学要求中。当然,它在实际的教学中依旧是最重要的形式。根据《课程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期末考试和水平考试,旨在评估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能力。而且这些考试的重心应该是学生的交际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大学英语期末考试就属于这一范畴。对于教师来说,期末测试是检验学生一学期所学的最主要途径。并且,期末考试成绩往往在期末总评中占据很大比例,甚至直接决定该生是否能够顺利通过这门课程。

此处以大学英语四级(下文简称为四级)为例来分析这种评估方式。四级考试虽然不像高考那么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仍旧把它作为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全国性英语考试。根据相关教育部门和大学的政策,它的通过与否可能与学位证书的获取挂钩。

这个考试属于成绩测验,是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以及课本知识来设计,旨在了解学生在大学中的英语水平以及培养其英语综合能力。Brown(1995)指出,成绩对于任何一个语言课程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获得较高程度的语言知识。

基于评估目的,测试可以分为两种:标准参照测验和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基于某一特点标准来衡量学习者的表现;常模参照测验主要用于判断学习者在所测团体中排列的位置(Brindley,2001)。根据大学英语四六级委员会的解释,四级考试是常模参照测验。而常模参照测验的中心就是为了测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以及每个学生的表现与其他学生成绩之间的联系(Brown,1995,p114)。这一点符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目标,即考查所有在校大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

四、建议

《课程要求》是根据课程的理论知识制定的一份较为完善的指导性文件,并且在附录部分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与例子。在评估部分,它强调了形成性评估的重要性,并鼓励把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但是,把《课程要求》与教学实际相比较之后,仍旧发现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尽管《课程要求》鼓励教师在课堂强调听说训练,但是广大教师依旧没有把口语部分放入平时的学期测试中。此外,尽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设有口语部分,但是它的分值并不算入总分,并且该口语测试是选择性的。如果这样的考查方式不改变,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善,学生需求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它也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目标对于口语及听力的具体要求。同时,学生只会关心他们的成绩和等级,而忽视英语学习的实际意义:语言学习的真正需求以及改善方法(Black,Harrison,Le,Marshall & William,2003)。

因此,评估部分应该把口语明确纳入学校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范围,测试方式可以采取面试或者使用专门的口语测试软件。

第二,评估不仅仅是体现在课程标准中更需要去实际执行(Kelly,2009)。尽管终结性评估在《课程要求》中并非中心部分,但是实际情况却不然。由于大学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学生会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讲解和分析四、六级做题技巧与方法。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课堂讨论与口语练习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与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无关。一些学生只关心期末考试的考试范围而完全忽略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的其他实用技能知识。Kelly(2009,p149)认为,外部的测试会让教师因为考试而教学,这一想法甚至会左右学校所采用的课程标准。

笔者认为,《课程要求》需要加入具体信息来指导形成性评估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这有利于帮助教师修改教材、改善上课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考试为中心”的固有想法,让其认识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此外,学校可以开设课外辅导课程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为相关英语考试做准备。

最后,评估部分并没有介绍任何关于试题设计的内容。Brown(2008)根据他的研究结论提出,测试环境的分析应该被当作改善语言课程的有效方法。测试不仅仅是出题者的工作,也应该是广大教师、管理者和应试者的工作。这些人应该通力合作分析测试环境。同时,利益相关者的观点也应该被采纳来改善测试。因此,笔者建议,《课程要求》提供更多关于测试设计的标准和信息,可以出一份试题样卷放在附录部分供参考,以便教师们对于测试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总之,《课程要求》的实施,需要更多的文件资料来支持。以评估部分为例,应该把统一的评估方式和量化的评估标准相结合(贾国栋,2012),这样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采取综合评估方法。

猜你喜欢

语言教学评估测试
幽默大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评估依据
最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