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年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

2016-02-02何有祖

简帛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獻古文字文字

何有祖

2015年戰國出土文獻研究概述*

何有祖

本文將簡要介紹2015年戰國出土文獻(包含楚簡帛、金文、陶文等)的研究概況。所涉古文字材料的時代限於戰國時期。2015年的研究成果很多,限於條件,筆者的閲讀不可能無所遺漏,而限於篇幅,本文的介紹也只能是有所選擇的。本文没有提到的論著,並不代表筆者認爲其不重要或不同意其觀點,這是希望讀者注意和理解的。

一、楚簡帛研究

2015年上半年,李學勤主編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由中西書局出版,包含《封許之命》、《厚父》、《命訓》、《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殷高宗問于三壽》。

2015年楚簡方面的研究成果試從綴合與編連、文字考釋等方面分類介紹。

(一)綴合與編連

賈連翔考察清華簡字迹、補脱、削改等細節,以觀察竹書的書寫特徵。①賈連翔:《談清華簡所見書手字迹和文字修改現象》,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秋冬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賈連翔利用更爲清晰的反印墨迹驗證清華簡卷册收捲方式、竹簡編連。②賈連翔:《反印墨迹與竹書編連的再認識》,《出土文獻》第六輯,中西書局2015年。

肖芸曉通過考察竹簡受損的部位、反印文等細節來推測清華簡收捲的方式。①肖芸曉:《清華簡收捲研究舉例》,《出土文獻》第七輯,中西書局2015年。

顧史考梳理《孔子見季桓子》簡序編連的學術史,並提出新的簡序編連方案。②顧史考:《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序追補》,《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紀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王凱博指出《史蒥問于夫子》簡9+7、簡3+10二組綴合。③王凱博:《〈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研究二題》,《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藝文印書館2015年。

(二)文字考釋

文字考釋方面的成果按照討論對象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爲清華簡、上博簡、郭店楚簡等部分。

1.清華簡的研究

(1)清華簡壹

①《程寤》

侯乃峰認爲《程寤》“柏”下脱漏一個重文符號。④侯乃峰:《清華簡〈程寤〉篇句讀商兑一則》,《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二輯,巴蜀書社2015年。

②《尹至》

馮勝君認爲《尹至》“縈”讀作援,大援,即强援。柔,訓作安。⑤馮勝君:《清華簡〈尹至〉“兹乃柔大縈”解》,《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三輯,中西書局2015年。

③《耆夜》

林素清以嬰字从三貝爲綫索,將《耆夜》簡6“贔”讀作粲。⑥林素清:《〈清華簡〉文字考釋二則》,《清華簡研究》第二輯,中西書局2015年。

④《金縢》

林素清指出《金縢》簡1“又”讀作“有加”,引《逸周書·祭公》等爲證。⑦林素清:《〈清華簡〉文字考釋二則》。

⑤《皇門》

魏慈德據清華簡《皇門》來考察清人對《逸周書·皇門》篇的校勘成果。⑧魏慈德:《從出土的〈清華簡·皇門〉來看清人對〈逸周書·皇門〉篇的校注》,《出土文獻》第七輯。

⑥《楚居》

羅小華認爲《楚居》所記載的女子“比隹”可讀作“仳倠”,倠,文獻中也作“婎”或“”。“仳倠”,即“倭傀”,訓作醜。“仳倠”可能是一位長相醜陋但很有德行的女子。進而對季連迎娶“比隹”的原因做了推測。①羅小華:《試論清華簡〈楚居〉中的“比隹”》,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秋冬卷)》。

楊華梳理楚簡所見楚人夜禱習俗,並以此爲角度解讀《楚居》有關内容。②楊華:《楚人“夜禱”補説》,《簡帛》第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徐少華考訂《楚居》汌水、京宗位置,分析季連族裔南遷的原因、時間及路綫。③徐少華:《從〈楚居〉析楚先族南遷的時間與路綫》,《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2)清華簡貳《繫年》

羅運環考釋清華簡《繫年》前四章,分析“王九年”指周幽王九年。④羅運環:《清華簡〈繫年〉前四章發微》,《出土文獻》第七輯。

馬楠據《繫年》重新解釋“觀狀”一詞的内涵,並對晋文公伐鄭反其陴的時間做了新的推定。⑤馬楠:《〈繫年〉第七章與城濮之戰史事補證》,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秋冬卷)》。

蘇建洲考訂南陽之申的來源,考察文無畏的身份,討論信陽之申,認爲楚靈王誘殺蔡靈侯是在信陽之申。⑥蘇建洲:《〈清華二·繫年〉中的“申”及相關問題討論》,《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

王輝考釋清華簡《繫年》七則,如《繫年》所見“ ”可能讀作“繫”。⑦王輝:《一粟居讀簡記(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肖攀分析《繫年》整理報告所標明的譌書,反思判定譌書的方法。⑧肖攀:《清華簡〈繫年〉中的譌書問題》,《出土文獻》第六輯。

李春桃考釋《尚書》中的“敉”,並對清華簡《繫年》簡13~14號簡“ ”做進一步考釋。⑨李春桃:《説〈尚書〉中的“敉”及相關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3)清華簡叁

①《傅説之命》

王輝認爲《説命上》簡2“縢 力”讀作“升降用力”,《説命中》簡4“ 疾弗瘳”讀作厥疾弗瘳。⑩

周鳳五解讀清華三《説命上》“王命厥百工像,以貨旬求説于邑人”的“像”、“貨”。⑪

⑩王輝:《一粟居讀簡記(五)》,《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⑪周鳳五:《〈清華三·説命上〉“王命厥百工像,以貨旬求説于邑人”解》,《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虞萬里認爲《説命》“ 肩”即古文獻中的“鳶肩”。以鳶肩喻人之狀貌,是着眼於鳶鴟雙翅收斂時高出頸椎的形象,與荀子形容傅説“身如植鰭”形狀同義。①虞萬里:《清華簡〈説命〉“鵑肩女惟”疏解》,《文史哲》2015年第1期。

羅琨從民俗學、民族學的角度解讀《説命》“生二牡豕”。②羅琨:《〈説命〉“生二牡豕”解》,《出土文獻》第六輯。

趙平安釋清華簡《説命》“燮 ”,指出 在甘肅東南部的可能性比較大。③趙平安:《清華簡〈説命〉“燮 ”考》,《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

沈培比較《傅説之命》和傳世文獻相互對照的幾個“若”字句,考訂《古文尚書·説命上》形成的時間上限,指出對出土文獻的解釋要關注簡文本身的特點。④沈培:《談談清華簡〈傅説之命〉和傳世文獻相互對照的幾個“若”字句》,《簡帛》第十輯。

②《周公之琴舞》

季旭昇將《毛詩·周頌·敬之》與清華簡《周公之琴舞·成王作敬毖》首篇對比,指出《敬之》“命不易哉”之“易”訓爲容易,《敬之》“陟降厥士”讀作“陟降厥使”。⑤季旭昇:《〈毛詩·周頌·敬之〉與〈清華三·周公之琴舞·成王作敬毖〉首篇對比研究》,《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

吴雪飛認爲清華簡《周公之琴舞》“龏畏在上,敬顯在下”,其中“龏畏”、“敬顯”均爲恭敬之意。金文“嚴在上,翼在下”與該句相當。⑥吴雪飛:《清華簡(三)〈周公之琴舞〉“龏畏在上,敬顯在下”句解》,《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

周鵬認爲《周公之琴舞》“ 啓”之“ ”即通字,訓作“連”。⑦周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補説二則》,陳偉武主編:《古文字論壇》第一輯(曾憲通教授八十慶壽專號),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年。

白於藍認爲《周公之琴舞》簡3“ ”很可能是“毚”的原始象形本字,讀作“僭”,訓作“差”。⑧白於藍:《釋“ ”》,《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

李學勤結合詩序討論《周公之琴舞》的時代、性質,認爲《周公之琴舞》整體由周公及群臣的口氣和成王的口氣兩類詩篇合成,其時代爲周成王。⑨李學勤:《讀〈周公之琴舞〉小記》,《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邱德修分析傳世文獻學者對“亂”的注解,認爲《周公之琴舞》“亂曰”指樂之卒章所欲歌之詩篇。⑩邱德修:《〈周公之琴舞〉簡“亂曰”新證》,《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陳偉武將《周公之琴舞》簡1“ ”讀作侮,訓作怠慢、輕慢,“毋 ”即“不侮”。簡13、14“畏(威)義(儀) ”之“ ”讀作業業,訓作大、盛。⑪⑪陳偉武:《讀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和〈芮良夫毖〉零劄》,《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陳致認爲《周公之琴舞》簡3“訖”用法與“其”相同。①陳致:《讀〈周公之琴舞〉劄記》,《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柯鶴立認爲《周公之琴舞》“九絉”之“絉”對應的是“律”,與“成”一樣都代表詩歌的階段。②柯鶴立:《試論〈周公之琴舞〉中“九成”奏樂模式的意義》,《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姚小鷗、孟祥笑認爲《周公之琴舞》雖存在若干樂舞術語,但不宜遽判爲樂家傳本,稱其爲文學文本最相宜,係未經漢儒整理的詩家傳本早期形態。③姚小鷗、孟祥笑:《試論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的文本性質》,《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楊鵬樺討論清華簡有關文句的斷讀,如《周公之琴舞》“聰明其有心”連讀,可與金文“聰于心”、“克明厥心”等記載相合。④楊鵬樺:《清華簡(叁)斷讀獻疑三則》,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秋冬卷)》。

白於藍考釋清華三五則,如將《周公之琴舞》“畏天之載”的“載”讀作“則”。⑤白於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拾遺》,《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石小力釋《周公之琴舞》“文非易帀”,認爲“文”讀作“命”。⑥石小力:《清華簡〈周公之琴舞〉“文非易帀”解》,《出土文獻》第七輯。

沈培指出《周公之琴舞》“文非易”之“易”與《詩經》“命不易”之“易”意義相同,爲難易之易。檢討傳世本“陟降厥士”之“士”的已有解釋,指出清華簡“陟降其事,卑(俾)監在兹”的“事”、傳世本的“士”都應讀作“使”,“陟降其事(使),卑(俾)監在兹”意思是天派遣日月爲使者,讓他們去人間監察。並釋“學(或效)其光明”、“弼(弗)寺(待)其有肩”。⑦沈培:《〈詩·周頌·敬之〉與清華簡〈周公之琴舞〉對應頌詩對讀》,《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③《芮良夫毖》

趙平安分析《芮良夫》創作的時代背景,推測該篇屬《尚書》類文獻,但勸誡之言用詩歌的形式出現。⑧趙平安:《〈芮良夫〉初讀》,《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鄧佩玲通過對《芮良夫毖》簡2~4進一步釋讀,如《芮良夫毖》“載聖(聽)民之 ”的“ ”讀作宥,其文句可與《周禮》“聽民之所刺宥”相參照,從而指出《芮良夫毖》“毖”詩首段意在諍諫。⑨鄧佩玲:《談清華簡〈芮良夫毖〉“毖”詩所見之諍諫》,《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單育辰把《芮良夫》簡2“”讀作羞,簡4“貪”下一字釋作“ (悖)”,簡5“所”讀作禦,簡24“”讀作由。⑩單育辰:《清華三〈詩〉、〈書〉類文獻合考》,《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黄傑對《芮良夫毖》提出十多條釋讀意見,如釋簡19“ (煢)蜀(獨)”。①黄傑:《清華簡〈芮良夫毖〉補釋》,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秋冬卷)》。

楊鵬樺討論清華簡有關文句的斷讀,如《芮良夫毖》“萬民之 ”的“ ”讀作“逑”,與《詩經》“以爲民逑”之説相合。②楊鵬樺:《清華簡(叁)斷讀獻疑三則》,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秋冬卷)》。

白於藍把《芮良夫》簡4“寤”下的“告”讀作“覺”,簡20原釋“料”之字改釋作“ ”,讀作敉。③白於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拾遺》,《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馮勝君認爲《芮良夫毖》簡8“兄弟慝矣”之“慝”讀作“鬩”、簡13“誦”讀作“痛”、簡18“羕”讀作“祥”。④馮勝君:《讀清華簡〈芮良夫毖〉札記》,《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④《良臣》

羅小華認爲,《良臣》“子剌”讀作“子蠆”,爲《左傳》襄公九年的“公孫蠆”。並指出蔑明是名、字連言的構成方式。⑤羅小華:《試論清華簡〈良臣〉中的“子剌”》,《出土文獻》第六輯。

⑤《赤鵠之集湯之屋》

蘇建洲贊同將釋作心疾的觀點,並引文獻予以佐證。認爲簡9的“ ”讀作“伏”。⑥蘇建洲:《清華三〈赤鵠之集湯之屋〉考釋兩篇》,《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侯乃峰將《赤鵠之集湯之屋》“赤鵠”改釋作“赤鳩”。⑦侯乃峰:《〈赤鵠之集湯之屋〉的“赤鵠”或當是“赤鳩”》,《出土文獻》第六輯。

(4)清華簡肆

程少軒分析指出清華簡《筮法》“坎離易位”在時間上比今本《説卦》寫定要早,和馬王堆帛書《衷》的“水陰火陽”一樣,是早期占筮學説的遺迹。⑧程少軒:《清華簡〈筮法〉“坎離易位”試解》,《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

賈連翔結合《筮法》考察包山簡6條完整筮例,認爲《筮法》所記内容應即此時楚地數字卦的原理和説明。⑨賈連翔:《清華簡〈筮法〉與楚地數字卦實占筮例分析》,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春夏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季旭昇釋清華簡《筮法》“聞問”、凡是(征)、昭穆。⑩季旭昇:《〈清華四〉芻議:聞問,凡是(征),昭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5)清華簡五

①馬楠:《清華簡第五册補釋六則》,《出土文獻》第六輯。《厚父》

馬楠考釋清華簡六則,如指出《厚父》“帝亦弗”下一字讀作恐或邛,“永敘在服”的“服”指職事,釋“天命不可漗(聰)斯”。①

寧鎮疆考察《厚父》、豳公盨及傳世文獻,分析“民本”這一觀念有更早的來源。②寧鎮疆:《清華簡〈厚父〉“天降下民”句的觀念源流與豳公盨銘文再釋》,《出土文獻》第七輯。

郭永秉分析《厚父》“三后”、“前文人”、“有神”等字詞,認爲《厚父》是厚父訓教夏王,爲《夏書》,是一篇在西周流傳的夏代傳説基礎上編寫而成的文章。③郭永秉:《論清華簡〈厚父〉應爲〈夏書〉之一篇》,《出土文獻》第七輯。

蘇建洲考釋清華簡第五册字詞六則,如認爲《厚父》簡5“拜”下的墨鈎爲誤加。④蘇建洲:《清華簡第五册字詞考釋》,《出土文獻》第七輯。

趙平安分析《厚父》書寫面貌所包含的非楚文字因素、古體字、具有特殊寫法的字,以及書寫工整但富於變化等特點,進而推測更早文本的性質及抄寫者的身份。以此爲基礎試圖建立先秦古書文本研究的模式。⑤趙平安:《談談戰國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現象——以清華簡〈厚父〉爲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②《命訓》

程浩釋《命訓》“事不理”,並解讀今本對應字“震”。⑥程浩:《釋清華簡〈命訓〉中對應今本“震”之字》,《出土文獻》第六輯。

蘇建洲釋《命訓》簡2“不居而”下一字爲肘。⑦蘇建洲:《清華簡第五册字詞考釋》。

③《湯處於唐丘》

沈建華釋《湯處於唐丘》“九事(職)”,從九職看商代納貢制度的形成,並談及“九州”體系形成的年代問題。⑧沈建華:《讀清華簡〈湯處於唐丘〉中的“設九事之人”》,《出土文獻》第七輯。

2.上博簡的研究

(1)《容成氏》

陳劍釋《容成氏》“偫板正立(位)”、“闓灑 (激)流”、“ (僿)”。⑨陳劍:《〈容成氏〉補釋三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范常喜釋《容成氏》“治亂不 (患)”,可與《鹽鐵論》“何患於治亂”對應。⑩范常喜:《〈上博二·容成氏〉“治亂不患”補議》,《出土文獻》第七輯。

史亞當認爲《容成氏》的“敃終”讀作“靈終”或“令終”。①史亞當:《釋上博簡〈容成氏〉的“敃終”》,《簡帛》第十輯。

蘇建洲據《厚父》簡7“ ”所从斤的寫法指出《容成氏》簡19“乃因”下一字釋作“近”。②蘇建洲:《清華簡第五册字詞考釋》。

(2)《采風曲目》

張通海釋《采風曲目》簡3“伊”、簡4“歡樂”、《曹沫之陣》簡63“火食”。③張通海:《讀〈上博四〉隨記三則》,《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3)《交交鳴烏》

程鹏萬從反印文字的角度論證《交交鳴烏》釋“君子”可從,指出從《交交鳴烏》的疊加情況看,此卷係從第一支簡捲收的。④程鹏萬:《〈交交鳴烏〉第二簡上的反印文字》,《簡帛》第十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4)《昭王毁室 昭王與龏之脽》

魏宜輝認爲《昭王毁室》“焉從事”指昭王舉行落成典禮。⑤魏宜輝:《談上博楚簡〈昭王毁室〉篇的一處斷句》,《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禤健聰釋《昭王與龏之脽》“衽(裎)”、《昭王毁室》:“ (淤)”等。⑥禤健聰:《楚簡方言詞語釋證四則》,《古文字論壇》第一輯。

(5)《鮑叔牙與隰朋之諫》

王凯博認爲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錢器”應該讀爲“散器”。“毋内散器”意即粗劣之器不入祭祀。⑦王凯博:《“錢器”小考》,《簡帛》第十一輯。

(6)《平王問鄭壽》

袁金平、李偉偉據《左傳》“及于禍”、“及于難”可以省言作“及”的用法,將《平王問鄭壽》“前冬言曰邦必亡我及今何若”斷讀作“前冬言曰邦必亡、我及,今何若”。指出“邦必亡、我及”可與簡3鄭壽“君王與楚邦懼難”之説相對應。⑧袁金平、李偉偉:《由〈左傳〉“及”的用法談上博簡〈平王問鄭壽〉的一處斷句》,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秋冬卷)》。

(7)《慎子曰恭儉》

范常喜釋《慎子曰恭儉》“持德而秉義”。⑨范常喜:《讀〈上博六〉劄記三則》,《古文字論壇》第一輯。

(8)《孔子見季桓子》

范常喜釋《孔子見季桓子》簡21“德己”。①范常喜:《讀〈上博六〉劄記三則》。

(9)《用曰》

范常喜釋《用曰》“秉重德”、“非撫於福”。②范常喜:《上博六〈用曰〉簡2疏釋》,《出土文獻》第六輯。

(10)《君人者何必安哉》

曹方向考釋《君人者何必安哉》字詞,如將“戔”讀爲瑑,指在玉器上雕飾花紋,可能指製作奢侈品;“睪身”讀作“惜身”。③曹方向:《上博簡〈君人者何必安哉〉補釋》,《出土文獻》第七輯。

(11)《蘭賦》

陳民鎮釋《蘭賦》簡4“(沫)”。④陳民鎮:《上博八、上博九賸義(四則)》,《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二輯,巴蜀書社2015年。

(12)《陳公治兵》

林清源通釋《陳公治兵》,並對諸多疑難字詞進行考釋,如釋“危巒”、“涅野”。⑤林清源:《〈上博九·陳公治兵〉通釋》,《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

單育辰釋上博九《陳公治兵》簡3“ (猿)旗”。⑥單育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雜識》,《簡帛》第十一輯。

何有祖釋《陳公治兵》簡17“擔徒”。⑦何有祖:《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札記》,《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

程燕釋《陳公治兵》簡7“陵”。⑧程燕:《讀〈上博九〉札記》,《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13)《舉治王天下》

單育辰釋《舉治王天下》簡28“宛丘”、簡31+32“首”、32+33“達”。⑨單育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雜識》。

何有祖釋《舉治王天下》12“以”。⑩何有祖:《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札記》。

(14)《邦人不稱》

單育辰釋《邦人不稱》簡2“隨”等。⑪⑪單育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雜識》。⑫何有祖:《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札記》。⑬程燕:《讀〈上博九〉札記》。

何有祖釋《邦人不稱》簡1“致命”。⑫⑪單育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雜識》。⑫何有祖:《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札記》。⑬程燕:《讀〈上博九〉札記》。

程燕釋《邦人不稱》簡5“(馹)車”。⑬⑪單育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雜識》。⑫何有祖:《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札記》。⑬程燕:《讀〈上博九〉札記》。

(15)《成王爲城濮之行》

馮勝君認爲《成王爲城濮之行》“寺”讀作遲,“”讀作“脅”,釋“慼”。①馮勝君:《上博九〈成王爲城濮之行〉補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李家浩將戰國楚卜筮祭禱簡的“太”改隸作“ ”,並討論《成王城濮之行》有關字詞。②李家浩:《戰國楚簡“ ”字補釋》,《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李守奎對《成王爲城濮之行》幾個字進行考釋,並疏通全篇文意。③李守奎、白顯鳳:《〈成王爲城濮之行〉通釋》,《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

蘇建洲認爲《成王爲城濮之行》“侜”讀作“盤”。④蘇建洲:《論新見楚君酓延尊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第六輯。

(16)《史蒥問於夫子》

何有祖釋《史蒥問於夫子》簡7“此”。⑤何有祖:《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札記》,《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

3.包山簡的研究

羅小華將楚簡从 之字讀作罕,並釋包山簡“韋(徽)車”。⑥羅小華:《楚簡車名選釋二則》,《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一輯。

楊華從喪葬制度的角度對包山簡155號有關字詞重做解釋,指出“行”字下斷句,“敬陵之行”指敬陵的喪葬儀式,“郢胥”爲來自郢都的喪祝之胥,把“葬王士,若王士之宅”之“宅”讀作度,指按王士的規格來安排葬禮。“爲喪”指充當喪主,“喪客”指助喪者。⑦楊華:《包山簡155號所見楚地喪葬制度》,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秋冬卷)》。

羅小華釋包山簡中的“韉”。⑧羅小華:《釋韉》,《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4.郭店簡的研究

李鋭、山翠翠集合《老子》的幾個古本互勘,指出78章“莫之能勝”之“勝”,北大漢簡本作“失”不譌,第81章“辯”讀作“變”,帛書本“多”讀作移。⑨李鋭、山翠翠:《讀簡帛本〈老子〉札記四則》,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秋冬卷)》。

龐光華指出郭店簡《老子》“寵辱若驚”的“寵辱”是動賓結構,解釋爲以寵爲辱。對相當於今本“驚”之字,分析爲从 爲聲讀作“拘”或從釋“纓(攖)”之説。⑩龐光華:《〈老子〉“寵辱若驚”新考》,《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

周鳳五對郭店《五行》37~41號簡及對應的幾個版本的異文重新作更爲合理的解讀。①周鳳五:《簡帛〈五行〉引〈詩〉小議(大綱)》,《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鄧少平校釋郭店儒家簡三則,認爲郭店簡《窮達以時》“聲之弋”應是一個人名,釋《成之聞之》“智之邃”、“邦基”。②鄧少平:《郭店儒家簡校釋三則》,《出土文獻》第六輯。

5.曾侯乙簡的研究

羅小華結合曾侯乙墓簡馬車類别,對已知馬車所配備的各種物品進行分類,然後分析不明所屬的殘簡,找到右殿的前段文字,並對記有左旆和右彤旆的竹簡進行了拼接。③羅小華:《曾侯乙墓竹簡所見馬車裝備物品綜合分析》,《出土文獻》第七輯。

彭浩釋曾侯乙墓竹簡的“載 (攱)”,指出其爲帶底座的木架。④彭浩:《談曾侯乙墓竹簡的“ ”》,《簡帛》第十輯。

宋華强指出曾侯乙竹簡“ ”所从“尾”,看作是 的省寫,字隸作“ ”,在竹簡中有兩種用法,其一讀作表示“轂約”的“紃”或“篆”。“畫 (/篆)”指五彩刻畫的轂約。“文 (/篆)”指用青赤刻畫的轂約。另一讀作鎩,指有兩刃的矛刺。⑤宋華强:《曾侯乙墓竹簡考釋一則》,《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

石小力將曾侯乙簡25、127舊釋“裛”之字改釋爲“裛”;將《九店楚簡》56號墓簡36舊釋“幽子”之字改釋作“ ”,讀爲“幼”,簡文讀作“長者吉,幼者不吉”;將《九店楚簡》56號墓簡48舊釋“左右”合文改釋爲“右左”合文,“右左”與“左右”同義,爲並列式同素逆序同義詞,“凡室,不可以蓋右左之墻”中的“蓋右左之墻”猶睡虎地簡“築右序”、“築左序”。⑥石小力:《楚簡字詞考釋三則》,《江漢考古》2015年第3期。

6.信陽楚簡的研究

范常喜認爲信陽楚簡2·18+2·03“一 (肆)坐歬(棧)鐘”之“坐”不應理解爲量詞,當訓作跪坐,整句是指墓中出土的一架跪坐演奏的編鐘;“二 瑟,一壴瑟”中的兩個“瑟”字可據殘畫補出,所記應爲該墓所出兩張大瑟和一張小型彩繪錦瑟;“三厀(漆)瑟 (梡)”當連讀爲一句,其中的“ ”應讀作“梡”,指演奏時墊於瑟首下面的瑟座。“一壴翇”中的“壴”字原誤釋作“良”,今改釋作“壴”,應與前面“一壴瑟”之“壴”用法相同,但其具體涵義仍待進一步研究。⑦范常喜:《信陽楚簡“樂人之器”補釋四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7.其他簡帛材料的研究

傅修才釋左塚漆梮“行訢(謹)”、“扃”、“深”。⑧傅修才:《左塚漆梮文字補釋(三則)》,《古文字論壇》第一輯。

李春桃釋楚帛書“紳(申)”、曾侯乙漆匫箱墨書文字“辰尚(當)若毄(繫)”。①李春桃:《釋“紳”“毄”——從楚帛書“紳”字考釋談起》,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2015春夏卷)》。

8.古文字研究綜合

李家浩把戰國文字中的“ ”分析爲从宀邑聲,古代的“邑”有“苑”聲,故上博《缁衣》的“ ”可讀作“怨”。並對“ ”在其他古文字材料的讀法作了論證。③李家浩:《戰國文字中的“ ”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季旭昇釋楚簡的“妝”,指出“莊”的本字就是妝,指安嫻莊重。④季旭昇:《説妝》,《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夏含夷討論清華簡“思”字用法,指出“思”表示希望、想要一類意思,與“使”用有别。⑤夏含夷:《〈詩〉之祝誦:——三論“思”字的副詞作用》,《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陳偉武梳理古文字中同一簡内同字異用與異字同用,並探討其形成原因。⑥陳偉武:《一簡之内同字異用與異字同用》,《古文字論壇》第一輯。

陳斯鵬認爲楚簡讀作“曰”之字分析爲“ (澮)”,讀作“曰”。⑦陳斯鵬:《楚簡中一個讀爲“曰”的奇字補説》,《古文字論壇》第一輯。侯乃峰從減體象形的角度來分析。⑧侯乃峰:《楚簡文字“減體象形”現象舉隅——兼談楚簡“汩”字》,《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宋華强分析作以 或 爲聲,讀作曰。⑨宋華强:《釋上博簡中讀爲“曰”的一個字》,《出土文獻》第六輯。楊澤生認爲《凡物流形》應該讀作“一”的字其實是 字,上部可看作表示燕 的頭、嘴之形。“ ”和“一”聲韻相同,可以相通。⑩楊澤生:《上博簡〈凡物流形〉中的“一”字試解》,《古文字論壇》第一輯。

郭永秉辨析戰國文字中的原誤釋作滄的“寒”字,認爲先秦至西漢表“寒冷”意義的“滄/凔”是戰國文字“倉”形“寒”字轉寫誤釋的結果。⑪⑪郭永秉:《從戰國文字所見的類“倉”形“寒”字論古文獻中表“寒”義的“滄/凔”是轉寫誤釋的産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⑫楊蒙生:《介紹新發現的幾個戰國文字簡化門類》,《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楊蒙生對戰國文字簡化做細緻分類。⑫⑪郭永秉:《從戰國文字所見的類“倉”形“寒”字論古文獻中表“寒”義的“滄/凔”是轉寫誤釋的産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⑫楊蒙生:《介紹新發現的幾個戰國文字簡化門類》,《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梁月娥梳理古文字中的“執”字,釋甲骨文表示“執”的字,並分析“ ”、“ ”、“ ”、“”的本義和讀音。①梁月娥:《據新出竹簡考釋甲骨文裏幾個表示“執”的字形和辭例》,《簡帛》第十一輯。

(三)歷史文化研究

沈建華結合夏商考古遺迹、《容成氏》及《湯處于唐丘》的記載,探討商族的起源。②沈建華:《楚簡“唐丘”與晋南夏商遺迹考》,《出土文獻》第六輯。

吴良寶辨析古文字材料中舊讀作“黎”之字,指出目前只能確定西周金文中的“楷”、清華簡中的“ ”是黎國。西周金文中“楷”所在的今山西黎城之“黎”最有可能是武王所戡之地。通過對《 夜》篇中的介詞語法、紀年方式、典型詞彙等的考察可以看出,該篇文字應該有較原始的史料來源,但經過了後期的改動、整理。③吴良寶:《再論清華簡〈書〉類文獻〈 夜〉》,《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陳穎飛對曾侯乙墓簡所見職官作分類,分離出楚國、曾國職官,驗證曾楚之間的從屬關係。④陳穎飛:《曾侯乙墓簡各所見職官初探》,《出土文獻》第六輯。

郭齊勇梳理上博簡所見孔子與七十子的對談與故事,認爲其介於《論語》與漢代儒家雜説《韓詩外傳》、《説苑》、《孔子家語》諸書之間,可能就是戰國中後期的儒家作品。⑤郭齊勇:《上博楚簡有關孔子師徒的對話與故事》,《簡帛》第十輯。

江林昌從巫咒之辭的角度解讀《祝辭》,並對先秦時期涉及巫咒文獻進行梳理。⑥江林昌:《清華簡〈祝辭〉與先秦巫術咒語詩》,《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沈建華梳理商周時期歷史文獻與飲至禮有關的記載,指出《耆舉》保持了商代時期的禮儀,其與傳世禮制的有所差異,説明當時禮儀已有不同程序上的變革。⑦沈建華:《清華楚簡〈 夜(舉)〉禮儀與商代飲至禮》,《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朱淵清分析古代飲至禮的來源,指出《耆夜》的“飲至”只是場賓主盡歡的宴飲,不是飲至禮,其文本形成於西周中期。⑧朱淵清:《〈耆夜〉之“飲至”》,《清華簡研究》第二輯。

李守奎梳理傳世文獻中楚人的教育、出土文獻所見師與大師,分析清華簡與教育的關聯,推測墓主身份,討論《繫年》的性質與作者身份。⑨李守奎:《楚文獻中的教育與清華簡〈繫年〉性質初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羅敏、趙曉斌梳理傳世文獻及楚地簡牘中的表藍色的顔色用詞,並梳理楚地文物所用藍色,分析東周裝飾性藍色的幾種來源。①羅敏、趙曉斌:《楚文物上的裝飾性藍色》,《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一輯。

二、戰國金文、璽印文字等的研究情況

2015年戰國金文、璽印等的研究情況可分爲文字考釋、歷史文化研究兩部分,以下分類介紹。

(一)文字考釋

1.戰國金文

吴毅强校讀《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東周篇)》,釋邾公牼鐘“畢”、文公之母弟鐘的“氏”等。②吴毅强:《讀〈夏商周青銅器研究(東周篇)〉隨記(二)》,《中國文字》新四十一期。

李守奎釋 距末“四方是備”與楚帛書中的“方羊”字。③李守奎:《釋 距末與楚帛書中的“方”字》,《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董蓮池、徐善飞認爲湖南漵浦秦墓所出中王鼎的“”字分析爲从貝从帚,讀作饋。中饋,家中飲食事宜,也可能是封邑名。④董蓮池、徐善飞:《中王鼎铭文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

吴良寶、徐世權認爲荆州謝家橋西漢墓所出戰國時期三晋遺物“淮陽上官”鼎銘文所見“淮陽”應是睢陽,原宋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南。睢陽屬魏的時間不能早於前285年,是淮陽鼎銘的刻寫時間上限。⑤吴良寶、徐世權:《魏“淮陽上官”鼎釋地》,《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吴良寶結合秦在自鑄兵器或俘獲兵器上加刻他國地名的慣例,將一戰國晚期韓國戈背的置用地名“ ”讀作郝或赫,並釋銅柲帽銘文“邵”。⑥吴良寶:《新見戰國兵器地名兩考》,《簡帛》第十輯。

禤健聰考釋金文七則,如釋《近出》251“築作彝鼎”的“築”,《集成》4315“秦公簋”的“亓”,10192“仲姬匜”的“ ”爲“ ”之譌,是“匜”的異體。⑦禤健聰:《銅器銘文識小録》,《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

唐洪志認爲金文“謀猷不飤”之“不飤”讀作不忒,指不當。⑧唐洪志:《金文“謀猷不飤”新詁》,《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

章水根認爲亢鼎中的“鬱”字分析爲从髦,从苞,苞亦聲。⑨章水根:《亢鼎中的“鬱”》,《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

樊俊利釋十四年下邑令瘍鈹銘文“萈(原)”,並對該鈹的製造時間作了推測。①樊俊利:《十四年下邑令瘍鈹銘文補釋及其它相關問題探討》,《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

曹錦炎考釋曾侯殘鐘銘文,釋“齊明”等詞。②曹錦炎:《曾侯殘鐘銘文考釋》,《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張光裕檢討錯金“攻 王劍”銘文已有摹本,並給出新的劍銘圖片。③張光裕:《錯金“攻 王劍”銘獻疑》,《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王長豐介紹、考釋蔡公□宴戈考。④王長豐:《蔡公□宴戈考》,《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一輯。

石小力將壽縣朱家集銅器銘文“ ”字讀作命,引《集成》2574“命鑄”爲據。⑤石小力:《壽縣朱家集銅器銘文“ ”字補釋》,《簡帛》第十一輯。

劉剛釋杖氏壺銘文“實”字。⑥劉剛:《杖氏壺銘文“實”字考》,《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孫清遠介紹、考釋平頂山應國墓地所出“應侯啓”錯金銘文戈。⑦孫清遠:《“應侯啓”錯金銘文戈考釋》,《楚文化研究論集》第十一輯。

李家浩釋郳公 父鎛銘文“有融之曾孫”、“恪勤大命”、“王所”、“授施”、“永遐是保”等。⑧李家浩:《郳公 父鎛銘文補釋》,《出土文獻》第六輯。李家浩比勘與上容大夫類似的文例分析各種可能,認爲上容大夫是掌管容禮的大夫。⑨李家浩:《戰國二十七年晉戈銘文考釋》,《出土文獻》第七輯。李家浩釋二年梁令矛的“命(令)”、“ (輕)萃”,指出二年梁令矛是韓國南梁縣令爲輕車部隊所監造的兵器,其年代是韓王安二年(前237)。⑩李家浩:《二年梁令矛小考》,《古文字論壇》第一輯。

蘇建洲釋楚君酓延尊,指出其自名“ ”讀作“盤”。⑪⑪蘇建洲:《論新見楚君酓延尊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⑫吴良寶:《二十二年邞嗇夫戈考》,《出土文獻》第六輯。⑬謝明文:《釋東周金文中的幾例“醓”字》,《出土文獻》第六輯。⑭黄錫全:《圜錢“衛 ”試析》,《出土文獻》第六輯。

吴良寶認爲“邞”讀作“湖”,即春秋晋地“瑕”。考訂二十二年邞嗇夫戈爲戰國中期魏國兵器。⑫⑪蘇建洲:《論新見楚君酓延尊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⑫吴良寶:《二十二年邞嗇夫戈考》,《出土文獻》第六輯。⑬謝明文:《釋東周金文中的幾例“醓”字》,《出土文獻》第六輯。⑭黄錫全:《圜錢“衛 ”試析》,《出土文獻》第六輯。

謝明文釋東周金文中的“ (醓)”,指出“集 (醓)”是掌管牲肉做成的肉醬的機構,後來轉變成有一定權力的王的近臣之職“沈尹”。⑬⑪蘇建洲:《論新見楚君酓延尊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⑫吴良寶:《二十二年邞嗇夫戈考》,《出土文獻》第六輯。⑬謝明文:《釋東周金文中的幾例“醓”字》,《出土文獻》第六輯。⑭黄錫全:《圜錢“衛 ”試析》,《出土文獻》第六輯。

黄錫全釋圜錢銘“衛 ”。⑭⑪蘇建洲:《論新見楚君酓延尊以及相關的幾個問題》。⑫吴良寶:《二十二年邞嗇夫戈考》,《出土文獻》第六輯。⑬謝明文:《釋東周金文中的幾例“醓”字》,《出土文獻》第六輯。⑭黄錫全:《圜錢“衛 ”試析》,《出土文獻》第六輯。

2.璽印文字

張振謙考釋燕璽六則,如釋 , 、副,指出 是 的異體。①張振謙:《燕璽文字考釋六則》,《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黄錫全介绍兩枚新見楚官璽,考釋其璽文:夷市出璽、郢室之 (穀)。②黄錫全:《簡介兩枚新見楚官璽》,《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蕭毅釋古璽“忠信敬事富貴”。③蕭毅:《“忠信敬事富貴”璽考》,《古文字論壇》第一輯。

田煒討論古璽中身份類、紀時類、紀物類等類璽印的分類,釋“士君子之信符”,認爲此類璽印當歸爲身份類私璽。④田煒:《試論古璽分類中的一些問題》,《古文字論壇》第一輯。

3.陶文

李亮亮、王麗嬡、崔永勝、劉桂華系统介紹並考釋青州博物館藏齊國陶文。⑤李亮亮、王麗嬡、崔永勝、劉桂華:《青州博物館藏齊國陶文》,《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徐在國介紹方濬益先生《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在古陶文研究方面的成就,並指出資料及文字釋讀方面存在的問題。⑥徐在國:《論方濬益先生的古陶文研究》,《古文字論壇》第一輯。

4.古文字研究綜合

陳治軍把“圣朱”讀作釮銖,即錙銖,並釋从“圣”之字。⑦陳治軍:《釋“圣朱”及从“圣”的字》,《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裘錫圭分析戰國文字演變的原因、趨勢,並舉例説明戰國時期“文字異形”的現象。⑧裘錫圭:《〈戰國文字及其文化意義研究〉緒言》,《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李守奎通過系統釋字法梳理阐釋漢字中70多個與“厂”、“石”相關的字形,指出商代與西周“石”字寫法不同。自西周開始,“石”在上下結構的構形中就簡化爲“厂”,經秦文字沿襲一直留存至今。楚文字“石”的寫法大部分不是直接繼承西周,而是商代“石”的變形,這給分辨“厂”與“石”提供了直接的證據。“石”與“广”、“疒”的混譌個例也能通過系統釋字法得以闡明。⑨李守奎:《系統釋字法與古文字考釋——以“厂”、“石”構形功能的分析爲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4期。李守奎梳理西周至戰國文字“屎”與“徙”,認爲二者音形義皆有别。⑩李守奎:《“屎”與“徙之古文”考》,《出土文獻》第六輯。

鄔可晶梳理古文字中只、也諸例,指出二者混而不别的概率較低,認爲上古漢語中,意義和用法與“也”相似的語氣詞“只”是本來就有的,並非文字譌誤的産物。①鄔可晶:《上古漢語中本來是否存在語氣詞“只”的問題的再檢討——以出土文獻所見辭例和字形爲中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孟蓬生考釋“ ”等从戌之字,並系統梳理古文字中侵脂通轉的例子。②孟蓬生:《“ ”字音釋——侵脂通轉例説之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

趙平安分析“盈”字何以从“夃”,指出“夃”是以假借義參與構形。③趙平安:《“盈”字何以從“夃”》,《出土文獻》第六輯。

何家興結合新出資料,討論戰國文字類化現象。④何家興:《戰國文字類化研究》,《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二)歷史文化研究

吴良寶結合兵器銘文等材料考察韓國上黨郡失而復得的時間,並考察戰國晚期韓國疆域的四至。⑤吴良寶:《戰國晚期韓國疆域變遷新考》,《漢語言文字研究》第一輯。

陳穎飛梳理春秋時期楚國令尹的歷任擔當者,分析令尹一職在王子和世族之間更替的現象、原因及其對楚國政局的影響。⑥陳穎飛:《春秋時期楚國令尹與世族考》,《出土文獻》第七輯。

劉傑梳理戰國文字資料中的複姓,如長勺、洞沐等。⑦劉傑:《複姓源流新證釋例》,《古文字論壇》第一輯。

*本文寫作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戰國竹簡《國語》類文獻的整理與研究”(12Y J C 770021)、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戰國秦漢簡帛所見《國語》類文獻整理與研究”(12CZS008)、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簡(五種)集成研究(10&ZD089)”的資助。

猜你喜欢

文獻古文字文字
新見王國維手鈔詞籍文獻三種考論
文字的前世今生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
近年出土戰國文獻給古史傳説研究帶來的若干新知與反思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