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16-02-01王征
王征
(蓬莱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蓬莱265600)
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王征
(蓬莱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蓬莱265600)
鸡传染性鼻炎是在蛋鸡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影响鸡的生长和产蛋,在有并发症时致死率高,造成的损失较大,必须要加以甄别和防治。本文对本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实际生产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我国是世界第一蛋鸡生产国,不但饲养规模和产蛋量都稳居世界第一,人均鸡蛋平均消费水平也占世界第一,成为在人均方面能领先发达国家为数不多的消费之一。而随着每年新增人口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一数量还有望继续增加,而这也为蛋鸡养殖提供了美好的前景。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我国区域之间的蛋鸡养殖水平依然非常不均,有些地区从业人员接受较多专业知识,从业素质高,也有些地区仍处于盲目生产状态,不利于该地区蛋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普及相关知识,尤其是各类疾病的防控。鸡传染性鼻炎即属于养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以鼻腔、眶下窦炎症、流涕、面部水肿和结膜炎为特征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常给蛋鸡养殖造成巨大损失。
1诊断方法
1.1临床综合诊断
1.1.1流行特点本病对各日龄鸡均有感染可能,且年龄增加程度与易感性呈正相关。因此,本病最常见的是育成鸡群和产蛋鸡群;鸡群感染本病后,病鸡和带菌鸡随即成为传染源,而其中慢性病鸡更会导致整个鸡群病情难以消除;本病不经垂直传播;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因天气变化剧烈,常有较大幅度的温差,在环境卫生条件差或者饲养管理条件差等因素存在下,鸡群发病几率大幅增加。
1.1.2临床症状潜伏期短,传播很快,快者1~3 d,慢者1周之内传遍全群。
本病主要是鼻腔和鼻窦内发生炎症,病初流稀薄水样鼻液,后转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甩头,打喷嚏,一侧或两侧颜面肿胀,水肿可蔓延到下颌部或肉髯。眼结膜发炎,眼睑肿胀,眼睑被分泌物粘连眼不能睁开。病鸡食欲严重下降,几乎不饮水,产蛋鸡产蛋量迅速下降,甚至趋近于零。当炎症进一步增强时,病鸡呼吸道被黏液所阻断,呼吸困难,有的病鸡有左右甩头现象,最终窒息死亡。若转为慢性或与其它菌混合感染,鸡群中就会散发出恶臭味。本病有较高发病率,若无并发症影响,一般较少出现死亡,但较差的饲养管理条件会导致死亡率提升。
1.2实验室诊断
1.2.1病原分离鉴定用消毒棉拭子在2~3只病鸡的窦内、气管或气囊无菌采取病料,直接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直线,然后再用葡萄球菌在平板上划横线,放在有5%的C02缸内,置37℃培养,24~48 h后在葡萄球菌菌落边缘可长出较大的半透明露珠样菌落,发育良好,形成“卫星”样生长。获得纯培养后,再作其进一步鉴定[1]。
1.2.2血清学诊断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可用于本病诊断。
本病也可用PCR进行诊断,PCR比常规的细菌分离鉴定快速。
1.3类症鉴别
1.3.1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多发于成年鸡,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和咳出带有血液的黏性分泌物,喉头、气管黏膜肿胀、出血,甚至黏膜糜烂和坏死,蛋鸡产蛋率下降。
1.3.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幼鸡主要表现咳嗽、喷嚏、流鼻液和气管啰音等呼吸道症状;产蛋鸡表现产蛋量减少和蛋的品质下降;肾型病鸡表现排白色稀糊状粪便,肾脏肿大、苍白,有大量尿酸盐沉积。
1.3.3鸡毒支原体感染主要发生在1~2月龄的雏鸡,病程长,死亡较少,常并发细菌感染,剖检可见气囊炎、肝周炎及心包炎等病变。
2防治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
鸡场内每栋鸡舍应做到全进全出,清舍之后要进行彻底消毒,空舍一定时间后方可让新鸡群进入。鸡群饲养密度不应过大;不同年龄鸡分开饲养;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通风换气;定期带鸡消毒。不从有本病的鸡场购进种鸡或鸡苗[2]。
2.2免疫接种
用传染性鼻炎三价油乳剂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一般于25~35日龄首免,于产蛋前15~20 d进行二免。
2.3发病后的措施
对鸡舍进行带鸡消毒,发病鸡群用灭活菌苗免疫接种,并配合药物治疗,可以较快地控制本病。
本病对多种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有一定的敏感性。磺胺类药物是首选药。一般用复方新诺明或磺胺增效剂与其他药物合用,或用2~3种磺胺类药物组成的联磺制剂均能取得较明显效果[3]。但注意应用磺胺类药物一般不超过5 d。如若鸡群食欲下降,可考虑肌肉注射抗生素,一般选用链霉素与青霉素连合应用;红霉素、土霉素及喹诺酮类药物也是常用药物;双氢链霉素和一些磺胺类药物有协同作用,但要注意产蛋鸡慎用磺胺类药物。(编辑:赵晓松)
参考文献:
[1]李平.鸡传染性鼻炎诊治要点汇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02).
[2]胡圣林,邓家嘉.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09).
[3]孙莹.一例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治报告[J].中国畜禽种业.2015(11).
doi:10.3969/j.issn.1008-4754.2016.6.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