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2016-02-02刘佳蔚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0
刘佳蔚(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
论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它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刘佳蔚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
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民间舞蹈元素的研究,旨在探讨民间舞蹈的元素提炼、再创造及它所起到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为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及传承尽微薄之力。
民间舞蹈;保护;传承
引言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是指流传在民间的人民群众的舞蹈,对于民间舞蹈的概念,有多种理解。有人认为,民间舞是指那些用作宗教迷信的舞蹈;还有人则认为,民间舞是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家们则认为,各个特定民族的艺术舞蹈,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精神上,都是在各自传统的舞蹈中得以升华发展起来的。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认为,中国的民间舞蹈就是农民舞蹈,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队伍广大的农民艺术,是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活动形态。
尽管人们对民间舞蹈概念的理解众说纷云,但不外乎是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观念。我国的民间舞蹈是从进入阶级社会后,与宫廷舞蹈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现在仍然流传着的绝大部分民间舞蹈,从内容到形式都明显的表现着广大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及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在这些民间舞蹈中,也还有着许多古代图腾舞蹈的遗存,以及祭祀舞蹈、宗教舞蹈的烙印。这都是舞蹈艺术的延续性与继承性使然。作为当代的舞蹈编导,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民间舞蹈的概念,才能提高对弘扬民间舞蹈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肩负起弘扬民间舞蹈文化的历史使命。
一、我国民间舞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发扬、创新民间舞蹈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用劳动和智慧,战胜并改造了自然,在不断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舞蹈艺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更是源远流长。
距今已有五千余年的远古时期。就有反应人类历史的舞蹈真实图画,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连臂起舞的造型与场面,也有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我国已有的文字中,远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夏、商、周到春秋时期出现的甲骨文中就有“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记载。在《诗经》中描写民间爱情生活的舞蹈就有很多。
随着广大庶民阶层的出现和农业、工业及商业经济的发展,民间歌舞活动也日渐繁荣起来。秦、汉、三国的五百年间,民间杂舞在各地蓬勃发展,唐代的宫廷舞蹈也可以说大部分都来自于民间。宋代的民间“舞队”,很多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歌舞,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而且形式新颖,并且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同时期,随着民间舞蹈高度发展,奠定了农村广场艺术坚实的基础,深得人民喜爱。鸦片战争后,我国产生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太平天国时期的“麻雀蹦”、“矛子舞”等都是民间舞蹈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新的发展,反映了人民民主革命的思想。从“五四”运动到社会主义的现代,“红军灯”、“翻身秧歌”、“胜利腰鼓”等,又是这一革命时期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从我国民间舞蹈长期延续和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艺术不是处于静止的形态,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着,重现能反映出我国数千年的文化面貌,又能反映出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审美特征。所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作为炎黄的子孙,保护、继承、发展、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是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
二、 把握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创作特色民族舞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舞蹈可以说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统计,民族民间舞蹈形式有千余种,节目近万个。按照专家学者对民间舞蹈的分类法,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划分。由于篇幅有限,恕不举例。从内容上看,可以归纳为四种,即:娱乐舞蹈(包括生活、生产、军事三个方面),祭祀舞蹈(包括祭神的、祭人的、祭物的),宗教舞蹈(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舞蹈(包括喜庆的、婚丧的、驱疫消灾的、传统历史教育的)。从形式上分,民间舞蹈也可分为四种:模拟舞蹈(包括动物类、植物类、鬼神类及其它),道俱舞蹈(包括小道俱舞蹈、大道俱舞蹈),面具舞蹈(包括半面的、全面的),歌舞小戏(分北方的、南方的)。这些形式多样的民间舞蹈,犹如一个聚宝盆摆在我们舞蹈编导面前,令人眼花缭乱。如何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确是值得我们探讨。笔者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在全面了解民间舞蹈的传统形式之后把握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舞蹈。
民间舞蹈是与少数上层社会中的宫廷舞蹈相对存在的一种广大下层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广场艺术。它在艺术表现上不同于古典舞,有时对舞蹈的动作不是那样精雕细磨,显得有些粗糙、简单,而且程式也不是那样严谨、规范。但是,从表演上看,它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味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它能彰显劳动人民的聪颖才华和卓越智慧,而且,特别具有广泛的人民性、群众性和民族性。笔者认为,中国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动作夸张,丑中见美
在许多民间舞蹈人物中,大部分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形象,如:反映人民生活情趣的《采莲船》《车幺妹》,舞蹈中的艄翁和逗幺妹的小丑,都是丑角扮妆,这些“丑角”并不都是反面人物,而是人们喜爱的正面人物,他们的动作都有一定的夸张性。人们就是从这些朴实、风趣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的心灵美。
(二)感情质朴,韵律独特
民间舞蹈中的各种人物,在表达自己的感情上,常常是纯朴真挚的,而且在表演中的动律与节奏,又常常是和民间音乐的锣鼓点分不开的。比如:流传于川东北一带的《翻山铰子》,老艺人的表演能达到肩动、眼动、胯动、颈动、膝动……浑身都能动,再伴以舞动的铰子,其韵律确很独特,高潮处,令人如醉如痴。在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民间舞蹈中,有不少是男扮女装的角色,比如《采莲船》和《车幺妹》里的女角就往往是男扮的。这样的扮妆与表演更能增强质朴、诙谐、风趣的效果。
(三)手法虚拟,构图丰富
我国许多民间舞蹈都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能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起到“以虚带实,虚中有实”的作用。如:“龙灯”“鱼灯”“对花灯”都是采用虚拟、象征的表现手法,而且构图变化丰富,思想立志很高,又如:《划旱船》、《跑竹马》、《老背少》、《云牌舞》等,也都运用虚拟手法,高度概括了生活中的人物与事件,能把人带入一个艺术美感的境地之中。
(四)道具多样,使用巧妙
借物抒情是我国民间舞蹈在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特色。各种大小不同的舞蹈道具的巧妙使用,使我国民间舞蹈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姿态。如各地不同风格的“舞龙”“舞狮”很能表现出我国人民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又如扇子、手绢等生活中的用具,也成为舞蹈道俱,在不同艺人的手中,能出现不同的绝招,发挥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五)歌舞交融,艺技参半
歌中有舞,舞中有歌,歌舞结合是我国民间舞蹈的艺术传统,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南充地区的《川北灯戏》等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艺中有技,技中有艺,这些都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传统表现形式。我国民间舞蹈就外部形式看,歌舞多于纯舞,自娱性舞蹈也多于表演性舞蹈。把握民间舞蹈艺术特征,并巧妙地用于艺术舞蹈创作,会收到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笔者在创作舞蹈《桑园滴翠》时,把川北大木偶舞蹈溶于真人舞蹈表演中,就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其艺术魅力令观众陶醉,在创作《川北灯戏》专场的《开门灯》时,把民间传统的“跳灯”舞蹈基本动作溶入艺术舞蹈的语汇,融歌舞戏一体,使开场气氛欢快热情,风格独特,彰显了地方文化的特色。
三、正确认识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促进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建设
民间舞蹈作为民间农耕、牧文化的产物,它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必定有它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间舞蹈自诞生后,就以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延续流传于广大农村,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呈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精神。因为植根于人民,能够反映人民的美好理想,爱憎感情和生活情趣,所以在民间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与创新。所以,笔者认为,民间舞蹈不仅具有实用性、教育性和审美性的社会功能,而且还具有娱乐健身功能、情绪的宣泄功能、民间知识文化的传播功能和其它艺术不可替代的整合功能等等,这也是民间舞蹈得以代代传承和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一)娱乐健身功能
民间舞蹈以它不同的舞蹈形式,已经在民间流行了千百年,早已经被世人所认知。与其说它是一种舞蹈形式,还不如说它更是一种风情,因为,许多的民间舞蹈是在人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男女间互生爱慕情意时,常会情不自禁地舞起来,用“肢体语言”传递爱的信息。这些情感中是对河流山川的礼赞,对甜蜜爱情的追求,更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此同时,民间舞蹈还具有强身健体、增强了肌体的生命功能,提高肌体抵抗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如:藏族的“锅庄”;彝族的“哒踢”;摩梭人的“甲搓”等,增强身体体质的功能却是有增无减,近些年,在四川的许多地区就有中老年锅庄队,用藏族的锅庄舞来达到娱悦身心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宣泄功能
民间舞蹈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同样也是不同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也是千百年历史进程的文化积淀。它是人类生命的张扬与情怀,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记录着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文化发展历史。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曾说:“舞蹈起源于性的冲动,起源于恋爱” ③,这一言论开创了舞蹈“性爱说”的论断。在人类初期,原始人则以出众的舞技来营造喧闹而炽烈的场面,以此求得异性的注意,由此看来,人类在初始时期就知道应用舞蹈本体来使情感得到酣畅淋漓的宣泄和抒发。而民间舞蹈多是以群体表现为主,这是因为,民间舞蹈在群体传播过程中,表现个体获得了激情的释放,拥有了归宿感,从而获得了赖以生存的保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舞蹈在某种程度上会起到强大的心灵宣泄和释放压力的作用。
(三)传播功能
在人类初期,人民便利用舞蹈的方式,传播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舞蹈的内容和形态极其丰富,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它的内容和形态也发生着巨大变化。如:《采莲船》、《车幺妹》、《划旱船》、《跑竹马》、《老背少》、《云牌舞》等这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形式,都积淀着先辈们的心理意识,融和了先辈们所创造的原始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保留了极其丰富的原始文化内涵。在没有记载和保存知识手段的蛮荒年代,想要获得最简单的生产、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知识是极不可能的,需要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认知才能达到。祖辈们要想获得一些人类生存最简单原始的物质生产、生活知识,必须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在当时,人们只有通过舞蹈的方式,把这些生活、生产、技能等知识,形象而生动地存留下来,并在适当的时间传授给子孙后代。传统的民间舞蹈总是喜欢在劳作中边唱边跳,因此,民间舞蹈语汇中有大量反映生产与生活的舞蹈,通过这些歌舞形式,很大程度上在广大的民众中起到了传承民间生产、生活知识的作用。
(四)整合功能
人类历史发展史上,在人类早期,人与人之间把围着圆圈绕臂而舞作为一种交流的途径。因为通过这种友好的肢体语言让原始人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和团体的感召力。在人类力量薄弱的旧石器时代,脱离群体和部族,就将意味着死亡不幸。群居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方式。群居生活让人们有安全感和归宿感。人与人之间连接成一个整体,个人的特征在整体中消失,群体的感觉替代了个体的意识,形成了强大的集体力量,使得社会群体极具感召力,这种群体感召力,是人类社会高级文化中社会秩序化、和谐化的基础,也是民间舞蹈最初的社会功能,它激励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今天我们能见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是我国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成果,民间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确实起到了娱乐、美育、教育、锻炼的作用;防治疫病强身健体的作用;传授生产技能和保存传统文化的作用。所有从事舞蹈工作的艺术家也都应该努力向民间舞蹈学习,从中吸取营养,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一方面让民间舞蹈成为职工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把民间舞蹈艺术应用到艺术舞蹈的创作中,把保护继承、发展创新民间舞蹈艺术,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不辱使命,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1]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M].中国ISBN中心.1997.
刘佳蔚(1988—),女,本科,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