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走边写”“我们的故事”
——北大荒知青的口述传奇

2016-02-01廖一

东北史地(学问) 2016年2期
关键词:宏图上山下乡梁晓声

廖一

“边走边写”“我们的故事”
——北大荒知青的口述传奇

廖一

北大荒知青作家贾宏图的纪实文学作品《我们的故事》,通过翔实的新闻调查、饱满挚诚的情感,以细致的文笔和重归历史深处的记忆方式,再现了北大荒知青年代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和人生历程,开创了继伤痕、反思、回望后的知青文学中第四个阶段,即以平和的、客观的、真诚的、人性的讲述知青的命运,写他经历的时代的昂扬和奋进、挣扎和努力。

贾宏图 纪实 北大荒知青文学

作为一位老知青,贾宏图非常关心北大荒题材作品的创作。从2005年开始,他在《生活报》开辟专栏“边走边写”和“我们的故事”,以系列人物专访的形式,讲述北大荒知青的前世今生。“边走边写”的“我们的故事”中,有在北大荒奋斗十年,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后帮助了无数知青,默默工作39年坚强同病魔搏斗,死后把骨灰送回北大荒的高志强;有老知青孟凡和鸽子的故事;有生得顽强但艰难、充满苦难的大野和六凤……每一个故事,都通过翔实的新闻调查、饱满挚诚的情感,并以细致的文笔和重归历史深处的惨痛记忆,再现了北大荒知青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和人生历程。一位出租车司机为了每天听他的节目,竟然停工。车停路边:“一播,我就停活儿,在路边,听完,再拉客,每次我都听得想哭。”①

以这个节目编著的书在海外广泛传播。美国南加州的中国知青联谊会组织部分在美老知青朗诵了这部书中的40个故事,并通过自己创办的网站,在华人中传播。他们还在当地的《世界日报》选载了这本书中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华人读者。

国内十多家官方和数百家知青网站转载此书,引发数以十万计的网评。一位网友给作者留言:“真的应该深深地感谢你,把我带回到了曾经走过的道路和记忆中。你用辛勤的写作、真挚的情感,朴实的文笔,记录着那段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一代人至少十年的青春跨越,甚至延长至今。它虽然不如二万五千里长征悲壮,惊动世界,但它却牵动亿万人,曾经为之动容。更重要的是一代人的经历毕竟要在中华民族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因为知青昨天的故事,实在是可歌可泣。”当年兵团5师51团16连的战士王丽英在给作者的留言中说:“我以一个当年知青的名义,向你致敬。感谢你,为我们知青留下清晰的足迹,让历史记住我们。我现在河南一个原东北迁来的军工厂里,我们厂里有一百多个当年的知青,我们的父亲就是为了把我们能从乡下带进工厂而南迁的。如今你的作品在我们厂的知青中抢着传看,你写得真好!”一名叫刘振的老知青在网上留言:“作为一名曾经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大学毕业后现在仍工作在黑河的上海知青,30多年的知青岁月,仿佛就在眼前,每每掩卷,唏嘘、叹息、感慨、回忆、遐想、思考、反省……不禁令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您的笔忠实又艺术地记录和保存了知青历史,可使我们的长辈、同辈和晚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审视和评价这段难忘的历史,可谓功德无量!”②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有2000万城市青年奔赴农村和边疆,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事件。从1968年至1976年,先后共有54万城市知青加入到北大荒人行列。知青生活和文学,曾经是中国新时期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充满苍凉与悲壮色彩。贾云图的知青题材作品,就是这类文学的最新创作。

在北大荒知青文学作家中,80年代蒋巍等人的作品更多的是以解读和剖析为主,他的《我问自己一千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0周年祭》和《蓦然回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20周年祭》及《人生环行道》都是描写北大荒知青的纪实文学。《人生环行道》写雷超与肖丽在北大荒度过十几载春秋,苦撑苦熬,想尽办法回到期盼已久的城市,结果却面临失业。而当他们振作起来,重新开始新生活时,一切旧的纽带、复杂的社会关系却又给了他们一双沉重的翅膀和一颗破碎的心。蒋巍所发现、揭示、描写的北大荒知青命运的酸楚、沉重和悲哀,在当时具有典型意义。《我问自己一千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二十周祭》讲述女知青程小睛的命运,向人们诉说着主人公的不幸与无奈、哀伤与失落,所描述和揭示的生活场景,如文革、串联,比雷超和肖丽的爱情悲剧内涵更丰富、视野更宽广。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年青、狂热、单纯、冲动”③义无反顾地奔赴查哈阳农场的程小睛。“最新指示”传来,半夜把知青轰起来,敲锣打鼓围着屯子转,凌晨再起来下地干活……④“这一代的知青呵,活得太苦太累。即使返城回来,城里已没有了他们位置,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从头挣扎。他们似乎成了被遗忘,甚至被遗弃的一代。”⑤不仅对上山下乡运动有深刻的理性观照,而且对一代知青命运的同情中也闪动着理性思索的光芒。

梁晓声和张抗抗也是东北知青题材作品的知名作家。梁晓声的作品偏重于对知青群体的集体与英雄主义的颂扬,张抗抗则更多地从理性上思考苦难中人性的复杂,两者的差别很大,但都有一定的冲击力。梁晓声的作品充满激情和责任感,并不断地思索知青的命运,叩问知青存在的历史状态。在《雪城》中,梁晓声把知青比做“席佛西斯的石头”,被历史不断地滚上山顶然后从山顶再滚下来,让他的知青文学作品在审美上具有一种独特的苍凉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中李晓燕、志刚、梁珊珊的死代表着知青的可能随时而来的命运,也描述出了北大荒知青的悲凉、无奈和无助。李晓燕为了替连队洗刷“养活不了自己的耻辱”,带一支垦荒先遣小队越过恐怖阴森的“鬼沼”。在粗犷暴虐的自然中知青是那样的渺小而无助,但他们也因此而变得刚烈、悍勇,不怕牺牲。在对北大荒自然的荒凉、传奇的描述同时,梁晓声的作品还着重宣染知青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精神,尤其是他的《今夜有暴风雨》,在对自然环境的冷和冻的宣染的同时,塑造了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三个感人的知青形象,审美风格粗犷、冷峻、浓烈。

与梁晓声的作品不同,张抗抗的知青题材作品更多是从反思社会给知青的伤害和苦难来反映知青生活,看到的往往是知青生活中苦难的一面,说什么青春无悔——一个人,一代人所牺牲和整整浪费一生的时间和生命,是能用如此空洞而虚假的豪言壮语、强颜欢笑地一笔抹去的吗?不要再仅仅说我们这代人曾无私奉献、改天换地,那时候我们义无反顾地破坏自然环境却面不改色心不跳。不要再仅仅说我们这一代是最后的理想主义者,我们已担负不起这样崇高而光荣的使命,那只是一顶虚妄的桂冠。我们已变成一个迫不得已的现实主义者。

贾宏图对北大荒知青文学的批判理性,给文坛和知青历史以别样风景。《我们的故事》,收集60余名知青的故事,《我们的故事2》收集40余知青的故事,还收入近二百幅有关知青生活的老照片,十分珍贵。更有新意的是,该书还收入大量网络留言,是一次作者和读者互动的尝试。作者既写了“前知青时代”主人公在苦难境遇中的生与死、爱与恨和慷慨与悲凉、进步与退却的经历,也写了“后知青时代”主人公从头再来、艰辛创业的光荣与辉煌。如果说知青的遭遇是传奇,那么打开本书,读者面对的是那并不久远的历史。这部书不仅没有主观臆断的评说,更没有任何作家的主观色彩和情绪宣泄,有的是透过纪实笔法所彰显出来的厚重、冷峻、理性,充满内在的张力。

与上个世纪知青文学作品不同,这些故事,带给读者的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知青运动的判断和批判。上个世纪写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多以知青生活的剖面示人,而贾宏图的作品以大悲悯的情怀,令人唏嘘不止的白描手法,把那个时代的生活尽可能真实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读后很难用简单的判断描述你的感受。白描的手法成就了一部厚重凝练的“史书”,沉重在悲悯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梁晓声对该书的评价是“无第一等情怀,断无这样的一本书问世。无这样的一本书问世,关于知青的历史,则不能是真实的历史”⑦。《我们的故事》就是知青历史的深情回眸。贾宏图不仅写了当年知青的苦难与风流,而最主要的他还写了后知青时代的那种艰辛、坎坷,他们今天有多少人下岗,他们家庭的情况,孩子的情况是什么样,由于这种时间的跨度,让他这本书显得更加的厚重。更为可贵的是,贾宏图与许多解读知情生活的作家不同,他摈弃了荒诞和黑色幽默,用历史的真实回归生活的本来面目,质朴而平实,悲凉如水、沧桑如梦;凝练厚重、崇高冷峻。上海同济大学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说,贾宏图《我们的故事》开创了继伤痕、反思、回望后的知青文学中第四个阶段。他以平和的、客观的、真诚的、人性的讲述知青的命运,写他经历的时代的昂扬和奋进,挣扎和努力、失落和孤寂,以及站在今天回首的情怀,有向上的时代精神和励志作用。

贾宏图的使命感,使他既是知青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正是由于他有这种使命感,所以他就觉得应该把这些东西告诉这个世界,告诉未来。北大荒文学因为知青题材的存在,从而有了巨大而纵深的历史感和苍凉悲悯的人文情怀。历史在这里构成的宏大叙事,集结成一个结点:人性回归、人本回归、理性回归。这种巨大的历史感从某种意义上也使北大荒文学本身的文学性和历史纵深感增强,并具有相当的思想的张力。

美国的《世界日报》在报道中说:“作者像位考古工作者一样,在北大荒和知青返城的家乡间奔跑,寻找老知青的足迹和他们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故事,历时多年,用爱和激情写成这部书。”《光明日报》、《文汇报》、《文学报》等十多家报纸选载或连载了书中的故事,《中国作家》、《报告文学》选载部分章节。中国作协的2008年“报告文学年选”中也选该部书的部分章节。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文摘》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特选作品”专栏里连载了这部作品,按语中说:“翻开这部书,犹如推开一道沉重的历史之门,扑面而来的,却是豪情满怀的鲜活人生:纯真的理想,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以及柔韧亮丽的人性之花……北大荒知青们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读来无不为之动容。”⑥

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等先生在回顾20世纪中国文学时,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北大荒知青文学,承续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特点,悲凉如水,但在悲凉、无奈、无助的同时,多了崇高、悲壮的审美风格,并随着时代变迁,从孤寂无助中生长出了理性和批判的睿智和敏锐。其怀疑、批判理性是当代北大荒流人文学鲜明的特点,在当代作家贾宏图等人的作品中表现得更明显,显示出思想的张力,深刻并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注 释]

①《〈我们的故事〉贾宏图:为普通知青树碑立传》,《哈尔滨日报》2008年12月28日。

②⑥ 吴海鸥:《贾宏图的报告文学〈我们的故事〉社会反响》,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0-09-25。

③《蓦然回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0周年祭》,《报告文学》1989年第12期,第2页。

④⑤《我问自己一千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二十周年祭》,《文汇月刊》1988年第12期,第13页。

⑦ 贾宏图:《我们的故事2》,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433页。

责任编辑:王 卓

K249.3

A

1009-5241(2016)02-0094-03

廖一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吉林 长春 130033

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JD6)

猜你喜欢

宏图上山下乡梁晓声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习近平擘画长江宏图
上山下乡
赏梨花
肾上腺素飙升:亚马逊的数字广告宏图
游蓟县梨木台
——纪念上山下乡48周年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什么是文化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发起及坚持上山下乡运动的动因究竟是什么?
上山下乡 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