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现存清末西式炮台年代考
2016-02-02黄利平
黄利平
广州现存清末西式炮台年代考
黄利平
清末时任两广总督李瀚章曾说:“粤东洋面辽阔,港汊分歧,自同治十三年(1874)开办海防以来,参用西法修筑炮台,至光绪十四年布置大备。”[1]这批炮台中的绝大多数位于今天的广州,其主体基本保存至今,即广州现存的8处西洋炮台群(大角、蒲洲、下横档、上横档、长洲、鱼珠、沙路、牛山)。但现存的炮台文物上只有个别仍保存有建设时间,如上横档东台、大角振威、振定台门楼,其他多数都没有时间标示,加之相关文献资料稀少且相互之间多有抵牾,极大影响了人们今天对这批重要文化遗产的认识。因此,有必要搜集梳理相关文献,逐一进行讨论。
首先要更正一种现在广为流传的关于广州光绪西式炮台是始于光绪十年(1884),由张之洞主持兴建的说法。因为张之洞是在光绪十年闰五月二十日才接下两广总督大印,[2]而这批炮台中的绝大多数是在此之前就已建成。除去其他众多的资料外,两度出任两广总督并主持建成这批炮台主体的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3]是关于此的第一手资料。
光绪六年(1880),张树声第一次出任两广总督,此时虎门及省河上只有刚刚竣工的威远、下横档和中流砥柱、大黄滘共四座旧式炮洞式炮台。这四座炮台今天尚可看到其中的一座即东莞虎门的威远月台。他总结这些炮台有三大缺陷:
“唯炮洞大而且密,多系用石环砌如桥洞,然易为敌炮打入,且以刚易刚,尤易击碎。台仅平水,无上层稍高之炮,不能乘其未至,迎头击远。”
这时的广东海防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各海疆。因此其有“统观各处炮台守御之资,不特难与泰西各国相较,即比之北洋之大沽、北塘,南洋之长江、吴淞,亦相去远甚”(以上见卷四第196-197页《筹办广东海防情形折》)之叹。
光绪八年(1882),因其淮系首领李鸿章丁忧,张树声替代出任直隶总督,果断出兵朝鲜平定叛乱,立下奇功。光绪九年张树声复任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回广东前,在天津时即已看到前任两广总督曾国荃奏说已规划在“虎门之沙角、上横档、浮洲山、饭萝牌等级处,黄埔常洲之白兔岗、白鹤山、鱼珠、沙路等处均需增筑炮台。”但回粤一看,这些工程均未开工。“迨入粤境,行经虎门,见沙角、上横档、浮洲山、饭萝牌均寂如也。过常洲黄埔,见白兔岗、白鹤山、鱼珠、沙路亦寂如也。地方文武来迎,询以各处修筑炮台事,则茳无以应。”因此感慨万端,说这时的“中国海疆,粤东最难守御,各省武备,粤东最为空虚。”
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广东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广州省城为全粤根本,虎门一路为粤省门户,必当首为严备。”(以上见卷七第431页《察看粤东海防情形折》)为保卫省城广州安全,张树声开始在早已规划修建炮台的几处抓紧建筑炮台,这次修建的炮台是广东第一批的西式炮台,即安装着固定在钢筋混凝土炮池里德国克虏伯或英国阿姆斯特朗海岸大炮的炮台。至光绪十年初,这些工程已竣工。因此,张树声在年初的辞职奏折《吁恳开缺专治军事折》中感叹:“上年(光绪九年)夏间奉命回粤,时以广东防务深系宸廑,臣顾念时艰,不敢辞避,回任受事。八月于兹筹款于万窘,增兵于各路;,购大炮于德国,运水雷于英厂,筑台垒于虎门、长洲、鱼珠、沙路。无日不与抚臣及省中司道竭蹶经营,......窃念各处防营现已扎定,各台炮位现已到齐,塞河水雷各事现已次第筹布。”(卷八第517页)
综上所述,所提到的诸炮台,也即现存广州南沙的蒲洲台、上、下横档台;黄埔的长洲台、鱼珠台;番禺的沙路台的主体都是在光绪十年初已竣工的炮台,是由张树声以及当时在两广协助防御的湘军主将兵部尚书彭玉麟主持兴建,现在广为流行的张之洞于光绪十年主持兴建说为误。各个炮台的具体情况如下:
1.二大角台、蒲洲台
大角台现存有振威、振定、安平、安定、安威、安盛(流星)、安胜台和蒲洲3台(蒲洲台归大角台管辖,但相距较远,在蒲洲山上)分三批建成。
第一批是光绪十年(1884)由两广总督张树声主持建成的振阳台(今已毁)和蒲洲的蒲山、蒲威和蒲海3台。据光绪十年十月二十六日两广总督张之洞《续修沙角等处炮台片》载:
又大角地方,分筑炮台五座,内大角旧台一座,系属修复;二角筑台一座,浮洲筑台三座,均系新增。所筑各工,悉系因地制宜,参用西法,以灰砂、砖石、洋泥,层层舂筑。……自本年四月间先后兴筑,迄今大致完成。现已酌拨炮位,运赴安设,俾资防守。[4]
“二角”即是振阳台的位置,“浮洲”即蒲洲。
第二批是振威、振定台。现存两门楼上有光绪十一年款,由刚上任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增建。据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张之洞《虎门沙角大角添建炮台军械情形》:
大角当大洋西来之路,炮亦嫌少,因于大角增台二座。[5]
记载以上炮台的文献还有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广东海炮台图说》:
虎门外西山麓炮台南曰大角,凡三所计三座,置洋炮三尊。北曰蒲州,凡一所,计三座,置洋炮三尊。沙角、大角旧台久废,光绪十年一律改建新式。[6]
光绪十六年(1890)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载有大角振威、振定炮台;二角振扬(阳)炮台。蒲洲蒲威台、蒲山台和蒲海台。[7]
第三批是安平、安定、安威、安盛(流星)、安胜5台,由于光绪十六年前的资料均无对其的记载,这5台应是光绪十六年至清末之前所建。因这一时期两广总督李瀚章曾主持增建虎门炮台,故推测这5台应是其所主持修建。
3.下横档台
现存下横档台共9台,分两批建成。
第一批有8台,是在光绪八年(1882)由张树声主持建成。光绪八年三月十一日两广总督张树声《虎门省河修筑炮台竣工筹办情形》:
下横档前后山腰添筑露天台七座、扇面台一座,皆安设最大新式洋炮,以便远击敌舰。[8]第二批1台,是在光绪十一年(1885)时由张之洞主持兴建。上引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张之洞《虎门沙角大角添建炮台军械情形》:
下横档各台未能回击驶过之船,因于下横档山顶增台一座。
光绪十六年(1890)前投入使用的有6台,上引张之洞《广东海炮台图说》:
下横档一所,计六座,置洋炮七尊。
上引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记下横档台中有6座主炮台即永固、镇定、神威、安疆、飞霆,广靖台和4座副炮台。
直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这里的建设还未停止,但详细情况尚不清楚,这一年两广总督李瀚章上奏:
将下横档换置新式大炮二位,其原设旧炮移至石头湾筑台安设。[9]
4.上横档台
现存上横档台共7座主力台和1座副炮台,光绪十年(1884)由张树声主持建成。光绪十一年张之洞时在其中增添大炮。上引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张之洞《虎门沙角大角添建炮台军械情形》载:
再粤省外海内河各冲要,如虎门内外之沙角、大角、上、下横档、威远山、黄埔左右之鱼珠、沙路等处,自上年设防以来,陆续筑台安炮,已有规模。……上横档亦就旧台添置巨炮一尊,以便回击。
上引张之洞《广东海炮台图说》:
上横档一所,计八座,置洋炮七尊。
上引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载上横档炮台中有镇边,广隽,霹雳,耀武,靖逆,鞠旅,定远炮台和4座副炮台。
5.长洲台
现存长洲3台:白兔岗、白鹤岗、大坡地台。[10]光绪九年(1883)由张树声主持兴建,当时共建成五所,计十五座,安置洋炮十五尊。上引张之洞《广东海炮台图说》载:
长洲炮台在珠江南北二支合流处。光绪九年新建,凡五所,计十五座,置洋炮十五尊。
上引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载,这5所分别是白兔岗2台、白鹤岗4台、大坡地5台(含山右2台)、西岗2台、蝴蝶岗2台。
光绪二十一年(1895)李瀚章时在长洲还曾添建一座炮台,目前尚不知是哪一座,两广总督谭钟麟光绪二十二年奏折:“广东省上年海氛告警,筹办防务,经前督臣李瀚章奏明……次第添筑炮台。计虎门一带筑台一十三座,黄埔添筑一座。[11]
6.鱼珠台
现存鱼珠7台分3处,鱼珠(山)3台、狮山(含狮腰2台)3台和蟹山台。分两批建成。
第一批,光绪十年(1884)由两广总督张树声主持建成鱼珠(山)3台和狮山台。根据见前引光绪十年张树声《吁恳开缺专治军事折》和光绪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彭玉麟奏折:
鱼珠为入陆路省城总要,与常洲、沙路唇齿相依……又派小轮船十号并红单船四号驻泊黄埔一带,以为常洲、沙路、鱼珠各炮台应援。”[12]
可知此时长洲、鱼珠、沙路炮台已建成。这时张之洞刚上任,因此这些炮台应是其前任张树声所建。
第二批,光绪十一年(1885),由张之洞主持增建狮山(腰)2台和蟹山台。上引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张之洞《虎门沙角大角添建炮台军械情形》载:
再粤省外海内河各冲要,如虎门内外之沙角、大角、上、下横档、威远山、黄埔左右之鱼珠、沙路等处,自上年设防以来,陆续筑台安炮,已有规模。……黄埔一段,长洲较为完密,惟鱼珠屏蔽趋省陆路,原台尚孤,因于鱼珠以内之狮山增台二座,蟹山增台一座。
上引张之洞《广东海炮台图说》:
鱼珠炮台在珠江北支北岸。光绪十一年新建,凡三所,计七座,置洋炮七尊。
这里的“光绪十一年”是指第二批炮台建成之时。
上引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载,这里有鱼山3台、狮山台、狮山腰左、腰右两台、蟹山台。
7. 沙路台
8. 现存沙路9台,[13]分置3处,兵岗(史书中称石头山)3台、马腰岗(史书中称马鞍山)4台和马鞍小山2台,分两批建成。
第一批,光绪十年由张树声主持建成7台,即石头山3台和马鞍山4台。第二批,光绪十一年张之洞增建马鞍小山2台。上引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张之洞《虎门沙角大角添建炮台军械情形》载:
沙路远接莲花山、狮子洋,最为近外,地势散漫。因于沙路以外之马鞍山增台二座。
上引张之洞《广东海炮台图说》载:
沙路炮台在珠江南支南岸。光绪十年新建,凡三所,计九座,置洋炮九尊。
上引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载石头山上、下台、石头山台、马鞍山3台、马鞍山腰台、马鞍小山2台。
8.牛山台
现存牛山7台分两处,光绪十三年(1887)由张之洞主持建成。光绪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两广总督张之洞《建筑牛山炮台完竣折》载:
光绪十一年间饬委德弁周览省防形势,佥谓此处(牛山)必宜筑造炮台,方不致令敌人由波罗一带登陆,袭我珠各台营后路。当饬记名总兵李先义督帅副将吴元恺、都司吴良儒相度形势,绘具图说,经臣之洞复加核定,就该山建筑新式炮台七座,安设阿模士庄十二吨新式钢炮四尊,克虏伯二十一生特三十五倍口径新式钢炮三尊。各炮系先后电托出使大臣曾纪泽、许景澄分向英、德两厂订购。台工于本年二月间告竣,各炮自前年六月至今年十月陆续到齐。安放妥贴。[14]
上引张之洞《广东海炮台图说》载:
牛山炮台光绪十一年新建,山脊三座,置洋炮三尊,山麓三座,置洋炮三尊。
这里“光绪十一年”是指开始兴建的时间,“山脊三座”是误笔,应是四座。应以张之洞光绪十三年《建筑牛山炮台完竣折》为准。
上引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载,牛山山麓上中台克敌、南台克胜、北台克虏;山脊上第一台威远、第二台靖远、第三台绥远、第四台定远。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找到广州现存炮台建设轨迹,并厘清其兴建时间,使今后的文物保护和文物宣传有一个准确的历史依据,也加深了人们对清光绪末年广州江上和出海口军事要塞的布防格局、建设周期的认识和理解。
注释:
[1][9][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第64辑,中华书局1995年8月版,第691、715-716、724页。
[2][4][14]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1册第237、261、615页。
[3]沈云龙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三辑《张靖达公奏议》,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
[5][8][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明清皇宫虎门秘档》,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第331、294-297页。
[6][清]张之洞《广东海图说》,《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雅书局刊本,第821—828页。
[7][清]萨承钰《南北洋炮台图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一砚斋影印本,第177—182页。
[10]赵咏茹等《广州长洲岛炮台遗址公园规划设想》,载《广州建筑》,2013年1期4页。
[13]《羊城晚报》2016年8月2日。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