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2-02刘永春
鲁 力, 刘永春
(1.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2.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博士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鲁力1, 刘永春2
(1.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2.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100872)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从国家层面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实践之中;从社会层面来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之中;从公民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永春,男,陕西千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伦理学原理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国人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价值观,这些都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西方价值观的区别。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关照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正确理解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一、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它回答的是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也就是国家战略。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独特的属性,抛弃传统就会丧失文化的特性,就会断送了本国、本民族的精神命脉[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以前,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误把平均主义大锅饭当成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以后才发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仍处于探索之中。在国家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创造性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问题。这一回答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又汲取了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之精华。富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富就是富有,主要是指物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充裕。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物质生产是国家的基础。“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2]富国之要在于富民,富民则国家财用丰沛。“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3]强就是强大,只有建立在富裕的基础上国家才能强大。而没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富裕也不会长久。所以富和强密不可分。求富求强是中国历代君主治国的基本思路。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采用一系列改革政策使国家富裕起来,然后联合诸侯拥戴天子,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由富而强,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富强不仅是中国人的追求,也是中国历史的生动写照。中国古代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汉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富强的典型。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即使到了清代,中国经济总量也占到世界的大半。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富强的国家,只是到了近代由于专制王朝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才让西方后来居上。清代晚期的洋务运动也是以求富求强为宗旨。历史具有一种强大的惯性。富强之于中国人简直就是一种习惯。中国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十多年一跃而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人不理解,其实富强是中国人的民族基因,中华民族几千年都在追求富强、保持富强,深谙富强之道。
民主是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从实质来看,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民主传统。民主的要义在于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顺应民心,听从民意。民主就是人民民主,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所谓民主,但西方国家把民主归结为普选,是一种片面的民主,更多的是一种民主的形式,如果拘泥于这个形式,把形式等同于内容,就会犯形而上学的毛病。历史雄辩地证明,西方式的民主已面临难以克服的深刻危机,而我国的人民民主正凸显其勃勃生机,因其中渗透着我国古代的民主思想。先秦政治家管子认为民意是政治运行的基础,如《尚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4]436。民主不等于西方的普选制,其实质在于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如孟子所言:“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5]258儒家认为,有德者才能治理天下,尧舜禹有德行所以通过天下推选当上帝王。孟子提出:“国君进贤……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5]30这与现代民主思想主张公平竞争得到多数票的人执政何其一致!在这里国君不过是民意的代表。国君行政要听从大臣的意见,要顺乎民心。
文明与野蛮相对,代表的是理性与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源远流长。虽然中国也有宗教如佛教、道教,但从来没有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也没有建立过政教合一的体制,不像西方中世纪在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下延续千年之久。中华民族的理性精神发育很早,宗教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不到重要作用。中国的儒家是一种非常理性化的思想体系,对于鬼神之事存而不论,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6]129。中华民族是一种不需要宗教就可以维系的民族。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不信神真可怕,可是他们不知道“孔子教导的哲学和道德体系,即儒家学说,能够替代宗教,能够让人类众生不再需要宗教”[7]。孙武说:“不战而屈人之兵”[8],要慎战,更多地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来处理争端。传统的中国人从战争到日常生活,都依靠理性。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遥遥领先于世界。李约瑟评价说,中国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远远走在西方人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9]。总而言之,不论是治国理政,还是生产消费,还是对待人生际遇,中国古人都有高度的理性精神,从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和谐的思想理念可能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和谐不是同一,同一达不到和谐。西方人强调斗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征服自然,结果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求个人本位,结果个人主义横行,他人就是地狱;在人与自身关系上主客对立,造成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中国人讲究和谐,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异常丰富。《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8《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0]西方人主客二分的方式要征服自然,征服他人,征服他国,而中国人却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国与国的和谐,所以就有“协和万邦”、“与民同乐”、“政通人和”等典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11]675人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11]24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也总是讲求和谐,避免激烈的互相斗争。“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4]5
二、关于社会层面的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它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只有国家没有社会,一切都处于国家管控之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社会活力被激发起来,社会发展起来。社会建设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十七大以后,社会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一直处于探索之中,我们要建设的显然不是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也不是封建主义的奴才社会,而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有着中国文化的渊源。虽然在近代吸收了西方文化元素,中国特色并未减少。”[12]
自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从类别来说,自由可分为经济自由、思想自由、政治自由和人身自由。自由在中国古代并不少,孙中山认为中国人不是自由太少而是自由太多了。自由包括言论自由、意志自由、政治自由等。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很丰富的内容。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言论自由的记载。周厉王使人监督人民的言论,大家都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召公劝告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周厉王不听劝告,结果被人民流放到一个遥远的地方[13]。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历朝历代莫不设置谏官,倾听民意,让人们可以说话。而中国古代好皇帝的标准就是从谏如流,广开言路,而昏君则是刚愎自用,不听意见。关于意志自由,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13。孔子已经认识到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个人主观意志与社会客观现实的统一,价值性与真理性的统一。这只有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才能做到。关于政治自由,在中国古代,人们都有参加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集团的机会。从消极自由来讲,皇权不下乡,人们的活动很自由,不像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那么严密,无所措手足。
平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丰富的内容。儒家讲人与人之间人格的平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道家反对等级制度,主张涤荡明教,顺其自然,比儒家更为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墨家主张选举平等,“虽在农与工肆,有能则举之”[14]52。法家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韩非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5]佛家讲,人人皆有佛性,在佛性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等。最典型的就是科举制度,它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地位、财产、家庭出身等方面的不平等,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机会平等,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科举成为政治统治阶级的一员。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平等思想,所以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的种族歧视,而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中国很早就没有所谓贵族社会,也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大家都是平等的,平民与达官显贵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比比皆是。
公正与平等一脉相通,没有平等就没有公正,没有公正也就没有平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思想源远流长。公正是治理之道,是王道的基本要求,“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4]149。公正就是平等地对待所有人,不偏心,“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16]。公正就是赏罚分明,“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愤而废庆赏”[17]。公正就是唯才是举,“能举用得才,虽是子弟及其仇嫌,不得不举”[18]。公正是智慧的表现,“公则无不明,正则无不达”[19]。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公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范畴,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要做到公平正直。
法治就是依法治国,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治是一个社会维系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与其法治思想的成熟有很大的关系。早在西周时期,中国人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治思想。后来这一思想被儒家所继承发展为德主刑辅的法治思想,奠定了此后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法治策略。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法经》,它总结了春秋以来变法的成果,对后世影响深远。商鞅变法全面地贯彻了以法治国的主张,用法律来进行社会变革,用法治达到了秦国的富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刘邦与民约法三章,以宽松的法治环境赢得了民心。汉文帝、汉景帝废除肉刑,把法治推向前进。隋制定《开皇律》,唐又在其基础上斟酌损益修订了《唐律》,建构了礼法统一的法典。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律影响深远,被日本《大宝律令》、朝鲜《高丽律》、越南《刑书》所借鉴。宋代的《宋刑统》是历史上第一次刊布的法典。明朝法典《明大诰》风行天下,家置一本,甚至连科举考试也要考。清代则有《大清会典》。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法治传统,制定法律,依靠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经验。
三、关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它回答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以前我们笼统地说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共产主义新人,但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究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事实上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实际上就回答了我们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这也是社会主义公民素质与资本主义公民素质的本质区别所在。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我们社会主义则强调集体和整体,所以我们培养的公民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同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所追求的道德理想。
爱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它是爱亲爱家爱乡之情的直接扩充”,是“一种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品德”[20]。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诗经·卫风》中就有表现爱国情怀的《载驰》,它描写了主人公为了挽救国家危难的急迫心情。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礼崩乐坏、战乱不已,但也涌现出了一批爱国主义的英雄故事,有深明大义的烛之武退秦师,有弦高智退秦师,还有机智勇敢的蔺相如完璧归赵,更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报国无门,自沉汨罗江。《离骚》数千言发不尽诗人的赤忱爱国之情!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唐代有爱国书法家颜真卿。到了宋代,爱国人物层出不穷,有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有爱国将领岳飞,有宁死不屈的文天祥。明清之际又涌现出爱国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写尽了这些思想家的爱国胸怀。
敬业就是居位尽其职。敬业是立身之本,只有敬业才能获得职业成就,在社会上立足。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敬业的论述。孔子主张忠恕之道,忠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敬业,忠于自己的职业岗位,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6]174。孔子反对尸位素餐的人。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6]186坐在那个岗位上就要出力。“陈力就列,不可则止。”[6]195做大臣就要“敬其事而后其食。”[6]192《礼记·学记》中提出以是否“敬业乐群”作为考核人才的标准。朱熹后来解释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21]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古代流传下来的俗语就说明古人对各种职业都是一种尊重的态度,认为在不同的岗位上同样可以获得成就。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敬业精神的生动写照。韩愈指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说明古人敬业就是要做到勤奋地做事。
诚信就是言行一致,行顾言,言顾行,知行合一。诚信是做人之本。信在传统道德中属于五常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诚与信原本还是分开的。诚是指对待自己真实,不自欺。信是对待他人不欺骗,信守诺言。诚与信密不可分,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所以后来诚与信合而为一,统称之为诚信。古代留下很多诚信的故事和思想,有尾生抱柱、曾子杀猪、徙木立信、季布重诺、韩信守信等。从反面来讲不守信就会受到惩罚,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诚信就要做到不轻易许诺,不妄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正所谓“一物许人,千金不移”。诚信就要真诚地对待自己,“毋自欺也”。诚信是全社会的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做到。国君要做到诚信,所谓君无戏言,国君不讲诚信就会失去统治基础。政府要讲究诚信,否则会失去民心,政务诚信是维持政府运转的必要要素。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这样就会赢得民心,获得人民的拥护。
友善就是对待他人谦虚有礼貌,尊重他人。你以友善对待他人,他人也以友善对待你,整个社会充满了爱。友善是处事之本。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源远流长。仁爱与友善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都是友好地对待他人,而不是麻木不仁。友善是因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22]大家都是同胞而不是敌人,所以互相之间都应该友善。对他人友善,就会反过来得到他人的友善对待。“夫爱人者,人必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14]127友善就是实行絜矩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善就是亲切地对待他人,尊敬他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5]152友善地对待他人从自己来说则是一种可贵的修养,说明一个人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富于同情心,有人之为人的恻隐之心。友善是团结、和谐的基础,如果人与人之间只有生存竞争,没有友爱,那么社会就不会和谐。《礼记·学记》讲求敬业乐群,乐群就是在社会中,在团体里面与大家和睦友好地相处。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其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在于弘扬传统文化。”[23]只有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渊源,才能体会其历史感和厚重感;只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朵奇葩,它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和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理论特色。
[1]陈阿桃,陈桂蓉.中华传统美德是价值观自信的深厚思想根源[J].唐都学刊,2015(3):18-22.
[2]唐书文.六韬三略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4.
[3]李山.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256.
[4]王世舜,等.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26.
[8]姜国柱,等.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1:53.
[9]张岱年,等.中国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03.
[10]王国轩,等.论语·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0:283.
[11]杨天才,等.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2]张允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文化要素[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6):74-83.
[13]尚学锋,等.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
[14]方勇.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5]高华平,等.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50.
[16]张双棣,等.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2:9.
[17]徐幹.中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5:36.
[18]吴兢.贞观政要[M].长沙:岳麓书社,1991:196.
[19]杨光.王阳明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476.
[20]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78.
[21]朱杰人,等.朱子全书:第1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37.
[22]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23]房广顺,张宏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探析[J].理论探讨,2015(1):30-33.
[责任编辑王银娥]
Core Socialist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U Li, LIU Yong-chun
School of Marxis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School of Philosoph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source of vitality and charisma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whil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herit and enhanc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t the country level, prosperity, democracy, civility and harmony are rooted in Chinese political practice; at the social level, freedom, equality, justice and the rule of law are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life; at the citizen level, patriotism, dedication, integrity and friendship reflect the fine traditions of Chinese nation.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core socialist values
D616
A
1001-0300(2016)02-0085-05
2015-12-06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传统美德的继承创新与实现中国梦研究”(14AZD008)
鲁力,男,湖北咸宁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