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雄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

2016-02-01张正明楚雄市中山镇党委书记

创造 2016年8期
关键词: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户

文/张正明(楚雄市中山镇党委书记)

楚雄市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

文/张正明(楚雄市中山镇党委书记)

楚雄市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级市。贫困面广,老、少、穷集中连片,贫困问题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下面笔者就做好全市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谈几点思路。

一、明确目标,抓住关键,着力抓好精准扶贫

楚雄市少数民族地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抓住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关键,要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扶”这三个问题。

(一)要瞄准扶贫对象,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这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准”字上下功夫。一要瞄准贫困对象。要把建档拉卡识别出来的贫困乡、贫困行政村、贫困村小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实施6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要把高寒山区、低热河谷、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作为主战场,实施7大脱贫攻坚行动。二要找准贫困原因。找准贫困对象致贫原因既是验证贫困户贫困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帮扶的前提。要在即将开展的“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中排查摸清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状况,要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三要定准贫困类别。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科学划分贫困村、贫困户类型。在贫困村中,区分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致贫村,产业发展滞后致贫村,村班子软弱涣散致贫村等类型。在贫困户中,先区分出缺乏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和有发展能力的扶贫户和住房困难户等。在扶贫户中,再区分出因智、因病、因学、因残致贫户,因缺乏生产经营技能或缺少发展资金致贫户,为制定针对性措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二)要广泛凝聚力量,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一是建立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实行省、州、市、乡(镇)四级联动,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定点挂钩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确保每一个乡镇都有市级以上领导挂联,每一个行政贫困村都有市级(含开发区)以上部门(单位)挂包,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各乡镇要抓住机遇,主动配合,加强协调,积极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到村工作创造必要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二是加大行业扶贫力度。要把合力攻坚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整合”上下功夫。市扶贫领导小组要统筹召开脱贫攻坚项目整合联席会议,以整乡、整村、连片专项扶贫项目资金为粘合剂,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来年项目、头年整合”的思路,整合各类资源,着力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保护、能力提升六大工程中集中投入、合力攻坚,破解贫困地区发展难题。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扶贫。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在建立健全脱贫攻坚“挂包帮”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走访”工作的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争取国内国际各类慈善资金投入楚雄市贫困地区。

(三)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脱贫攻坚就是要“动真格”,要立足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不仅要抓区域开发,更要抓精准扶贫,不能“用手榴弹炸跳蚤”。围绕“脱贫、摘帽、增收”三个目标,按照“4年脱贫攻坚期和2年巩固提升期”来推进,明确倒计时,排出时间表。2015—2018年为4年脱贫攻坚期,每年减少贫困人口0.6万人以上,2个贫困乡和18个贫困村摘帽出列,其中:大过口乡2017年摘帽,西舍路镇2018年摘帽,贫困行政村2016—2018年每年退出6个,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基本完成全面小康主要监测指标;2019—2020年为2年巩固提升期,这一阶段,减少贫困人口0.5万人以上,为防止脱贫贫困人口反弹和返贫,进行全面巩固提升,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两无”贫困人口,按照农村低保和社会救助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努力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1万元以上。各乡镇要统筹各方面政策、资金和资源,绘制实施精准扶贫攻坚“路线图”,列出任务清单,排出时间表,细化工作方案,分解工作任务,实行倒计时。扶贫要扶到点上,要对准群众的获得感,脱贫更要瞄准市场和产业的结合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准确把握,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一)准确把握八个精准。一是对象精准。要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规范建档立卡。核实做细有关工作,做到贫困人口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市有档、省和州市有数据库。二是目标精准。要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乡(镇)、 贫困行政村、贫困自然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增收三个目标,明确进度,倒排工期。三是任务精准。认真按照发展产业脱贫一批、培训转移脱贫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的要求进行分类细化、明确脱贫的路径及任务。四是措施精准。要列出需求清单,制定市、乡镇、村、组、户脱贫计划,绘制精准扶贫作业图,对号入座、逐年销号。五是责任精准。把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分别制定分项工作计划,坚持“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六是投入精准。要以市为主体,加大资金整合使用力度,把政府专项资金、行业扶贫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精准投放到扶贫对象,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七是帮扶精准。要按照对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的要求,加大扶贫工作队选派力度,做到因村派人、强化责任,按需选派各级干部组成驻村扶贫工作队,针对扶贫工作薄弱环节强化支持、落实举措。八是考核精准。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市、乡镇、村、组、户减贫档案,考核验收到乡镇、到村、到组、到户、到责任人,分年度逐级验收脱贫成效。

(二)建立健全八项攻坚机制。一要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市、乡镇、村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明确精准扶贫思路、创新精准扶贫机制、构建精准扶贫体系、完善精准扶贫措施。二要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保障机制。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要切实加大市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信贷扶贫投入,探索“四权”抵押贷款方式试点,满足贫困户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引导社会资本投向贫困地区,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三要加大资金整合使用管理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协调机制,建立以市级为平台的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机制,大力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集中投入、成片整体推进。四要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机制。完善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的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健全政府、市场、社会相互支撑,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五要建立扶贫考核奖惩机制。修改完善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真正把扶贫攻坚考核到单位、考核到责任人、考核到帮扶人员,确保脱贫攻坚行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六要建立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建立驻村扶贫工作队,扎实抓好“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七要建立扶贫动态管理机制。要建立精准扶贫信息网络平台,加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适时调整精准扶贫政策着力点,增强精准扶贫成效。八要建立党建扶贫“双推进”机制。要找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结合点,实现扶贫开发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双推进”。

(三)扎实抓好到村到户工作。一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对有劳动能力、通过生产发展可以实现脱贫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核桃、魔芋和黑山羊等特色种养殖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发展项目,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贫困地区人均有1亩以上高产稳产农田或特色经济林果,每个贫困村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专业合作组织,把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稳定渠道。二是安居建设到村到户。大力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加大市级财政农房危改补助力度,统筹整合各方面资金,切实提高农村贫困户危旧房改造户均补助标准,每户不少4万元。五保户集中安置、集中供养,无建房自筹能力的特困户住房问题分批分类筹资解决。贫困山区移民安置点,要将扶贫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居工程与新型城镇化及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向城镇集聚或在规划区域内集中居住。到2020年,全面消除农村危旧房,全面解决贫困农户住房安全问题。三是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加大山区农村公路建设力度,2017年底实现全部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及村村通班车;2020年,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村组公路,村庄内道路硬化率达到85%以上。农村实现人均有1亩高产稳产农田地和人人喝上清洁安全卫生自来水,实现农村户表营销集抄自动化,实现贫困村全部接通符合国家标准的互联网。四是公共服务保障到村到户。健全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确保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户户通广播电视。五是能力素质提升到村到户。深入实施“雨露计划”,确保贫困户户均有1人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农村科技培训和新型农民培养到村入户,确保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有农业科技人员对口指导帮扶,创新推进“职业培训+充分就业”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训转移就业,确保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就业增收致富。六是金融支持到村到户。建立金融扶贫机制,实现金融机构贫困乡镇全覆盖和金融服务贫困村全覆盖。同时,大力支持贫困村发展资金互助合作和中和农信贷款,解决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难题,畅通社会帮扶投融资渠道,形成扶贫资金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四)扎实抓好七大攻坚行动。一是要举全市之力,整合项目资金,聚焦山区连片特困地区,集中力量扎实抓好以水、电、路、能源、信息、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夯实工程,打牢脱贫攻坚发展基础;二是抓好以种植、养殖基地、农企加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培育工程,要通过到户贴息贷款、产业直补、村级互助资金等途径,切实解决发展资金难题,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确保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三是抓好以2个贫困乡、18个贫困村和马龙河流域等地热河谷为主的片区整体推进工程,促进连片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四是以紫溪彝村为标杆,对居住偏远、人口稀少、基础设施投入大的地方,统一科学规划、整合资金抓好移民新村建设工程,采取集中力量、集中安置和强化发展基础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生计发展问题;五是以贫困户为主抓好劳务培训促进工程,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六是抓好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为主的社会事业保障工程,扶贫先扶智,建全完善教育扶贫基金管理,加大贫困学生的救助和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保障水平;七是抓好以生态保护修复、节能环保为重点的生态建设保护工程,确保贫困群众在保护环境中实现增收。实施这七大脱贫攻坚工程,要精准解决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实现拔穷根、挪穷窝、换穷业,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州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严格执行脱贫攻坚党政同责,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履行领导责任,聚焦扶贫任务,做到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问题亲自协调,重要决策亲自落实。

(二)抓实基层党建工作。按照省州扶贫党建“双推进”要求,切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各乡镇要切实加强村级党组织队伍建设,抓好带头人、培养带头人。

(三)形成脱贫攻坚投入合力。要围绕4年脱贫攻坚、2年巩固提升,集中财力办大事、解难题,每年投入脱贫攻坚财政资金不少于20亿元,其他扶贫资金不少12亿元。

(四)抓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认真抓好省、州、市、乡镇四级联动的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各挂钩单位要及时与挂联乡镇联系对接,共同协商确定落实帮扶措施,制定帮扶方案,上下联动确定帮户名单。要坚持“挂包帮、转走访”对象保持长期不变,不脱贫、不脱钩。

(五)全力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在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实施中,要坚持科学规划、精准实施的原则,优先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农户解决基本安全住房;要坚持统筹兼顾、连片推进的原则,按照“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要求连片整体改善;要坚持突出特色、确保安全的原则,因地制宜建造不同结构的房屋,提高房屋防灾抗震能力;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建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强化扶贫资金监管。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是政府的重大责任。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检查与监督,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对扶贫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扶贫资金违纪违规行为,要实行“零容忍”,扎实抓好整改,对涉及犯罪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真正把扶贫工程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打造成为民心工程和廉洁工程,确保扶贫资金用好用实,发挥最大效益。

(七)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各级各部门要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及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为契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根基层、沉下身子、深入群众,把克期脱贫攻坚行动和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主阵地,把扶贫大事当“家事”,把贫困农户当“家人”,充分尊重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中的主体地位和意愿,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全过程参与脱贫攻坚,把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在一线落实好,决不能做“干部出风头、群众吃苦头”的事情。

(八)强化扶贫责任落实。把脱贫攻坚及危旧房改造的年度目标任务纳入重要督查事项和全市综合考核重要内容,全面实行以扶贫责任落实、脱贫实绩和组织保障为主的专项考核,把贫困人口减少情况、贫困人口增收情况、贫困乡村摘帽出列情况等作为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提高扶贫开发在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严格进行考核奖惩。到2020年全市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增收目标,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猜你喜欢

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户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