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要树立敬畏道德之心?

2016-02-02靳凤林

紫光阁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生观敬畏道德

靳凤林

對领导干部进行道德评价、道德赏罚和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其树立敬畏道德之心。人类之所以需要敬畏道德,是因为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以“道”为天地的本原和万物存在的根据,以“德”为天地万物所具有的本性;儒家将“道”视为人类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将“德”看作依道而行并有所获得。故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说。从最原始的本体论意义上讲,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主要是由于他具备了天地万物所要求的“德行”,能够依照道德的方式去存在,故而对自身生存的理解和评价才有了“意义”,唯其如此,我们才说道德的在场性是人类全部文化乃至文明的根本奥秘之所在。在人类生存所及的世界中,无论是物质生活的领域,还是精神生活的王国;无论是虚无缥渺的思辨世界,还是平凡实在的日常生活,道德以在场的方式为这些王国和领域提供着永不枯竭的意义源泉。人类一旦回到缺乏道德的低等动物状态,那么其所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奠基于其上的各种精神文化活动,都将丧失其存在的必要性,由之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意义系统势必轰然坍塌,灰飞烟灭。

人类对道德的敬畏必须通过特定的载体而得以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敬德”“修德”行为主要通过对“冥冥之天”和承载“天命”的先祖的孝顺和祭祀而表现出来,因为正是由于先祖承受了“天命之德”才保证了后世子孙的繁衍昌盛和生活幸福。在欧洲中世纪,人们对道德的敬畏主要通过对上帝的崇拜而得以展现。然而,自近现代启蒙运动以来,唯物主义无神论占据了人类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天命、上帝开始远离人类,逐步隐遁到了人类“现代性”思想的背后,变成了物质运动规律的代名词,人类对道德的敬畏失去了宗教神学支撑之后,开始将道德视作自我创造的精神产物。在近现代启蒙运动影响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张,道德是在人类的主观自我意识与客观社会生产活动相互作用基础上长期发展的历史性产物,现代人类敬畏道德的主要表现形式应当由传统社会的敬畏“天命”和“上帝”转化为敬畏人生、敬畏人民、敬畏历史,这就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者的我党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将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群众观和伦理的历史观视作自己道德敬畏的主要对象。

敬畏人生

康德曾经指出:“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紧接着这句话,康德进一步说明了我们敬畏星空和道德法则的原因,他认为,我们之所以敬畏星空,是因为星空所展示出的浩瀚宇宙让我们懂得了人类作为其中的一粒微尘实在是渺小无比,然而,一旦想到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又使我们立刻产生一种超拔感性动物世界的伟大崇高感。在康德看来,正是由于人类对道德法则的无比敬重,才使人生具有了卓然不凡的价值和意义。他将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这三个重大问题同道德结合起来,无疑给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重要启迪。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主张,共产党人所代表的无产阶级人生观,是对人类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各种非无产阶级人生观的一场伟大革命,它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以解放全人类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追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理想人格,以革命乐观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为根本特征。这种人生观要求今天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除历史上各种享乐主义人生观、悲观主义人生观、实用主义人生观和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的消极影响,将对人生的敬畏化作为人民服务的强大精神动力,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敬畏人民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将共产党人对人生的敬畏转化为对人民的敬畏,进而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无比重要性,这是其唯物史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人类历史上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强调比比皆是,如《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则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宋代的程颐在《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中也明确指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厚的民本思想资源,但所有这些理论存在一个共同缺陷,即重民的主体是君臣,民仅仅是被重视的对象。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直接主体和根本动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我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我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力量之源。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爱民、为民、富民、敬民的观念,其中,爱民是对共产党人的情感要求,为民是共产党人的终极价值目标,富民是检验共产党人政绩水平的根本尺度,敬民则是爱民、为民、富民的根本前提。总之,只有将对人民的敬畏视作自己政治生命的根本立脚点,才能永远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真正做到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敬畏历史

领导干部之所以要敬畏历史,这是由人类历史的伦理本性决定的。一如中国儒家所认为的那样,人类对历史的记忆是一个集道德创造和价值体验于一体的鲜活的动态过程,一个需要用人的生命意志和道德理想唤来的激情燃烧的精神岁月,人不能把自己的精力虚掷到空洞的时间黑洞中,相反,应当用自己直面历史命运时所焕发出的伦理精神,去凸现生命存在的历史达观感和道德崇高感。

人们也许会说,历史是否有一个道德目的,人不得而知,因为历史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人类完全可以做到在未知的历史可能性中发挥大自然赋予自己的自然禀赋和道德能力,努力实现以道受命,以德配天。从某种意义上讲,讲求平等互爱的政治伦理原则与讲求“霸道”的原则相比,可能只是一种抽象的政治理念,因为现实的政治生活非常具体、复杂和特殊,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历史形势和现实要求做出决策。但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懂得,在人类历史长河里,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的王道政治伦理始终对现实政治发挥着批判和匡正作用,且为政治本身指出了一个长远的发展方向。从历史性终极价值层面上讲,只有王道政治伦理原则才真正是历史理性的长期积淀,是人类良知和社会公义的永恒体现。领导干部只有深刻认识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伟大真理,才会抱着敬畏历史的态度,以“人间正道”所要求的公正之心去创造自己的辉煌历史,去铸就我党的灿烂明天。

猜你喜欢

人生观敬畏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一些敬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敬畏先烈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