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兜的封肉”似大印
2016-02-02陈育佳
陈育佳
“阮兜的封肉”似大印
陈育佳
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同安封肉将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与马蹄酥、炸枣并称“同安三宝”的封肉,是厦门乃至闽南地区最有人气的传统小吃之一。在厦门,无论红白喜事、婚宴寿庆的筵席上都少不了它。
封肉最早名叫方肉,之所以改名,还要追溯到它首次亮相的1000多年前。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梁帝授其一枚方形大印。当时居住同安的官员为庆祝此事,特意举办了一场盛宴。席间一道佳肴,就是将猪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配上香菇、虾米、板栗等,用黄布包裹,形似闽王的大印,下锅蒸煮后,肉香扑鼻。以形取名,这道菜就名了方肉,即为大方块肉之意。
由于闽南语“封”与“方”同音,在口口相传中,方肉成了“封肉”。而“封”有“包”的含义,封肉制作时要用纱布包裹起来,这样的命名更合理,于是被人们所接受,广为流传。
此外,也有人认为,此菜做法独特,是将整块猪肉装盆,加盖入笼焖烧,上桌才掀盖,所以叫“封肉”。
虽然关于封肉的起源众说纷纭,叫法也有所改变,但不变的是闽南人对它的钟情。许多台胞和华侨,将这种独特的烹制方法带到了台湾和海外,并骄傲地称它为“阮兜的封肉”,意思为“我家的封肉”。他们自制封肉,大快朵颐,一解乡愁,也让后辈们品尝来自家乡的特色佳肴,培养他们思乡的情怀。
讲究一些的同安人会遵照老一辈的做法炮制封肉,工序颇为繁琐。首先要把厚度约5厘米的瓷缸用大火烧一个小时,待其发烫,就将甘蔗垫在缸底,防止肉块粘锅煮焦。接着放肉、加佐料、淋汤,再将缸盖盖上并糊一圈面粉,以防封肉的香气外泄。最后是长达七八个钟头的焖煮。
慢工出细活,这样制作出来的封肉,味道更香浓,肉皮吹弹可破,据说将筷子插在封肉上,筷子倒下的过程就可以把肉切开了。就着这色泽鲜亮、香味扑鼻的封肉,饭都能多吃几大碗。
随着地域的传播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封肉也延伸出了许多新鲜的做法。例如漳州龙海一带用的是猪蹄肉,所以叫“封蹄”。而有些人怕肥腻,便用竹笋来搭配,还能起到解油降脂、美容养颜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