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韩两国基督教传播境遇比较

2016-02-02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4期
关键词:差异性基督教相似性

徐 敏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近代中、韩两国基督教传播境遇比较

徐敏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近代以来,基督教先后传入中、韩两国。本文尝试通过对两国基督教传播境遇的分析与比较,揭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基督教;相似性;差异性

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西方的中世纪获得了至高无尚的政治权利与地位,随着宗教改革的发展及深入,传教活动是这一时期极为重要的内容。从世界范围来看,从16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几百年的历史是基督教传教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传教活动是与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地区进行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活动以及海外贸易和文化渗透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19世纪,基督教再次相继登陆中国和韩国。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东方文化的宗教信仰,在中、韩两国近代的传播境遇既有着相似点,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最终导致了两国基督教的不同发展进程。

一、近代中、韩两国基督教传播境遇的相似性

第一,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急速膨胀,“不稳定的亚洲帝国在一个一个地变成野心勃勃的欧洲人的猎获物。”[1]西方势力对东方国家的掠夺和侵略,使得中国沦为了西方许多国家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此时的韩国还处于朝鲜王朝时期(1392年—1910年),同样遭受着民族危机并逐步沦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中、韩两国的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精神孤寂,为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必要的土壤。

第二,中、韩两国的主要文化都受儒学思想影响,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圈。历代传教士都曾极力描述基督教的某些教义与儒学思想存在着相似之处。到了近代,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儒学思想及其正统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使得这一时期两国的文化环境出现了相对宽松的氛围,这为基督教的传播带来了契机。

近代中、韩两国同处于动荡不安被殖民的时期,儒学、佛教、道教等对民众的不安全感都未能找到救亡图存的良方。传统文化及宗教信仰的衰落导致了信仰的真空,这也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生存空间。

第三,大多数传教士和教会凭着对基督教的虔诚,不遗余力地建教堂、教会医院以及教会学校,为广大疾苦无助的民众提供减轻伤痛和传道授业的帮助,这更为中、韩两国的传教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近代中、韩两国基督教传播境遇的差异性

首先,追本溯源从最初的基督教传入看,中国要比韩国稍早些。虽然都值中国的盛唐时期,都是景教,[2]但中国的传入是与波斯的传教团相关;而韩国则通过来往于唐的使节传入当时的朝鲜。由此,在最初的传播时间上,中、韩两国有着先后之别。

其次,中、韩两国近代虽同受到外国的欺凌与侵略,但促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是来自于极力追捧和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基督教在近代中国更多地扮演了帝国主义侵华工具的角色。对于清政府来讲,对基督教既无兴趣也更不希望了解与接触,接受基督教的根本原因纯粹是英法联军武力干涉及不平等条约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从基督教在华传播的宗教、文化、教育、医疗、出版等事业来看,虽成绩斐然,但始终不能改变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不良印象。

而韩国遭受民族危机的是非基督教信仰的日本,因此西方国家并没有成为韩国民众的直接敌人,相反却被韩国看成是可以来拯救帮助他们的同伴,韩国将基督教作为争取民族独立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朝鲜日治时期,日语被定为国语并限制朝鲜语的教学,而基督教会是唯一能够使用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场所。教会学校让很多人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字,这对提高民族意识和在日本占领下可能会容易丧失的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教会也因此成为韩国民族独立和启蒙运动的发源地之一。正如韩国史学家姜万吉所说“那个历史时期,朝鲜人的确需要倾听一种教义,逃避现实的基督教教义及时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如果当时没有特殊的环境,就不会有充分的理由迫使朝鲜人在多种可能的选择中转向基督教。”[3]正是这种不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基督教在中、韩两国发展的不同进程。

第三,中、韩两国的文化背景都以儒学为代表,由孔子在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儒家学说作为一种社会伦理和治国安邦的思想,在中国取得了正统的地位,并发展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大多数封建君主、士大夫们以儒家说教,百姓深受儒学思想的熏陶,后又嫁接了道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儒道佛的文化思想根深蒂固,有着强烈的排异性。

韩国在东亚文化圈中堪称最忠实于儒学文化的国家,儒学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由中国传入当时的朝鲜,是非本土原生的思想,这就形成了韩国文化在整体上缺乏强韧性而具有了张力和弹性。19世纪以来,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进入韩国社会,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与传统的东方儒家文化接触与碰撞、冲突与交融。

朝鲜半岛自古缺乏自己的本土文化,对于外来文化常常表现出超常的兴趣,这给基督教传播所带来的阻力也相对比较小。在韩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关键时刻,基督教为反对殖民压迫提供了一种可靠的信念和制度基础,它促进了平等观念的形成和对于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某种权威的尊重。在朝鲜日治时期,儒学的权威主义和佛教的信念被基督教的战斗精神所取代。基督教的进取精神逐步获得了韩国民众的认同,儒家学说的权威思想和佛教的避世性使其在国民中地位逐步下降。

二战以后,基督教主导了韩国民主化过程,从此奠定了主流宗教的地位。这对韩国的儒学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失败,儒学并没有成功地包容基督教,反而是基督教本土化后,彻底击败了儒学。基督教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替代超出了一般的想象,正如前总统金大中所说:“在亚洲,韩国是战胜中国几千年的统治和影响,保持了自己民族特性的唯一国家……朝鲜人自豪地保持了自己民族的完整。”

第四,中、韩两国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存在着差异。

基督教在中国有一种战争打出来的优越感,漠视甚至蔑视中国传统文化,反对文化本土化的尝试;即使在20世纪初的本土化运动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互斥难合,本土文化的主要工作仅放在二者的融通上。

而在韩国,传教士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行了本土化运动。在韩国的解放战争中,基督教争取西方的支持和援助,为当时的爱国人士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对解放战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至使解放后得到了广大国民的信赖。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又一次逐渐脱离了西方化,趋向于本土化,让更多的人去信仰,让更多的人去信赖。 本土化运动在韩国的顺利推行,使两种异质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融为一体,进一步促进了基督教的社会化,致使其传教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韩国教会的基层组织严密,并积极从事海外传教活动,建立了一整套传教与扩张机制,从而推动了基督教的快速发展。

二战以后,韩国贫穷落后,急需走上现代化道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韩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宗教信仰与民族振兴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基督教在韩国的社会影响并为韩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插上了翅膀。

综上所述,由于中、韩两国近代基督教传播境遇的相似性,使得基督教得以在两国顺利传播;同时,又由于传播境遇的差异性,最终导致了两国基督教发展过程中截然不同的命运,传教事业的发展也各不相同。

在中国,基督教的传播受西方国家武装干涉及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排他性的干扰等多种因素,致使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事业要远远落后于韩国。据199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白皮书,中国大陆有1400万基督教徒。而在韩国,尽管基督教的传入要晚于中国,但从基督教信徒在全国总人数的比例来看,韩国大大地超过了中国。据统计,韩国基督教信徒超过韩国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五,约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基督徒。韩国基督教成功地发展到今天,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积极入世并致力于韩国社会不同时期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教是韩国的救世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7).

[2]景教,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罗马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经波斯传入中国,称为景教.

[3]姜万吉.韩国近代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218).

【中图分类号】B971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2012SJB760045)。

猜你喜欢

差异性基督教相似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基督教与葡萄文化——以《圣经》为中心的考察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杨岳赴苏北调研农村基督教工作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V4国家经济的相似性与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