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

2016-02-01高洪语宋效清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6年9期
关键词:治则方药脏腑

高洪语 宋效清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2科,沈阳 110032;2.中国医科大学99期临床一系)

中风

高洪语1宋效清2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K2科,沈阳 110032;2.中国医科大学99期临床一系)

文章介绍中风的中医治疗及预防方法。

中风;治疗;预防;中医

中风是一种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中风多为现代医学脑血管意外,是临床常见病,发病急,病情重,合并症多,其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多有后遗症,是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群健康及生存质量的疾病之一。我国是中风病的高发地区之一,而且在这几年中,其发病率逐渐上升。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中风的发病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变窄,血流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最终导致脑血管疾病。因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是预防中风的根本,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慢性过程,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而许多是人为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是可以自我控制的,还有某些疾病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而通过积极干预也可延缓其进程,改善预后。我国中医药对中风的研究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并且在临床工作者的实际探索中,也有了较大的突破。

1 病因病机

1.1肾气亏虚 “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亦云:“人到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由此可知,肾气亏虚为中风发病之病机基础。《景岳全书·非风》指出:“人于中年以后,多有此证其衰可知,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以阴虚为言也。夫人生于阴而根于阳,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人必危矣。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人到中年以后,肾气渐衰,功能减退,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脉,血液运行迟涩,瘀阻脑络,髓窍不利,元神失养,发为偏枯。

1.2血瘀致中风 《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云:“多因喜怒思恐悲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七情失调,肝失条达,气机瘀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而发中风。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元气耗伤,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发为中风。

1.3湿痰致中风 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朝百脉,主宣肃,通调水道。肺失宣肃则影响气血津液的生化敷布而变生痰瘀。肝风夹痰上扰,气血逆乱,风阳暴升,痰阻清窍而发中风。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瘀滞经脉,上蒙清窍;或肝肾阴虚,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炼津成痰,痰瘀互结导致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中风。“肾为痰之本”,肾脏亏虚,通调水道之能渐衰,痰浊自生,久虚痰湿不去,郁而化热,即朱丹溪所言“湿痰生热”。

中风往往病机复杂,与五脏六腑皆有关,气、血、风、火、痰、虚兼有,故治疗时应当以肾为本,疏风化瘀之时,勿忘健中行气,兼顾五脏六腑。

2 中风的辨证要点

2.1辨证经络与中脏腑 中医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而神志障碍的有无是其划分的标准。中经络的病位浅,病情相对轻;中脏腑的病位深,病情较重。

2.2辨病程的不同阶段 可以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指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类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的2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指发病半年以上。

2.3辨病势顺逆 一般起病急骤,病变迅速,变证尤多,且易出现各种病危之症。所以应该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掌握病逝趋向,采取相对措施。

2.4辨闭证与脱证 中脏腑有闭证与脱证之分。根据热象的有无又有阳闭和阴闭之分。闭证多见于中风骤起,病性以实为主;脱证则多由闭证恶化转变而成,病性以虚为主。

3 中风的辨证论治

3.1 中经络

3.1.1肝阳暴亢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伴随头晕头胀,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尿黄,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治则:平肝息风潜阳。方药:天麻钩藤汤(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子、牛膝)加减。临床头晕者,加葛根、赤芍;肢麻者,加全虫、地龙。

3.1.2风痰阻络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伴头晕目眩,口黏,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治则:清热化痰,熄风通络。方药:化痰通络方(法半夏、橘红、枳壳、川芎、红花、远志、石菖蒲、茯神、党参、丹参、炙甘草)加减。若眩晕甚者,加全虫、钩藤、菊花;若舌紫暗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若烦躁不安,苔黄腻,脉滑数者,家黄芩、栀子。

3.1.3痰热腑实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歪斜,便秘腹胀,头晕目眩,口粘痰多,面红烦热,舌红,苔黄燥,脉弦滑。治则:通腑泄热化痰。方药:星娄承气汤(全瓜娄、胆南星、石菖蒲、地龙、丹参、郁金、枳壳、厚朴、大黄)加减。午后热者,加黄芩、石膏、栀子;痰盛者,加竹沥、川贝母、天竺黄;头晕头痛、目眩耳晕者,加石决明、钩藤、天麻、菊花;若口舌干燥者,加玄参、麦冬、生地黄。

3.1.4气虚血瘀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歪斜,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淡,苔白腻,脉细缓。治则:益气活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牛膝)加减。气虚者,加党参或人参;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心悸、气喘者,加炙甘草、酸枣仁、龙眼、桂枝;小便频或失禁者加金樱子、益智仁、桑螵;质软无力或肢麻者,加杜仲、牛膝、桑寄虫。

3.1.5阴虚风动 临床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手足心热,肢体麻木,失眠,眩晕耳鸣,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则:滋阴潜阳,镇肝息风。方药:镇肝息风汤(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加减。若潮热盗汗、五心烦者;加黄柏、知母、地骨皮;若腰膝酸软者,加旱莲草、女贞子、枸杞、杜仲、何首乌;兼痰热者,加瓜蒌、胆南星、天竺黄;心烦失眠者,加夜交藤、珍珠母。

3.2 中脏腑

3.2.1 闭证

3.2.1.1风火闭窍 临床症状:突然昏厥,不醒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歪斜,两眼斜视或直视,面红耳赤,两手拘急,舌红,苔黄燥或焦黑,脉数。治则:清热息风,醒神开窍。方药:天麻钩藤饮配合紫雪丹或者安宫牛黄丸鼻饲。肝火盛者,加龙胆草、黄连、夏枯草;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夹痰热者,加竹黄、水牛角;腹胀便秘者,合大承气汤。

3.2.1.2痰火闭窍 临床症状:突然昏厥,不醒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鼻鼾痰鸣,面红目赤,抽搐,两眼直视,相背身热,燥扰不宁,大便秘结,舌红绛,苔黄腻厚干,脉滑数有力。治则:清热涤痰,醒神开窍。方药:羚羊角汤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 痰热盛者,加竹沥汁、胆南星、猴枣;火盛者,加黄芩、山栀子、石膏;烦扰不宁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珍珠母;大便秘结、口臭、腹胀者,合大承气汤。

3.2.2脱证 临床症状:突然昏厥,不醒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撒肢厥,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舌淡紫,舌体微卷,苔白腻,脉微欲绝。治则:益气回阳,扶正固脱。方药:参附汤。汗出不止者,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兼有瘀滞者,加丹参、赤芍。

3.3 后遗症

3.3.1半生不遂 临床症状:偏身瘫软不用,肢体麻木,口舌歪斜,甚则感觉完全丧失,少气懒言,纳差,面色萎黄,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肢体浮肿,舌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涩或无力。治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若口斜明显加白栀、全蝎、僵蚕。肢体浮肿者,加茯苓、泽泻、防已。上肢偏废甚者,加桂枝、桑枝;下肢瘫软无力甚者;加桑寄生、川牛膝、杜仲、鹿筋;若侧体强痉拘挛,头晕目眩,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者,为肝阳上亢,当用镇肝息风汤加减。

3.3.2言语不利 临床症状:言语不清或失语、舌强、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偏身麻木,舌暗苔腻,脉滑。治则:祛风化痰,宣窍通络。方药:解语丹。若言语不利兼心悸气短、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者,为肾虚精气不能上承,可用地黄饮子加减。

4 针灸治疗

半身不遂,针灸治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以大肠胃经为主,以膀胱、胆经腧穴为辅,常取穴位有肩髎、曲池、合谷、外关、内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等、多采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言语不利,针灸以治祛风豁痰、通窍活络,常取穴位有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哑门、风府、金津、玉液等。

5 中医对中风预防

中风病机多为外风侵袭和正气不足两个方面。《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平时应结合自身体质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体锻炼方式,持之以恒,即可增强体质,固护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各种病邪入侵,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及饮食起居有节,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基础。然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物质文化活动的日益丰富,很多人经常不注意作息规律,昼夜颠倒,暴饮暴食,抽烟酗酒等,影响健康。中医学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起居不节日久,必然损伤脾胃,中州失调,脏腑气血生化乏源,终致生风动血,气血逆乱,上冲脑髓而发为中风。现代病理研究认为,吸烟、饮食结构不当等均会损伤血管内皮,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中风的发病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可见,不良生活方式必然增加中风的发病率。相反,如果时常注重养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减少中风的发生。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云:“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中医历来重视七情对健康的影响,认为七情太过或不及,均会致病。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情志刺激下,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可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致病,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可见,情志活动的异常,既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时对已患的疾病可使病情加重,或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中风的发生与情绪波动关系尤为密切,特别是与肝密不可分,肝风内动为中风的基本病机之一。肝在志为怒,大怒,过怒易伤肝,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肝血瘀阻,肝阳上亢等,使气血逆乱而发为中风。现代研究也表明,不良情绪反应作用于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等中枢神经,引起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紊乱,神经递质释放,可直接作用于器官、内分泌腺体,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导致多种疾病而长期反复情绪波动会使人易患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对已患有心脑血管病者,可导致病情加重,诱发中风、心肌梗死等,临床上因情绪波动,而诱发中风的病例屡见不鲜,因而平时注意调节情绪,尽可能保持平和心态,对预防中风的发生至为重要。

运动强身。研究证实,久坐不动是中风发病危险因素。《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卧伤……气为血之帅,气行血行,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我们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其实,中医学历来重视运动,为人熟悉的气功、导引、太极拳、中国武术等体术,皆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探寻摸索出来的切实有效的健身方式。实践证明,合理科学地进行运动锻炼能够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对此,中医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R25

A

1672-7185(2016)09-0025-04

10.3969/j.issn.1672-7185.2016.09.010

2016-08-18)

猜你喜欢

治则方药脏腑
孔伯华治疗眩晕用药与治则的数据研究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治则在中医临床诊治中的作用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论筋性脏腑病❋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脏腑疏通术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小儿湿疹的中医临床治则探微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治法方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