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鲁迅文章的被删想到的

2016-02-01刘新宁

陶山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人成年人鲁迅

◎刘新宁

从鲁迅文章的被删想到的

◎刘新宁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的祭日,在中国现代史上,还没有哪一个人能像他这样对中国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以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每一册都有他的作品。近几年曾一度有人声称要把他从教材中赶出去,这自然要引起争议。而前两年就有报道:《人教版语文教材删掉鲁迅文章,专家称过于深刻》。这未免让人惊诧,深刻有什么不好吗,难道不深刻或肤浅反而好?现在人心浅薄社会浮躁,不正需要一些深刻有力的东西来强化国人心理、改善国民心态吗?而且鲁迅当年看到和说到的国人“病症”现在仍然没有完全治愈,很多劣根不但没有消除,还有恶化的趋势。他当年之所以弃医从文,正是为了治疗国人思想和心理上的痼疾,现在删掉他的文章,岂不等于在国民教育和民族思想发展上釜底抽薪。

报道中说,有人说“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这看法有问题,难道什么年龄的学生就要看什么年龄人的作品?如此,岂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要看幼儿作品,初中生要看初中生作品。文中还说,“鲁迅是以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来评价世事,鲁迅的种种好,应该是成年后才能体味。”须知,一般来说,只有成年人的价值观才是接近科学和成熟的,非成年人的价值观往往片面肤浅,所以我们正要用成年人的价值观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而且我们也一直在这样做。

有人说,孩子们看不懂他的作品,也不喜欢他的作品。这是事实,但学生学习是一种义务,不能完全顺从他们的好恶,而要由教育工作者选择国家和民族建设以及国民成长所需要的教材和知识来贯彻实施。现在的人不爱鲁迅文章,或者读不懂他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几十年来教育没有取得应有效益的结果,这是一种曲高和寡,文化理解力欠缺的表现,越是这样越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而我们也注意到,现在的教材增加了古文比重,难道鲁迅的文章比古文还难懂?当然,这些古文翻译过来后,思想性和寓意方面可能比鲁迅文章平易一些,但语文的教学还需要教师讲解,语文教育本身也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和播散知识与真理,承递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性情的责任。所以,鲁迅文章晦涩不可怕,可怕在于教学思想的不解放和教育力度与角度的不够。

鲁迅文章众多,确实不一定都适合做中学课文,但如果说很多都不适合就不对了。相反,他的好多作品都适合进入中学和大学语文中。从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这个角度来说,鲁迅的文章更值得每一个人阅读,他的作品是真正能培养人教育人的。

同时删掉的课文还有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玛丽 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等。这些文章本人都读过,有的还不止一遍。个人认为,这些都是很适合初中生学习的,通过对它们的学习可以实现寓教于乐、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而“童年”、“理想”、“信念”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风筝》一文确实有些深奥,但也并非非删不可,它起码可以教育人们做事不要武断,游戏于孩子很正常,人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付出代价,要勇于担当、尽力补偿等,这在人格教育上是一篇好文章。

另外,曾有人议论说,鲁迅在整个抗战阶段没有写过一篇抗战文章,并对此给予批评。这种看法有些武断,也不符合实际。首先,日本全面侵华始于1937年7月,鲁迅逝世于1936年10月,在他生前,形势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后来的程度。其次,鲁迅在众多文章和书信中都提及过抗战和民族危亡的问题,并忧心忡忡、呼吁警告,比如《友邦惊诧论》、《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伪自由书》中的《推背图》、《不求甚解》、《迎头经》、《止哭文学》等,他在这些文章中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愤怒,并尖锐指出:“国联与日本正是一伙的”,对于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要敢于“迎头赶上”,要反对麻痹和妥协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都是正确的看法。

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在早年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认为要“立国”必先“立人”,“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为了让中华民族尽快摆脱落后与愚昧,他始终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痛苦心理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致力于开启民智、揭露黑暗、抨击腐朽、烛照社会的事业,也即他所说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造出大批的战士”,“打破铁屋子”,开创新的时代等,这些思想始于他在东京留学时一次课堂上的触动和后来对中国社会的深度观察与思考。

鲁迅的为文方式和笔风并不是直接猛烈的,而是冷静无情的揭露,是匕首投枪,不是飞机大炮。他坚持的是韧的战斗,反对无谓的牺牲,不做作、较务实。他以笔为枪为针,既投向敌人也砭治国民,他的作品旨在更多地唤醒国人,使中国奋起,和所有侵略者作斗争,而且强壮国人也是抵御外侮的重要方面。所以,他没有很多专门的抗日文章可以理解。

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一生都在血雨腥风中为民族未来呐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据史沫特莱回忆:“在他(鲁迅)最后的几个月里,他的夫人和朋友曾劝他出国,但他不肯离开中国。他说,他不能在中国这种危急的历史关头离开。他知道自己病已很深,可他不能离开他所爱的这片国土。他说中国需要每一个人。”

好的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好的作家要敢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好的教师应始终坚守社会的核心价值,弘扬正能量,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循循善诱、琢玉成器,把学生引向美好的更高的层次。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鲁迅的人格和文章永远都是一面镜子,镜子在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都是需要的。

猜你喜欢

国人成年人鲁迅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成年人爆笑日常
鲁迅,好可爱一爹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成年人的辛苦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被嫌弃的宋国人
鲁迅《自嘲》句
2014国人出境游盘点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