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职院校法治教育路径优化
——兼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2016-02-01贺海燕

法制博览 2016年33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法治法律

贺海燕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浅议高职院校法治教育路径优化
——兼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贺海燕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提出,法治教育成为公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中公共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渠道。针对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设置课程、提升师资力量、强化学生法治实践等环节优化法治教育路径,切实提高法治教育实效性,促进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知识、提升法治能力。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路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到“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为加强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法治社会建设的目标能否达成,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主体的重要部分,其法治素养的高低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是指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为主体的法治教育。一方面,高职的法治教育应包括法治原则教育、公平正义自由的观念教育、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教育等内容,着力培育大学生的民主观念和法治理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法治教育还应涉及传授基本的法律常识,使大学生在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的前提之下,将法律知识转化成用法治能力,从而做到能够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合法权益。

2005年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法律基础》课程。但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原来方案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合二为一,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至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成为了高职院校法治教育主要渠道。该教材在2006年出版后,为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先后6次对教材进行了修订。目前最新的修订版本为2015年8月修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科学

第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仅限于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学时有限,很难在短短10多个课时很难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授给学生,更别提法治思维与法治素养的培育与提升。第二,作为全国高校的通用教材,该项课程没有考虑到学校办学层次和学生的专业背景的差异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中,法治教育的内容仅限于第六章到第八章共三章内容,且内容选择突显原则性和理论性。法治教育虽然仅占到三章的内容,但却涉及了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刑法、诉讼法等诸多部门法律,内容面面俱到且理论性极高。第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模式为闭卷考试,使得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选择死记硬背,使得法治教育内容沦为学生取得学分的工具,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师资力量不充足

一方面,就全国范围而言,高职院校基本没有开设专门的法治专业课程,加之高职院校对法治教育也不足够重视,导致了高职院校缺乏法治教育方面师资。在实际中,大多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负责,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大多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专业法学出身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任课教师缺乏法学的专业背景和相关的司法实践经验,使得法治教育课堂上,讲述理论知识时常常以照本宣科为主,讲述司法案例或是社会热点现象分析时常常不深入不专业,难免对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法治信仰和知识缺乏

首先,学生认为法律存在感不强。人民的权利是法律的内核,只有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人们才会拿起法律武器与强权做斗争。对应到现实生活中,当学生的合法权益遭遇侵犯时,不会想到或者不会首先想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学生认为法律至上名不符实。在社会实现生活中,矛盾纠纷的调节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譬如权力和关系,使得法律在其本应发挥“定纷止争”功能的领域部分失效。在利益分配和违法制裁上听闻或者亲历的负面经验或是经历,导致学生们在社会现实中很难做到独善其身,深深地消弱了法律至上的法治价值功能。最后,学生法律知识的不足。对法律知识掌握的多少可以说是法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准和依据。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是丰富的,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学习效果还是有待提高的。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质的路径优化

(一)科学设置课程

首先,法治教育应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单列出来,独立设置《法治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建议在大一、大二年级共4个学期分别开设,每学期设置24个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6个学时,实践8个学时),共计96学时,学分6分。其次,《法治教育》教材要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分为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课程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法治基础理论、宪法学与法理学、民商法、刑法和行政法及相应诉讼法等内容。课本的编撰要坚持理论“深入浅出”原则,辅之丰富的案例和社会热点分析(案例和社会热点分析应占到课本内容的50%以上),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要求,结合大学生在消费、恋爱婚姻、兼职、择业中可能遇到的诸多现实问题,做到因材施教。最后,课程考核为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应密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日常实际,选择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开放性题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处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维护自身及家人朋友合法权益等法治能力。

(二)提升师资力量

一方面,逐年引进并扩大有法学专业背景、有丰富司法实践的教师来承担《法治教育》课程的讲授,最终实现专业化、高水平化的法治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加大对法治教育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升与专业培训,在掌握良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与法律相关的政府部门行政人员充实到法治教育的特聘教师,充分利用好他们丰富的、鲜活的、真切的司法实践经验和法治教育资源,提高法治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升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强化学生法治实践

一是通过强化课堂实践活动,例如组织模拟法庭或者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实践安排,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法治意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及真实性,通过评论和辩论、扮演等方式参与案例和社会热点的分析与讨论,着力增强学生的法律存在感。二是组建成立高职院校内的“法律咨询中心”或“法律援助站”等咨询机构,聘请法治教育专业教师负责日常的管理及日常事务。一方面在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涉法问题,强化学生对法律权威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入学生日常,细致了解学生对法律问题的看法以及法律需求,完善提升《法治教育》课堂上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三是引导学生成立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咨询社团,定期开展法治宣传相关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普法宣传及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讨讨论,加深学生对法律的认知,逐步树立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思维。

[1]张翅.法律传播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08(8).

[2]孔令兵.试论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植[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3]顾海良等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G711

A

2095-4379-(2016)33-0281-02

贺海燕(1988-),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