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2016-02-03韩彦岭袁博葛艳袁红春袁小华
韩彦岭+袁博+葛艳+袁红春+袁小华
摘要:结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在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知识体系设置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过程设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突出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通过分析微课程教学特点,阐述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基于微课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并从课前学习导读、学习任务设计、协作学习设计几个方面详细讨论了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要点,指出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设计;微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83-03
一、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我院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利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作为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并重的课程,现有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下面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知识体系的设置无法兼顾学生个体差异
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地域的信息化水平不同,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信息技术掌握水平存在差异。目前的教学大纲中知识体系设置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有限的课程学时与较大的教学容量存在着明显冲突
目前该课程共有48学时,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两个环节,包括理论教学32学时和上机实践16学时。由于理论和实践学时均相对有限,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知识模块的运用,需要另外花费较多的课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否则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教学活动设计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
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大纲要求的教学培养目标。目前,相对统一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随着以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与TEDEd为代表的国外在线微视频学习资源的出现与流行,触发了教育工作者将微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探索。同时,移动网络和智能手持设备的迅速发展,使得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该学习方式强调内容的微型化与时间的灵活性,突出学习的灵活性和方便性,便于学生根据个体特性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的理念正是通过将基础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典型案例等内容录制下来整理成精简的视频及各类微教学资源,以方便学生及时下载和按需使用。因此,本文针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出发,开展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方式,以期为微课程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实践经验,为现有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思路。
二、基于微课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一)微课程教学设计
微课程理念是1993年美国的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及1995年英国的T.P. 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微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助式”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和重点技能,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明确的主题上,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和重要技能,给学习者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由于内容重点突出、时间设置合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大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微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由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和教学语言设计等环节构成。
1.微课程选题设计。微课程的选题要明确精练,教学内容要清晰,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分解,可以针对课前导入、关键概念、重点难点突破、典型案例分析及课外拓展延伸等形成一系列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微课程选题。
2.时间设计。微课程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辅助,相对于传统课堂最大的不同是时间短,以保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微课程的时长一般设置为10分钟以内。
3.教学结构设计。微课程的教学结构要完整,主题要明确,内容设计要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收尾小结要画龙点睛,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问题的引入、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延伸思考的思维启发等环节。
4.教学资源设计。微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内容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启发与反思、随堂小测验、学生信息反馈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结构紧凑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5.教学语言设计。在微课程教学中,由于时间所限,语言的准确精练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把讲述的内容与语言表达、手势、表情进行有机结合。尽量做到语言生动、精炼、富有感染力。
(二)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
“微课程”教学模式力求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规划,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关系。教师通过详细分解教学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进行微教案设计及微视频制作,设计课前导读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将整理形成的微学习资源上传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并通过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评论、反馈及教学研究等功能。学生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不再单纯依赖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情况自由选择空余时间对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课后复习及练习进行自主学习和自觉思考。
在“微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基于“微课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主线,体现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该教学模式主要分成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互动学习、课后复习巩固三个模块,并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主要过程描述如下。
1.课前自主学习: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结构分析,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提供不通过层次的微教学资源,包括学生课前导读、基础知识讲解、重点难点视频等。在“微课程”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任务要求,研究教师上传的微视频、PPT等素材完成教师要求的自主学习。
2.课堂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最佳平台,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平台的优势带着问题参加课堂互动,教师注重针对重要知识点、难点、共性问题等进行详细讲解和点评,学生除了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点和共性问题的掌握外,不同层次同学可以结合各自的学习层面要求积极开展协作交流和学习探讨,基于此,教师也可更深入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状态和对知识的需求及掌握。
3.课后复习巩固,教师针对已完成的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完善,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测试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分析实现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内化。
三、基于微课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实施
为了更好地发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优势,我们对该模式下的教学设计过程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划,划分为学生课前学习导读、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协作学习过程设计等具体实施阶段,类和对象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最基础和核心的知识环节,以下结合这部分内容将各阶段的实施要点详述如下:
(一)学生课前学习导读
“微课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的课外延伸,“微视频”是其中重要的教学资源,承担着课堂内容引入、重要知识点详解、实践操作过程演示等多重任务;在每个章节教学之前,设计学生课前学习导读非常重要,首先要针对学生个性化特点进行需求分析;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确定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既要注意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又要注意任务的逻辑性和递进性。
(二)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
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通过PPT、“微视频”等多种资源的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求。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每个知识点设计学习任务与问题,任务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各章节知识点,以知识掌握的渐进性、整体性为主要设计原则。实例设计部分通过设计贯穿课程的程序实例、循序渐进地涵盖重要知识点内容,既考虑与前期C语言课程的衔接,又满足C++核心知识点的覆盖,同时还为后续相关课程(如可视化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基于以上原则,将类和对象这章节的学习任务和问题设计如下图2所示:
(三)协作学习过程设计
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对微教学资源的知识重点进行自主学习。在新课堂教学上,教师主要结合重要知识点及学生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和剖析,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相关技术和方法,也可扩展大家的思路,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四、结束语
“微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支持和补充,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入探索和实施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需要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微教学资源制作、学习任务计划、学习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内在学习动力,对教师和学生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后面的工作中,我们将依照设计思路,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为载体,进一步深入探讨“微课程”教学模式,并根据实践反馈不断改进完善,以期为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推广实施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5):31-32.
[3]刘小晶,张剑平.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01-105.
[4]李红美,等.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3-29.
[5]张剑平,等.虚实融合学习环境:概念、特征与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1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