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式教学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实践
2016-02-03周立斌
周立斌
摘要:在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情景式教学法能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和意义的理解,坚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信心。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34-02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求高等教育学校要联系实际,拓展有效途径,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实践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完成这一使命。
本文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出发,结合教育学和教学心理学理论,探究情景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步骤。
一、情景式教学法引进的必要性
在当前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更多考虑的是以教师“如何教”的思路来安排知识的传播和讲授。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问题,更是一个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的心理,外化于大学生的行为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实现内化和外化的教学任务,就离不开情感交流式的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法是情感交流式的教学方法中最典型的一种。情景式教学法的要点在于: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情景氛围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激发起他们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并通过互动式讨论,使感性的现象问题上升为理论的本质问题,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下,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
在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如采用情景式教学法,不但可以把教学从“如何教”的思路转变为“如何学”的思路,而且可以使内化和外化的教学任务得以落实。因为,情景式教学方法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现等方面加以整合,能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情景式教学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的实践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思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式教学方法归结为四个步骤,即:呈现社会事件(“感性导入”)→探索成因(“理性激活”)→深度分析(“背景透析”)→问题解决(“意义建构”)。
这几个教学步骤不仅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现真正的信仰式教学,而且能以不断跃迁的方式,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掌握从个体层面跃迁到社会层面直至国家层面,最后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达到知情意的完美统一。
在“感性导入”阶段,教师首先要提供一个大的问题模拟现场,使学生进入情景现场,真切地感受这一事件,以便以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这个知识点时,在“感性导入”阶段,教师播放了“感动中国”的一些视频,让学生静静地品味着那一幕幕感动中国的悲怆和喜悦。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刘盛兰,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她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在学生进入了事件情景后,教师随后关闭视频,让学生进行讨论。
“理性激活”是情景教学方法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因为通过事件成因的探索可以使学生从对实践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在“感性导入”阶段,经过学生自我思考和充分讨论后,思政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价值观是每一个人行为的深层判断系统,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与自身的关系。
“背景透析”是情景教学方法的第三个步骤。在这个教学阶段,教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出的背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体系从个人层次跃升到社会层次。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讲解上,展开的“背景透析”如下: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国内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是全面全球化的时代,是国际社会走向多元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剧烈变化,并且仍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的意识形态,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念多元与冲突的时代中,人们对合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选择也就越来越难,困惑也就越来越多。因而,建构一种社会层面的社会核心价值也就显得越来越紧迫。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意义建构”是情景式教学法的最后一个步骤,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学的最终目标。所谓的“意义建构”就是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背景透析”后,结合当今面临的现实环境,揭示出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社会层面跃升到国家层面。
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建构如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对情景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
我们在高校思政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中,运用情景式教学法不仅使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得以提高,而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达到知情意的完美统一。然而,情景式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对情景式教学法的要点和步骤熟记于心并灵活加以运用,而且要考虑到情景式教学法所需要的各种主客观条件。
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质。教师要对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深入把握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包括结构体系、知识脉络、编排规律、内容特点,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好教学步骤,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的路径图。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内涵进行高屋建瓴的超越与重新建构,才能使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教师授课行为的一部分。
其次,教师要具备把握课堂的能力。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控制好互动性节奏。在利用情景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控制好互动性节奏。互动性环节是学生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式的体验转换为知识的领悟的关键环节,教师一定要控制好上课节奏和时间,否则的话,不但影响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失去了教学的主动性,课堂纪律的控制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教师要把握好跃升机会。在利用情景式教学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时,有两次跃升,即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体验跃升到知识的领悟;从知识的领悟跃升到知识体系的建构。这两次跃升,环环紧扣,处处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机智提出挑战。在关键环节的跃迁中,教师点拨的时机一定要恰当,方法一定要巧妙,这样才能使跃升水到渠成。
最后,教师要具备综合把握教学情景的能力。在利用情景式教学法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主体因素,还要考虑学生因素和教室环境因素。在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情绪,认知结构的改进,逻辑思维的训练,还要考虑教室的面积、学生的数量,甚至光线的明暗,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氛围的营造。
参考文献:
[1]李立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与平台搭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2).
[2]覃事太吴长锦.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1).
[3]温国政.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