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健康的关键要素*

2016-02-01孙灵芝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心态

梁 峻,郑 蓉,孙灵芝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2.中医古籍出版社,北京 100700;3.北京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中医多学科研究】

论健康的关键要素*

梁 峻1,郑 蓉2,孙灵芝3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2.中医古籍出版社,北京 100700;3.北京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围绕人体健康问题概述生命的珍贵性和“生、长、壮、老、已”的不可逆性,初步梳理心态健康、调适环境关键证据,简要论证大脑职能、心脑关系、心态文化、心态健康有关问题,介绍“阳明心学”主要观念;在物质系统“熵”概念启发下,列举调适心态、增强环境应变能力对预防控制疾病、减缓“熵”增速、增进健康重要作用的认知,提出环境虽不能复制,但人口密度、绿化面积、饮食起居、运动劳逸等可借鉴选择,对增进健康均有益处。

健康;文化;中医药

1 问题

“天行健”是《周易》中有“健”字的句子,但“健康”这个词未找到出处。现代对其解释多种多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乃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内部资料,世界卫生组织宪章2006年10月第45版)。”该解释的要义,一是“健康”所表达的是一种状态,二是这种状态也包含“没有疾病或虚弱”的内容。既然“健康”是对人体状态的表述,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其做些探索以“抛砖引玉”。由于历史上人类十分关注健康问题,留下许多认识,也采取过许多措施,这样便有博大精深的健康文化积淀。梳理健康文化脉络,从健康文化中启迪思维、吸取养分,不仅对今人有直接裨益,而且对疾病医学模式向健康医学模式转变也会有所铺衬。

2 相关背景

“生命诚可贵”,是因为大自然的精华是具有生命的生物圈。尽管生命是“气源说”还是“水源说”争议颇多,但生命图景中“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即生物圈的精华是人类为学界公认的结论。人类演化是整个生命演化体系中相对晚近的事情,目前世界上所有存活者及其祖先都是高等哺乳动物中灵长类的同一物种。人类围绕生存健康主题不知丢失了多少记忆,但清理存留加深认识也任重道远。目前发现较早的生命记录是保存在北极“格陵兰(Lshua)由沉积岩变质而来……的有机碳。其年龄有38亿年……约5.43亿年后,出现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据报道,由于气候变化,多数古人类没有留下后代,“约15万年左右,生活在山洞中的少数东非直立人陆续向世界各地迁徙繁衍,是为现今人类的直接祖先”。中国先哲对人的产生也有许多论述。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必定产生“冲和之气”,广义理解就是具有生命的各类生物。列子进一步诠释说:“阴阳气徧(遍)交会而气和,气和而为人生。”列子的认识重在“气和生人”,尽管是一种狭义理解,但至少表明人是来源于阴阳灵气相互作用结果的代表。

3 不可逆人生

岐伯回答黄帝有关人生问题时有一段精彩论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解读这段论述至少要明确三层意思:一是说人体出入升降的交换代谢过程是正常的生理秩序,按照这个秩序,大凡人一般都要经历“生、长、壮、老、已”这样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二是说违背人的出入升降生理秩序则会神灭气危,产生疾病或虚弱。三是说升降出入秩序无器不有,无非方式、变化程度、周期等不尽相同而已,所以任何生化场所都不可损坏。

如上所说,用出入升降表达人体生理机制,而用“生、长、壮、老、已”表达人的生命过程,尽管有心脏骤停、呼吸中断等危急状态下通过急救可使人转危为安的事例,但人生总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尽管历史上道家曾发明许多修炼方法,其中“内丹”修炼者也有“返老还童”之宣传,但笔者认为那是夸张的说法。人的年龄增长是不可逆的事实,采取部分有效养生措施,使体表形态显得年轻,这是可以做到的,但绝对不可以返回到童年。秦皇汉武等寻求长生不死之药未果,史马迁所谓“人固有一死”则是最公认的真理。

4 健康文化梳理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不用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这段论述中所谓“这些发现”当然也包含各民族传统健康知识。

中华健康文化广泛记载于中华典籍里,彰显于文物上,集中在各民族传统医药卫生文化之中。具体来说,围绕“疾病或虚弱”问题,其认识和措施主要集中在传统医药典籍中。围绕“心态”健康问题,其认识和措施主要集中在传统医药和宗教医药典籍之中。围绕“社会适应”即环境调适问题,其认识和措施则广泛分布于人文社科和自然地理等综合性典籍之中。

人体健康既然表述的主要是一种状态的三个维度内涵,那么也有轻重缓急区别。三维之中躯体是基础,心态是关键,适应自然社会环境是保障。“恬淡虚无”、“知所避就”、“适者生存”,每个人都必须服从这样一些基本的生存规律。身体是本钱,疾病或虚弱都会影响健康,这是常识。心态健康问题本来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具体修为调整实施则难度较大。

5 心态健康认知

5.1 大脑职能

人类童年时期的幼稚行为,今人应以历史主义的眼光看待。人类所以能从哺乳类动物界分化出来,其主要原因是大脑系统的发达,具体来说是记忆的产生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思维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智力因素的发达。智力不断增加的结果是开发出大量衣食住行用等产品,尤其是探索出一系列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健康措施。这些健康措施不仅延长了人类寿命,同时也提高了存活质量,创造了共享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是生存基础,而精神财富则有无限可分享属性,如宗教、哲理、文学艺术作品、教材、科学论著、语言文字沟通等都可无穷无尽地益人神智,调适心态,且通过学习和教化便能产生作用。为什么同样的学习环境成绩有所差别,这是因个人素质有所差别决定的。同样境遇下为什么有不同的反应,这也与个人认知水平有关。认知能力主要靠后天学习历练,但遗传性因素具有一定的基础作用。感觉到的事物不一定能有深刻的认识,只有深刻理解的事物才能更精准的感觉。

5.2 心脑关系

《黄帝内经》认为“头者,精明之府”,“脑为髓之海”。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这些认识本来是很精准的,但《黄帝内经》中又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等记载,给今人带来疑惑。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肯定传统医学关于普遍联系观点的同时,也要借鉴现代医学成果加以解读,如“心主血脉”。大脑血管分布最稠密,现代测得供应大脑血量占全身总量的4/5,这个事实不就是基础联系吗?另一方面,关于“神明出焉”问题,现代实验证实人在极端境遇下产生负面情绪时首先心跳加快,“儿茶酚氨、肾上腺素、炎性活性物质等分泌增多”,这些物质会对血管产生损害作用,因此对血管分布最稠密的大脑必然产生作用,因而必然导致精神状态的变化,这不是心脑关系的微观解释吗?由此看来,古籍记载是古人观察的结果,并不是空想杜撰,传统医学把人的思维归结到心脑系统加以认识,是打开心态健康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

5.3 心态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态文化内容比重最大。首先以“心”或“忄”作为偏旁部首构成的字最多,如“德”、“性”等,这是数量证据。由这些字或所组成的词在含义上仍有细微差别。一是表达有所外露的各种精神状态时有“愤怒”、“惊悸”、“恐惧”等;二是反映内在情感状态时有“忧思”、“悲惨”、“懊恼”等;三是反映抽象事物时有“忠恕”、“愛情”、“意志”、“惆怅”等。此外,“恭”、“慕”等所表达的含义也都归属在这个大类里。而与“脑髓”相关的词数量较少,其内容大多充实在心学之中。由此看来,从中华古代文化实际出发,从文献记载角度考虑,心态健康文化就必须从心学切入,而不能从脑学着手。

由于心学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历史上存留文献汗牛充栋,学术异彩纷呈。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明·王阳明,其学术精华史称“阳明心学”。王阳明“龙场悟道”体验,陆续产生出“事上磨炼”、“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等观念。“阳明心学”重视同情、联系、关怀、责任、和谐、诚信,因而积淀有丰厚的精神遗产,其中诚信作为道德规范更具有普世价值。此外,宗教围绕健康认知也有与心学相似之处,如佛家戒贪,将“贪”作为内生疾病的首要病因。其实这个“贪”表示过度注重眼前利益,对应的办法是“恬淡虚无”,只要坚持“清心寡欲,和而不同”,就能防止所求不得引起的烦恼甚至疾病。再如,佛家认为内生疾病的第二个原因是“嗔”,即发怒,其消除的办法是“平心静气”。诸如此类,传统文化中有关心态健康的认知记载屡见不鲜。

5.4 心态健康

在心态健康的探索中,我们认为养生的核心是养神。养神的措施是调适“心态”。南传佛教容忍凡夫俗子“在不侵害他人利益的同时适当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行为,比大乘佛教所谓“四大皆空”的格调低一点,但符合生存实际。假如人人皆“空”,社会不知要变成什么样子。人类为解决生存物质不知想过多少办法,当然因无知或盲目累代也不知失去多少生命。怎样才能做到“适可而止”,这是个大学问。笔者认为“量力而行”是个基本准则,因为“知止有定”,有定才能平静如水。从物质系统来说,“熵”表示状态,“熵是系统状态的函数……熵的微观意义是系统内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的一种量度”。人具有物质属性,但其饮食二便、呼吸等交换机制以及灵动属性和封闭的物质系统有别,用“熵”增加原理诠释人生还有问题,如既然无序性状态量度这个解释是“熵”的本义,那么肿瘤是接触抑制消失是否属于无序状态?我们还是以类比方法,只能假设人体也有类似“熵”的属性,这种属性也随着人的“生长壮老已”过程而增加。“熵”增大时,健康状态不好;通过健身或调适心态,清除使“熵”增大的物质和精神因素,限制“熵”的增速,可提高生存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目的。虽然这个假设目前还没有更多实验证明,但经验观察已经证实心态调适与健康状态紧密相关,借鉴“熵”增加原理也可说明一些问题。“熵”一般不会减少但不绝对,无非概率小而已。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焦虑性亚健康患者增多,因而心态调适应受到重视。受物质系统“熵”概念的启发,从精神系统中发现波粒系统的物质构成,从而发现其产生负面情绪的条件,采取精准的对应措施应予以深入研究。

6 小结

心态健康是人体健康的关键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百岁老人超过万分之八的地区称长寿地区。中国广西巴马、金秀瑶族自治县等是百岁老人数量超过这个标准的县,因此称为长寿县。问题是,这些县的环境是无法复制的,所以我们必须从中探索出可资借鉴或能够学习的关键要素才有意义。总结各方面资料,笔者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要素是心态健康和适应能力增强,主要要素有心静如水,环境应变调适,对外趋利避害(选人口密度小宣躁小绿化面积大的环境生存发展),对内饮食传统卫生,自主运动劳逸适度。这些基本要素是可以习得的,对健康都是有益的,因而具有可行性。各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健康传统不能忽略,虽暂时还未达到通俗易懂的程度,但包含有真理的可重复经验是永远可以继承的。

[1]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58.

[2]陶世龙,万天丰,程捷.地球科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51.

[3]《二十二子·列子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5.

[4]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99-400.

[5]许良英,范岱年.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74.

[6]张三慧.大学物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0.

Key Factors of Health

LIANG Jun1,ZHENG Rong2,SUN Ling-zhi3
(1.China History and Literatute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Cacms,Beijing 100700,China; 2.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ssics Press,Beijing 100700,China; 3.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preciousness of life and the irreversi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body on health problems.And a brief demonstration came from the function of brai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rt and brain&mental culture& mentality health,to conclude the view that keeping a healthy perspective is the key element.And enumerating the Yang-ming’s theories about health culture.Adjust the mental state are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affective psychosis,slow down the growth of“entropy”and improve health,which inspired by the physical system"entropy" concept.The environment can not be copied,but the population density,green space,daily life and other elements can be taken attention to improve health.

Health;Culture;Chinese Medicine

R222.15

:A

:1006-3250(2016)03-0365-03

2015-05-20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2009GXQ6B150)-中医历史观察方法的聚类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凤山健康长寿人口调研项目

梁 峻(1954-),男,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医史文献的研究。

猜你喜欢

心态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0”心态,“1”状态
好心态帮您度过手术期
余男:女主角就是一种心态
偏科首先偏的是心态
心态决定眼光
真正的挑战是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