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和谐曲
2016-02-02庞荣华卢芳
□庞荣 华卢芳
致富路上和谐曲
□庞荣 华卢芳
听说十四师四十七团第七作业区区长项传江家庭和睦,妻子贤惠、孩子懂事,在四十七团远近闻名,促使笔者走进了这位中年汉子,了解这个家庭。
项传江,中等个,黑黑的皮肤,今年43岁,中共党员。2003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十四师四十七团六连技术员、副连长,现任第七作业区区长。妻子巴哈古丽·佧斯麦是一名普通职工。女儿乖巧懂事。他们家是一个幸福和谐的三口小康之家。
项传江出生在一个民汉结合的家庭,父亲是汉族,母亲是维吾尔族。他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待业在家且体弱多病,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作为家里的长子,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他身上,成天为借钱筹钱还债而奔波,过着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在他对生活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他遇到了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巴哈古丽·佧斯麦,她在项传江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嫁给了他。是她给了项传江一个温暖的家,给了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项传江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觉得只有努力打拼,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对得起他深爱着的妻子。作为区长,他跑遍了作业区的每一块土地。特别是针对作业区少数民族职工文化水平低、不懂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红枣收入很低的现象,项传江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他们家中,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根据枣树管理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的红枣单产从以前的3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600公斤以上,让他们实现了增产增收,看着他们丰收时高兴的样子,看到贫困户每年都在减少,他觉得功夫没有白费。项传江的努力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心里真的感到很快乐!在干部考评中,他的职工满意率都在98%以上,是他们心目中的好区长、好大哥。
巴哈古丽·佧斯麦是个知冷知热、吃苦耐劳、聪慧能干的好妻子,她承包了27亩红枣园,无论地里有多忙,她从不让老公放下连队的工作到地里干活。她善于学科学用科学,连队农业阶段性现场会她一场不落,摘心、抹芽她不耽误;为确保红枣品质,她坚持买最好的农家肥,加施油渣。在田间管理方面,她经常早出晚归,除草施肥、疏花定果。她管理的枣园一直是团、连标准园、示范田,红枣单产保持在700公斤以上。巴哈古丽·佧斯麦为支持项传江的工作,支持团场企业的发展,积极主动完成团、连下达的红枣上交任务。近几年,他家红枣年均收入都在23万元以上。
巴哈古丽·佧斯麦是墨玉县卡尔赛镇人。婚后,他们夫妻二人经常去岳父母家,作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项传江不自觉地会到房子周围的地里转转。他鼓励岳父买了近20亩荒弃土地种植红枣,时常利用节假日到岳父地里手把手给他指导枣树种植。这几年岳父母家的近20亩枣树年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周边的乡邻看到岳父母家种植枣树致了富,也纷纷在自家地里种植枣树,项传江夫妻二人就成了他们的业余技术员。这几年乡邻种植红枣年均增收4万元左右,他和妻子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深受乡亲们欢迎的人。
巴哈古丽·佧斯麦既是一个好妻子,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媳。项传江妈妈已是70岁高龄,且年老多病,没有退休工资,常年和项传江妹妹生活在一起。每到冬闲的时候,为方便照顾老人,孝敬老人,妻子主动把老人接来和他们住在一起;老人住院期间,项传江没时间照顾,妻子巴哈古丽·佧斯麦就把住院费打到他妹妹的银行卡上;每年的“古尔邦节”,她都会给项传江妈妈的银行卡上存上足够的钱,以解除老人的后顾之优。
在项传江夫妇的言传身教下,女儿在学校也是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住校的同学生病了,女儿就会把她们带回家,让妈妈给她们做可口的饭菜;天冷了,住校的同学没带衣服,女儿就拿自己的衣服给她们穿;新来的维吾尔族小朋友,汉语水平差,女儿就给她们当翻译,教她们说汉语。女儿品学兼优,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项传江和妻子巴哈古丽·佧斯麦同甘共苦十余载,从一无所有迈入小康,用行动诠释了家和万事兴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道理,在致富路上谱写出和谐曲。□
栏目责编: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