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中药治疗小儿湿疹临床效果分析
2016-02-01李风雷,张秋霞
·外敷疗法·
外用中药治疗小儿湿疹临床效果分析
李风雷1张秋霞2
(1.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4660002.河南省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小儿湿疹是临床上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种皮肤病症,多见于满月后的婴儿,临床表现主要为:患儿全身上下会不规则出现水疱、丘疹、红斑,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烂[1],并伴有瘙痒。该病对于患儿的正常休息和饮食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严重威胁到患儿的健康,基于此,我院以外用中药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在治疗小儿湿疹中的临床价值,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96例小儿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52例,女性患儿44例;患儿年龄1个月~2岁,平均(4.5±2.5)个月,经检查所有患儿均出现慢性、急性及亚急性湿疹,接近30%的患儿湿疹处有液体渗出,少数患儿还有感染的情况。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两组患儿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对本组患儿行炉甘石洗剂治疗(100 mL内含有甘油50 mL,氧化锌50 g,炉甘石150 g),2次/d,使用时摇匀,然后均匀涂在患儿的湿疹处[2]。此外,如果使用部位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红肿情况,应该立即停止用药,向医师进行咨询,并给予患儿针对性处理。
观察组:观察组患儿使用外用中药治疗,组成为:滑石粉30 g,青黛60 g,黄连60 g,甘草10 g碾磨成细粉过7号筛,混合均匀,用玻璃瓶装[3],使用消毒干棉签蘸取药末,然后轻轻地铺在患儿的湿疹处,3次/d。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每组患儿均行7 d(1个疗程)的治疗,持续2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分为4个不同的级别。无效:患儿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未有明显的变化。有效:患儿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变。显效:患儿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未见渗液和肿胀的情况发生,瘙痒症状也基本消失。治愈: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结果:两组患儿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患儿治愈26例(54.17%),显效10例(20.83%),有效5例(10.42%),无效7例(14.58%),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42%。对照组患儿治愈10例(20.83%),显效8例(16.67%),有效13例(27.08%),无效17例(35.42%),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58%。治疗后总有效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小儿湿疹的发病原因现在还未完全掌握,小儿由于皮肤相对较薄,并且毛细血管比较丰富,如果血液中的氯化物和水分含量过多就有可能会导致湿疹病症[4]。从研究中来看,患儿出现这种病症时,很多家长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采取一些错误的做法很容易会加重患儿的病情,甚至出现感染和溃烂的情况。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湿邪有关,将其归纳为“湿毒疮”类,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急性湿疹多见湿热之证,慢性湿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关键的环节在于凉血祛湿和清热解毒。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所使用外用药物包括了滑石粉、青黛、黄连和甘草这四味中药。滑石粉味甘,其主要功效在于清热解暑,收湿敛疮;青黛性寒其主要功效在于清热解毒,是中药中使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清热凉血药物;黄连性寒味苦,有清热、利湿作用,所含主要成分生物碱有广谱抗菌和抗过敏作用[5];甘草性平,调和诸药,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将以上四味中药联合使用能够起到很好的除菌止痒、凉血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42%,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58%,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虽然小儿湿疹不属于疑难症范畴,但是由于会对婴儿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引发一些其他严重病症,因此,关于该疾病的治疗一定要重视。结合文章来看采用外用中药的治疗,不仅能够起到吸收湿毒和清除热毒的功效,还能够有效地防止感染情况的发生,临床效果较好,方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麦国威.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刘奇.湿疹方合解毒散治疗小儿湿疹(湿热型)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3]邓尚林,何明弟.口腔溃疡散的制备与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4(1):34.
[4]张建玲.氧化锌联合尤卓尔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效果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7):1543-1544.
[5]黄世佳,黄记雄.复方苦参酊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5):301.
(收稿日期201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