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方言文化的困境与发展研究
2016-02-02周凌霄
彭 苗 周凌霄 刘 亨 伍 俊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方言文化的困境与发展研究
彭 苗 周凌霄 刘 亨 伍 俊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作为区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印记与精神面貌。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13种少数民族语言及6种汉语方言,方言资源得天独厚。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视、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发展,广西的语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一部分使用人口较少的方言已经濒危。本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的条件入手,对广西方言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对广西方言今后的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提高人们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方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大对方言的保护力度,以促进广西文化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文化;普通话推广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方言代表了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13种少数民族语言,如汉语、壮语、苗语、布努语、拉珈语、勉语、侗语等;以及6种汉语方言,包括粤语、西南官话、客家语、平话、桂北湘方言、闽语。就种类来说,广西方言在国内名列前茅。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西拥有3201.9万汉族人口,约占广西全区人口总数的62.06%;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约占全区人口总数的37.94%。
据了解,2014年11月底,国务院发布的第一批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获得了47大项(49小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及扩展项目;同时,根据广西区人民政府发布的第一批至第五批自治区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项目及扩展项目已达到446项。而从国家级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不难发现它们绝大多数都是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且大部分都是以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汉语方言为载体记录下来并体现,可见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唇亡齿寒。
据悉,为了使湖南方言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2015年7月5日,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正式启动湖南方言调查“響應”项目计划。该项目由汪涵资助465万元计划用5到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城市的方言进行调查与研究。并组建了十支由湖南籍方言学教授及博士领头的调查研究团队前往各个方言点进行实地调查与录制,并把调查结果制成文本、音频、视频存入计算机后,最终形成《湖南方言有声语料库》(单机版和网络版)等四部综合性专著。
由此可见,重视方言文化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广西方言种类在国内首屈一指,语言是当地文化最原始的载体,反而言之,最地道的文化都用语言继承,方言于是就代表了本地文化,方言消失,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消亡。因此,方言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
二、广西方言文化现状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根据相关法律和民族政策,广西不仅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及地方方言,同时也使用普通话。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这将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广西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广西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奋斗。同时,广西多年来定期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壮族三月三”、柳州奇石文化节以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刘三姐歌圩等,其目的在于宣传具有广西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以提高人们对于广西历史民族文化的认知,促进广西文化的发展。
可是,由于认知的不足,人们过多地注意到使用普通话交流而带来的便利,从而忽视了方言甚至遗忘了方言,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中心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和下一代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方言失去了传承。而正是方言的逐渐消失导致了广西民间传统艺术的失传。以壮族山歌为例,从20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广西的歌圩点从700多个锐减到200多个,并且还有减少趋势。而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小项)来看,包括邕剧、布洛陀、刘三姐歌谣、壮族民间医药、广西闹八音等33项是需要用语言来直接体现的,而余下的16项或多或少与语言有着一定的联系,可见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三、广西方言文化存在的困境
(一)人们的意识问题
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普及,人们开始享受普通话交流所带来的便利,从而逐渐忽视方言甚至是遗忘方言,但是推广普通话工作并不代表着要摒弃方言。为了消除由方言带来的语言交流障碍,同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使用并且普及普通话,但方言承载了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精神面貌,它代表着历史,但我们却不能让它就此成为历史。因此,人们的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方言是否能被保护,是否能够传承下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方言的关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责任,但在保护方言这一点上很少有人能达到共识。尽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中,民族语言并未被定义为独立的项目,但在2008年,福州市将福州话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独有偶,2010年长沙市也把长沙方言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目前并没有民族语言类项目,但就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民族语言的关系而言,保护广西民族方言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城市化进程发展影响了方言的发展
近年来,东部及南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涌进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发达城市。一方面是国家的相关鼓励政策惠及了外来务工人员,为农民工解决了子女上学的难题,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遍希望,因此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愿意留在大城市,也逐步适应了城市新的生活环境,使用方言的时间慢慢地被减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从学龄前开始已经在讲普通话,普通话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母语。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迫使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本地方言的语言环境中。而作为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大省的广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高达600万人。因此,城市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限制了方言文化的发展。
四、政策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据此,结合广西区内方言文化发展现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背景,为了更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方言文化,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人们重视方言的意识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本土文化和艺术的变迁也会造成方言的变化发展。所以,必须将保护方言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要以党政机关为首,加强对方言文化的宣传工作,从而提高对于方言文化的保护意识,促进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
(二)协调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
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方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印记,它承载着民族遗留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于汉语来说,地方方言属于弱势语言,因此我们更需要去保护方言。据了解,从1955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普通话的普及,方言已经消失了近1200多种。推广普通话统一了社会用语,虽然能促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同时又加强了社会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但我们同样需要去重视、去保护方言,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见证。因此,我们需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保护方言,协调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以促进语言文化多样性发展。
(三)对方言记录存档
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会影响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对于方言种类众多的广西来说,一些由于环境变化导致濒危的方言,如果可以用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记录下来,对于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五、结论
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了数千来,是无数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蕴藏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历史的印记和见证。因此,保护方言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世界各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同时对于广西来说,更有利于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以及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我们要把方言文化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去保护、去传承。保护广西的方言文化,不仅对广西的民族本土艺术,对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对广西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G122
A
彭苗(1994-),女,土家族,湖南保靖,本科在读;周凌霄(1994-),女,汉族,四川萦经,本科在读;刘亨(1994-),男,汉族,湖北鄂州,本科在读;伍俊(199.01-),男,汉族,安徽芜湖,本科在读。
2016年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广西方言文化的困境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6136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