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壁垒分析
2016-02-02汤进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
■汤进〔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制约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壁垒分析
■汤进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11〕
随着我国棉花流通体制的基本确立,棉花市场全面放开,棉花加工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棉花生产、收购、加工、经营方面的信息传递、供求调节等作用,为稳定棉花市场、推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促进棉花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我国棉花加工企业规模不等,数量众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的格局已经被打破,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变化的有序竞争局面。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管理理念,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成为棉花加工企业必须面对和关注的突出问题。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幸福指数,进一步调动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目前,我国的棉花加工企业普遍存在市场依赖性过强、竞争力缺乏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制约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壁垒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对企业信誉和形象的认可度不高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遵守棉花市场交易规则、诚信行为准则,与同类企业开展恶意竞争,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侥幸获得某种利益,但最终会因为行为失范而失去市场。近年来,棉花流通市场一直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在繁荣活跃市场的同时,同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无形之中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赢利水平。在此状态下,棉花加工企业一定要挖掘内部潜力,通过质量、服务和诚信在差异化竞争中赢得市场,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棉花加工企业长期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等现象。在一些地区,棉花加工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盲目上马的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对棉花流通市场的研判不重视,企业的发展与外部环境不相适应,皮棉、短绒等产品质量低,客户对产品的认可度和需要程度不高,产品滞销。有的企业未能融入地方经济,生产、经营范围狭窄,企业长期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当地缺少与自身产业相关的产业链,难以实现产业转型及升级。
国际纺织品市场对棉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传统纺织品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形势下,欧美和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纺织业为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销售额,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开发高科技纺织品服装,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内纺织品企业正在采取积极措施,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高新科技产品和多功能性产品,这就要求棉花加工企业顺势而为,增强自主创新意识,把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放在工作的首位,争取赢得市场的认可。
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引擎。在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棉花加工企业要顺应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需求,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取代传统的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安全隐患高的旧设备,提高装备的现代化、自动化水平,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消耗、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又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减低能源消耗。加入WTO后,我国棉花行业进行历史性结构大调整,实施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系统控制、节省能源等成为了当今棉花产业发展的趋势。一批自动化程度高、效能高、与国际接轨的棉花加工设备设备全面问世,不少棉花加工企业淘汰了沿用多年的产能低下设备,彻底改变了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的落后面貌,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稳步提高。
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企业领导者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不具备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不具有棉花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不能很好地研判市场并形成正确的决策,就会丧失稍纵即逝的商机,最终难事不敢干、小事不想干、大事干不了。企业领导者要有能干事、干成事的责任担当,充分运用其知识、信息、经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审时度势,思他人之未思,行他人之未行,抓住机遇,果断决策,敏感地捕捉并抓住新机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领企业实现大发展。要建立好现代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既要依法保护好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又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与之利益相关的外部企业的的合法权益,形成相对持久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企业内部,要重视员工企业发展战略共识培育,重视员工内在激励的干预和诱导,通过严格的制度约束来规范职工的行为,促进、形成为企业发展而勤奋工作的员工积极态度和情感。
棉花加工企业要增强危机意识,切实做好棉花购销工作。随着美欧经济的逐步复苏,国际市场棉价下调,国内外棉花库存逐渐减少,棉花销售形势将有所好转,棉花加工企业要做好棉花的分级收购和加工,抓好排除异性纤维的工作,确保棉花收购加工质量;要学习研究国家棉花收储的实施办法,熟悉掌握棉花收储的交易程序和规则,继续做好入储这一销售主渠道工作;要及时了解棉花市场讯息,提高棉花销售的快速反应能力,巩固老客户、拓宽新资源,力争实现销售从加工厂到纺织厂的直接对接,有效地降低销售成本;要密切关注棉花市场价格动态,研判棉花工作形式,及时调整棉花销售及价格思路,争取最大效益;要认真研究棉花期货交易规则,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挂牌交易,拓宽营销渠道。
棉花加工企业要把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当成重点来抓,确保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转,提高设备的技术状态,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停工率,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完善设备维保的岗位责任制,设备在连续工作时,做好交接班详细记录,对设备当天的工作量、工作任务、保养情况(如清洁机械设备的内外部等)、维修情况进行记录。交接后,机械设备出现的问题由接班人负责处理。
在组织棉花加工企业的淡季维修工作中,往往对主要加工设备的维修比较重视,对附属设备(如排杂绞龙、输籽绞龙、尘笼、电气控制)的维保重视程度不够。一旦生产流水线运转起来,任何设备出了问题就会使整个流水线停下来,从而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要想做好棉花加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必须做好以下两点:一是企业领导需要加强对于机械设备的检查管理力度,督促员工和技术人员认真详实的维修和保养机械设备;二是建立和健全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和考评制度,通过实际的监管制度和条例,完善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四、企业职工素质的影响
棉花加工厂从事的棉花收购、轧花、剥绒、打包等业务具有季节性生产的特点。棉花企业大多地处农村,企业职工也大多来自农村,相当一部分职工是季节工,流动性很大。全国棉花加工企业18 000多家,从事棉花加工与经营管理的人数达到数百万人,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呈低学历化状态,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不到30%,加上缺少行业规范,一些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学历、职称、岗位资格证书要求不高,对职工的培训也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资金、人才、技术、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四大问题,其中,技术与管理需要人才的支撑,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和关键环节。棉花加工企业要重视从大中专院校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每一个棉花加工年度开展职工培训,制订好培训计划,确定好培养目标。逐步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员工经过培训取得岗位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加快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引人竞争机制,打破身份界限,真正体现按岗择人,优进劣汰,加快企业人才培养,促进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棉花加工企业要直面困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优化人员结构,更加重视员工的技术培训及素质提高,改善福利待遇,把企业的奋斗目标内化为每一个员工的目标,使提高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成本成为每位员工的具体行动;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善于对影响市场变化的种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把握一切机会,抢占挤占市场;结合棉花加工企业季节性生产的特点,研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