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现状

2016-02-01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顾帆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认知科学信息加工心智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顾帆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现状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顾帆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经过学者的不断探索,近些年来认知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具体从阐述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沿革入手,揭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机制,与此同时就认知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具身认知进行了阐述,并对认知心理学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本文所指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是把人的心灵看作是信息加工的系统,把人的注意、知觉、记忆、心象、思维等认知过程看作是接受、加工、储存、运用和传递信息的历程。

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具身认知

1.起源及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心理学研究方向,是西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发展,其核心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是西方当代心理学中占主导的学术思潮或研究取向。自建立以来,认知心理学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研究成果,成为当今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研究中,至今已广泛支配了心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心智活动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心智现象及其内部过程的细微认知和理解[1]。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的是对人的认知或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如皮亚杰对人的认知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完形心理学对人的内在心理意识的研究等。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的是采纳信息加工的立场和观点对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这也被称之为信息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采用实验和功能模拟的方法探讨人的内心活动和外显行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地寻找信息、接收信息、存储信息并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中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2]。

2.主要研究机制

认知心理学在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信息加工取向,也被称为符号操作系统或物理符号系统。强调对认知过程进行抽象的串行的分析。认为心理活动的机制类似于计算机工作的原理,心理过程就是心理程序的运行过程,它们对人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内部贮存的信息进行操作,使之符合当前的目标。二是联结主义取向,强调基于神经元的平行加工的观点。认为心智活动的机制就是脑神经系统活动的机制,研究中十分强调心智的神经基础和数学模型[4]。一个完整的物理符号系统具有信息的输人、输出、存储、复制、建立符号结构和条件性迁移六种功能。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提出,任何一个系统,如果能够表现出智能的话,就必能执行上述六种功能;反之,任何系统,如果具有这六种功能,就能表现出智能[5]。

奈塞(neisser)提出,认知心理学与感觉输人的转换、衰减、精细加工、贮存、恢复和使用的全部过程有关。如奈塞所言,认知活动始于感觉输人;然后,感觉输人被转换,即人的感官与神经系统将外界存在的某种物理能量转换或编码成为神经能量。在认知心理学中,编码的概念极其重要,它既指信息的具体表征(representation),也指信息的加工过程(process)。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在心智活动过程中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奈塞认为,心理学可以从这个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讨心智问题,即只研究“软件”(过程),如考察人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而不研究“硬件”(结构),如不考虑脑定位或脑机制。[6]

3.重要分支——具身认知心理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再次掀起一场认知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一个幽灵盘旋在认知科学实验室的上空,这个幽灵就是具身认知”[7]。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代表了认知科学一个新的研究纲领和研究取向,它强调认知过程并非抽象的符号加工,而是与身体的物理属性、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决定了认知的性质和种类,认知、知觉和行动是一体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G.Lakoff,M. Johnson以具身认知为标志,将传统的disembodied cognition称为“第一代认知科学”,将embodied cognition称为“第二代认知科学”[8]。

我国学者主要从广义把握具身认知的基本内涵:即身体及其与环境(世界)的交互关系在认知活动中的关键作用。理论心理学家叶浩生对具身认知观念的内涵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认知是大脑、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心智、大脑、身体和环境(世界)交互作用,构成一个一体的自组织的动力系统。简而言之,具身认知具有三层含义:1.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认知过程;2.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系统在认知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3.认知既是具身的,又是嵌入的,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它们构成了一体的系统。

为了深刻理解具身认知的概念内涵,李其维、叶浩生、李恒威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具身认知的理论特征:具身性、情境性、生成性和动力性等[9]。具身性是具身认知的核心特征,认知不是凌驾于身体之上的抽象活动,而是依赖于身体的生理和神经结构和活动方式。因此,人的认知源自活生生的身体,而不是机械的装置,它自然会受到人的身体及其大脑、生理和神经结构的影响。情境性强调认知过程并非发生在个体内部,而是认知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因此,认知过程并非是大脑内部的心理表征活动,而是被置于更大的物理、社会、文化和历史环中。生成性批判身心、主客等传统的二元论,认为认知主体和世界不是对立的,而是处于交互循环之中[10]。人类认知不是心智对世界的表征,而是认知主体即身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动力性所要研究的是认知主体与环境耦合情况下的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它强调认知过程是动力的、非线性的、混沌的、涌现的特征。人类认知是大脑-身体-环境三者耦合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自组织系统[11]。

4.未来展望

认知心理学的各种研究取向在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中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它们都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作出了贡献。如果没有严格的实验室研究,认知心理学难以成为完善的科学,也难以对认知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而如果没有生态学研究,则认知心理学的成果缺乏生态意义,很难真正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因此,多元化趋势才可能是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把实验室的认知研究与生态学的认知研究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发展道路。

总之,当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转向内在心理意识时,它必然面临着来自其他探索人类心灵的心理学传统的挑战。对认知科学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心灵的科学和人类的经验之间建立有效的循环,这必然会打开西方的科学传统与东方的体验传统相遇的大门,使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有可能对科学的实证心理学有所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提供了对人类心灵的特定理解,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奠定了我国心理学史发展的根基。在认知心理学地位日益凸显的今天,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依然不容小觑,现代思想与古代文明的碰撞,相信会打开认知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1]Goldman,A.,Vignemount,F.,Is Social Cognition Embodied[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9,13(4).

[2]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3]贾林祥.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

[4]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12):7-13.

[5]费多益.(2007).认知研究的现象学趋向[J].哲学动态,342(6),55?62.

[6]傅小兰,刘超.认知心理学研究心智问题的途径与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147).

[7]李光裕.评述现代认知心理学 [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5(4).

[8]李恒威:生成认知基本观念和主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2).

[9]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53-160.

[10]胡万年,叶浩生.中国心理学界具身认知研究进展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6): 111-124.

[11]贾林祥.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2.

[12]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12):7-13.

[4]傅小兰,刘超.认知心理学研究心智问题的途径与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147).

[5]李光裕.评述现代认知心理学 [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5(4).

[6]傅小兰,刘超.认知心理学研究心智问题的途径与方法[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147).

[7]Goldman,A.,Vignemount,F.,Is Social Cognition Embodied[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09,13(4).

[8]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9]李恒威:生成认知基本观念和主题[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2)。

[10]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4):53-160.

[11]胡万年,叶浩生.中国心理学界具身认知研究进展 [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6): 111-124.

猜你喜欢

认知科学信息加工心智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语言变异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脑与认知科学贵阳宣言
意识的自然化之后——评《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
面向煤化工产业的专利信息加工与应用
让数学思维在课堂上焕彩生辉
信息深度加工优化“密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