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路上:20年的坚守与付出——十三师红星二场医院医生霍全华事迹
2016-02-01李乾红
□李乾红
从医路上:20年的坚守与付出——十三师红星二场医院医生霍全华事迹
□李乾红
“吸氧、地塞米松10mg静推……”一声声坚定、清晰而又有力的口头医嘱吩咐声从急诊室里传出。3月20日,一位发生液体反应病人的抢救工作,在霍全华医生的指挥下,有条不紊而又紧张地进行着,这就是霍全华工作的一个缩影。
1996年,刚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霍全华,放弃了留在外地工作的机会,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团场---十三师红星二场。
红星二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团场,团场老年人居多,其中患病的老人也多。为他们解除病痛,不仅是职责所系,也是她的感情所系。她的父母都是第一批来团场的开拓者,她对这片土地有着非常的眷恋。而医生,不仅承载着生命的重托,有时还被赋予“再生父母”的美誉。正是带着这种感恩之心,她走上了漫漫从医路,且走得坚强、踏实、无悔。
从医20年,要说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能看到病人脸上的微笑。霍全华有一个习惯,每天都要提前20分钟到办公室。有一次,她早到后就接到了一个病人。职工徐大成查出患有结节病晚期,医学上没有治愈的希望。从乌鲁木齐医院回来时颈部肿块,皮肤硬化,呼吸困难,卧床不起。
看到病人难受的样子,霍全华心里也不好受。但由于基层医院条件差,也没有治疗结节病的相关经验,她建议患者前往红星医院就诊,但家属执意要留在场医院。在老人去世前的41天中,作为老人的主治医生,霍全华咨询上级专家,查阅大量资料,制订详细治疗方案,努力延长老人的生命。在治疗过程中她经常守在老人的床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医院没有的药品,请示医院领导,专门为老人购进。她无微不至的治疗和一言一行都感动着老人。临终前,老人交代儿女们完成他的遗愿:为他的主管医生和住院部全体医务人员赠送一面“服务到位,医德高尚”的锦旗。
能收到病人的锦旗,这对于医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而霍全华拿到锦旗后却哭了。她说,都怪自己医术不高,无法治疗老人的病。
痛定思痛。从那以后,霍全华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提高素质上。她要当全科医生,要努力减轻患者的病痛。
2012年2月,退休职工刘桂芝因“肺心病”晚期从红星医院ICU转回红星二场医院时,循环、呼吸功能衰竭,其家人因好转无望,放弃治疗并准备好了后事。此时“每一个生命都不能轻言放弃”的信念促使霍全华决定利用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试一试。她首先找准原发病,积极控制感染,舒张支气管,改善呼吸功能,加用少量强心药物,严格控制液体出入量,待感染完全控制后加大强心药物治疗7天后,奇迹出现了: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逐渐改善,并开始进食了。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的同时,及时指导护士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翻身叩背,防止褥疮发生,半月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出院,且生活基本自理。
刘桂芝儿子万分感激,为霍全华送来一面“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锦旗。收到这面锦旗,霍全华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014年5月,患者张金荣因患糖尿病、高血压多次在上级医院住院,出院后血糖、血压仍偏高,患者及家属很着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住进场医院。霍全华作为主管医生首先从心理上打消了老人的顾虑,接着从饮食及生活习惯方面给予指导并嘱咐老人每天坚持走路30-40分钟。接着调整药物剂量,住院半个月患者的血糖、血压明显下降。接着她又给患者制定了出院后的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嘱咐患者每隔10天来医院监测一次血糖、血压。3个月后患者的血糖、血压均控制平稳。至今患者的血糖、血压均在正常范围,患者及家属为表示感谢送来一面“医术精湛、服务热情”的锦旗。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医院荣誉室里,挂着的那一面面锦旗,无不诉说着她的辛勤付出。
红星二场是一个老军垦团场,退休职工多,年龄偏大,来医院住院的病人病情复杂,每年从上级医院转回本院维持治疗的病人平均50余例。与病人家属及时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是一项繁琐且需要高度有耐心的工作内容之一。多年来,在霍全华的努力下,未发生一例医疗纠纷,得到病人家属的高度好评。20年来,她努力构建老中青的梯队医疗队伍,近5年来先后带教10余名来二场医院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她带领的护理组也先后获得师“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这是冰心老人对医务工作者最诗意的赞美。作为一名医生,她凭着一份执着和信念,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努力让每一位来到医院的患者早日摆脱病魔的困扰,享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
栏目责编: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