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检察机关加强心理学应用的必要性
——以司法体制改革为视角
2016-02-01上官曌
上官曌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南昌铁路运输分院,江西 南昌 330002
浅议检察机关加强心理学应用的必要性
——以司法体制改革为视角
上官曌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南昌铁路运输分院,江西 南昌 330002
近年来,中央对司法体制改革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给检察工作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但是,这些关注和研究大多集中在制度等客观层面,较少涉及人的主观心理因素。本文以司法体制改革为视角,从加强心理学应用的意义、影响检察工作的心理要素、加强心理学应用的路径等方面展开探讨。
检察工作;心理学应用;司法体制改革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有高度的理论指导性,也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当前,心理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科教文卫等各个领域,并得到广泛认可。检察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和司法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的现实背景下,加强心理学应用对于优化和巩固司法体制改革成果、规范司法行为,促进检察权规范行使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一、检察机关加强心理学应用的现实意义
我国《宪法》第129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作为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保障宪法法律统一实施的司法机关,怎样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大局工作,“立足检察职能保障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更加有力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①,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实践中,“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介入司法领域已经有了150多年的历史。在我们国家,运用心理学开展与司法活动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的”②,仍处于摸索探求、逐步完善的阶段。和制度设计、基础建设等客观因素相比,心理学为检察机关提供了一条从不同群体思维模式、心理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来理解分析司法行为、犯罪行为、社会行为的全新途径。心理和意识要素作为一种普遍表现方式,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组成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心理基础,并且影响着一切人类行为。因此,加强心理学应用有助于检察机关灵活、深刻地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刑事犯罪和职务犯罪频发的原因,分析其中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同时有利于在司法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增强检察人员心理适应能力,增强职业认同和自信,切实提高检察文化、队伍建设水平,积极回应党和国家、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影响检察工作的主要心理要素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检察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大致把影响检察工作的主要心理要素划分为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两大类。
(一)外部要素
1.社会心理
主要是指特定时期社会成员的整个心理状态,是全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③。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对食品、住房、环保、个人信息等更高层次安全的需求和标准不断提高,“从近年来的调查看,安全成为民众最迫切的需求”④。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在司法理念、工作方式、队伍建设等方面必须迅速、全面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司法办案能力和司法公信力,积极参与平安中国建设。另一方面,在社会价值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同时发生、封建残余思想和西方不良思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各种急功近利、虚华浮躁的心态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检察队伍,对检察人员心理调试能力、检察队伍思想建设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2.犯罪心理
作为人在实施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犯罪心理和社会心理有着紧密联系。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以快速擢取财富、发泄对社会不满为目的引发的犯罪行为不断凸显。如:“庞氏骗局”、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实施爆炸犯罪等。一方面,犯罪行为通常表现出强烈的负面心态;另一方面,负面心态又成为犯罪的重要推力。负面心态的累积,并在特定条件下被激发,变成突发事件、恶性犯罪的引爆点,给综治维稳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作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工作者,检察人员在工作中长期接触负面心态严重的群体,难免受到显性或隐性影响;同时,犯罪心理的演变,给检察机关调整司法办案策略、延伸检察职能也提出了挑战。
3.“新媒体”时代的公众传播心理
随着微博、微信、直播、快播等新媒体(方式)的广泛运用和普及,“传播学之父”Wilbur Schramm提出的媒体“倍增器效应”⑤被新媒体信息传播爆炸性、多元性、平等性、互动性、“长尾效应”⑥等鲜明属性呈几何级数地放大。如,2016年魏某某死亡事件、王某某离婚事件等在短时间内获得关注,快速形成鲜明的舆论态度,显示出新媒体不可估量的作用。公众可以借助新媒体关注检务公开、重大敏感案件处理等,别有用心者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散布虚假信息、干扰司法办案,这些都要求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加强阵地意识,准确把握公众传播心理,及时调整宣传策略,牢固树立阳光司法、规范司法、平等交流理念,根据不同受众的知识层次和心理特点,找准发力点和共鸣点,因势利导,切实避免“宝宝心里苦,但宝宝说不出”的被动局面,提高检察宣传能力,实现司法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内部要素
1.检察权运行体制改革
按照中央部署,高检院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总要求,经全面修订后印发了《关于深化检察改革的意见(2013-2017年工作规划)》(2015年修订版),“把42项改革任务细化为91项改革举措,明确了各项改革举措的路线图和时间表”⑦。这些举措当中,推进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积极探索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等重点工作在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检察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检察权运行的监督制约同时,也使广大检察人员面临着向员额制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的身份转变、对承办案件终身负责等潜在的心理冲击和压力,进而可能产生心理困扰,成为影响工作“看不见的手”。
2.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⑧,是遵循司法规律的必然要求。庭审的实质化,必然打破长期以来刑事诉讼实践中奉行的“侦查中心主义”,改变审查起诉职能对侦查职能的依附,要求对照庭审标准收集犯罪情节、性质、危害后果等方面的关键证据,确保司法办案定力。对检察机关而言,这样的转变一方面会向自侦部门传导压力,在意识上促进反思,树立“数额+情节”思维,实现办案模式转变,确保关键核心证据规范取证到位;另一方面,将使言词证据风险增大、证明犯罪难度增加、诉辩交锋激烈程度增强,对检察人员在庭审中的讯问询问、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能力提出新的挑战,彻底改变以单纯消化案件为主要目的的心理动因和思维方式。
3.人案冲突的影响
“全国检察机关88%的检察院在基层,近80%的人员在基层,80%多的案件办理在基层”⑨。但受限于机构、人员编制,基层检察机关,尤其是侦查监督、公诉、职务犯罪侦查等主要业务部门,通常面临着案多人少的局面,工作强度和压力大。此外,由于单位层级、职数配置等原因,基层检察院检察人员还面临着职级低、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晋升通道狭窄等现实问题。这些因素长期积累叠加,容易导致部分检察人员产生身心疲劳,并逐渐演变为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的衰竭状态,最终形成职业倦怠。在特定条件下以职业倦怠为代表的消极心理甚至可能发生外溢,引起人才流失、司法办案质量下降、目标考核难以实现等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削弱检察队伍战斗力,损害司法公信力。
三、检察机关加强心理学应用的路径研究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处理好检察改革措施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检察人员作为社会成员所具有的思想、情感等“有血有肉”的属性。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全面对照司法体制改革要求,深入开展好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司法责任终身制等涉及面广、敏感度高的深层次问题的前瞻性调研和论证工作,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司法办案、队伍建设和检务保障机制,力争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为上级机关作出相应决策部署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努力减少检察人员个人愿景和改革需要、组织需求之间的差距。
(二)坚持文化育检,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检察文化是检察人员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底蕴的检察集体难以承载新时期检察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通过文化育检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的“五条标准”等队伍和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有机融入其中,不断增强“四种意识”。在谋划整体工作的同时,注重检察人员工作、学习、生活、成长状态等“个性化”因素,以“努力工作、愉快生活”为思路,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以从优待检推进文化育检深入,为干警搭建释放个性、展现才华、激发情感的平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主动性和预见性,防止空洞说教和“大水漫灌”的工作方法,使检察人员在组织文化、组织措施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抵制不良风气侵蚀,以积极心态保持良好精神风貌。
(三)坚持有的放矢,切实做到精准培训精准使用
根据岗位差异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培训计划,做到精准培训、精准使用。开设普通心理学、专项心理学培训课程,提高不同岗位检察人员心理学应用能力。如:在职务犯罪侦防工作中,通过梳理不同职业、年龄、经历群体的心理特征,在掌握特定心理规律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摸排重点对象,提高侦防效率。在审查批捕、提起公诉过程中,通过心理分析,结合有关证据,精准判断作案动机、主观恶性等,确定逮捕必要性,或者采取心理压制措施,证明犯罪事实,保障庭审质量。在控申工作中,借助心理知识化解当事人因强烈的感情原因而产生的对立情绪,帮助其克服不良心理,实现息诉罢访、案结事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借助心理分析,及时解决检察人员的思想、心理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构建宽容和谐友善的人文环境,提升检察人员精神境界。
(四)坚持统筹谋划,切实提高检察工作管理水平
以司法体制改革为契机,用常态化思维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和用人选拔机制,使工作成绩突出的检察人员能够及时得到褒奖、晋升,通过定期考评、定期通报、定期奖惩、跟踪督导,切实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提高考核奖惩和用人选拔的经常化、制度化、公平化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制度和心理层面的正向引导激励作用,帮助检察人员树立职业认同和自信,坚决防止因为“大锅饭”而导致部分检察人员在工作中形成成就缺失的心理认知和懈怠情绪,促使检察人员“把检察职业作为检察事业来追求,则必然逐步养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产生持之以恒、不懈追求的意识”⑩。同时,积极疏通检察机关内部、和其他党政机关、高等院校之间的横向、纵向交流机制,通过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继续教育等不同途径,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开拓视野、防止因为长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产生倦怠情绪的同时,对工作中的心理学应用问题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并充分运用学习交流成果指导实践,推进检察工作持续健康科学发展。
[ 注 释 ]
①曹建明.深刻把握新常态下检察机关的重大责任 更加有力保障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N].检察日报,2015-12-24.
②马皑.心理学在司法中的作用[J].中国检察官,2012(5):3.
③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虽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心理”这一概念,却深入地探讨过全部社会意识现象,包括感情、习俗等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④杨宜音,王俊秀.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心理取向与引导[N].北京日报,2016-1-11.
⑤Wilbur Schramm认为媒体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现代传媒可以起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发展提供动力、强化社会规范、改变思想观念等作用,大幅度强化民众对国家、政治、社会的认同感和融入感,提升公众向心力和内聚力.
⑥美国<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在其著作<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中提出: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曾经热门的事件(人物)不会因时间推移而消失,搜索引擎等使得随时间累积形成的关注总量甚至会超过事件(人物)热门时受到关注的总和.
⑦郭洪平.确保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在检察环节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N].检察日报,2015-4-11.
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⑨徐盈雁.夯实基础推动检察工作整体发展[N].检察日报,2012-2-19.
⑩李乐平.养成良好的检察职业心态[N].检察日报,2012-12-18.
D926.3
A
2095-4379-(2016)33-0116-02
上官曌(1983-),男,汉族,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南昌铁路运输分院办公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