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与传统中医辨证在临床中的应用浅析
2016-02-01万石川
万石川
福建中医药大学旗山校区,福建 福州 350000
六经辨证与传统中医辨证在临床中的应用浅析
万石川
福建中医药大学旗山校区,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伤寒论》在传统中医辨证的体系上建立了独特的六经辨证,论述了六经的提纲证和各种变证,并提供了证治方药,不仅在理论上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医学,并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传统的中医辨证体系与六经辨证各有其优点,也有其不同,本文在此浅要归纳六经辨证与传统辨证的特点所在,并例举病案对其特点、区别及临床运用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六经辨证;传统辨证;浅析
本世纪初,日本汉方医学大家汤本求真对《伤寒论》有高度评价:“本于伤寒之诊断、疗法,推述万病之证治,能悟其真髓,则万病之治如示诸掌。”伤寒以六经提纲证作为其辨证机要,对《伤寒论》的研究及运用,多围绕六经辨证方法而展开。然而在临床上,六经辨证作为伤寒之辨证工具,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足,故在临床辨治之时,仍需参考例如八纲、卫气营血、脏腑、经络辨证等传统中医辨证方法的补充与支持,以多途径、多角度、多模式的辨证方法提高临床的论治的准确性。本文就此对临床上伤寒的六经辨证与传统中医辨证各自的特点、异同、互补之处进行浅略探讨。
1六经辨证的特点
《内经》是《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医学理论来源[1],六经辨证源自《黄帝内经》。仲景将临床所见杂病以三阴三阳统领归纳,提出了分属于六经的提纲证、各经的变证、不同经证的交叉见证等,形成了独特的疾病诊疗体系。所谓提纲,是指能反映本经病证特征的条文,它不是描述一种疾病的证候,而是高度概括一类疾病的特征,并在其下分列出各系统的变证。故六经纲领证为《伤寒论》辨证的第一要义,也是其最具临床指导意义的特点所在。笔者试例举六经提纲证及其备要如下。
1.1太阳病提纲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条揭示了太阳病的脉证,太阳主一身之表,表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总以恶寒为要,故第三条更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后世医家“有一分恶寒未罢,便有一分表证未解”的说法即是由此而来。
1.2阳明病提纲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通为用,故此条揭示阳明病的病机为有形或无形之邪壅滞阳明腑脏所致,以“实”为要。
1.3少阳病提纲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少阳病之提纲证,后世医家自成无己注解148条“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始,多认同将半表半里作为少阳之病位所在,但其概念模糊,至今难有定论。少阳为枢机,可出表,如柴胡桂枝汤证;亦可入里,如大柴胡汤证。少阳之提纲证多为自觉症状,而有其表里皆达的特性,可散见于其余各经证中,难以通过望闻切而得,但总以枢机周转不利为要。
1.4太阴病提纲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下之,必胸下结鞭。”关于太阴病病机,虽然多以脾阳不足为多见证,但亦不可忽略脾阴不足,故而以太阴湿土,喜燥恶湿,与阳明燥金燥湿相济为用,升降协调,以运化通利、气机升达为机要分之。
1.5少阴病提纲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为君火所在,又为水脏,其真阴真阳至为重要,故张景岳有“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之说。病至少阴,人体阴阳水火俱损,“脉微细”提示不但阴虚,阳亦虚,从而表现出阴阳衰竭的状态。故有阴阳不足之见证,可为少阴辨证之要。
1.6厥阴病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之病机亦是历代医家之争论焦点,即主热、主寒、寒热错杂三个观点。故其争议焦点亦可作为揭示厥阴病病机的切入点。张喜奎教授认为:“厥阴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厥阴病期为极期,综合厥阴病的内容,邪入厥阴,从寒而化,则有寒证、极寒证”[3],他同时认为两极之间应有一过渡带,故而在对待厥阴病机的同时,应以分寒热极为主、慎辨错杂为机要。
2传统辨证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八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以及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归类方法,此外还有辨标本、顺逆,辨体型气质,以及方剂辨证、五行辨证等多种提法[2]。辨证从层次上区分,有纲领证、基础证、具体证的不同。八纲为纲领证;病性和病位是基础证,尤其是病性为关键与重点;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为具体证。但不论是通过何种方式,人患病作为“变”态,则总有某一“常”态作为参照,否则何以证其病?故笔者认为传统辨证的内涵在于知常达变。
2.1传统辨证的归纳笔者私以为具有概括性和最具临床实用性的,当属“十问歌”。“十问歌”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后有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增补:“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笔者曾跟师张永树教授,张老将此高度概括为:“中医的辨证优势说到底,在于承认差别,这是最高级别的医学。”身为中医要深刻认识个体、时间、空间之间的差别,同证不同人,同人不同时,同病不同地,都应当区分对待,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笼统治法。面对每一个病人,必须灵活通过阴阳五行辩证,或假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各种思路对其病症进行剖析,才能找到病之根本。
2.2传统辨证的拓广当今疾病谱不断拓广、社会发展迅速,有许多病证难以通过单纯的望、闻、切来判断,四诊合参当以问为重。在问诊时,除了了解患者目前最急迫的症状(即主诉),还必须对患者既往史、生活工作环境有所重视。不仅如此,医者应该有广博的人文和自然见识,民国大家章次公就曾说:“为医者,仲景之书固不可不读,而于历代名家医集,晚近中外科技书籍,以及其他笔记小说之类,凡有关医道者,胥应浏览,识见广遽,而后临床辨证论治,自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因为医者面对的不单纯是病,而是看病的人,人与自然、与社会、及人自我的身心都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
至此,于患者诸多症状体征的繁杂、变化之处见到差别,即是所谓见微知著、知常达变。在临诊时带着知常达变、见微知著的思维,就能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去把握患者的整体病情发展,找到病症的根本,方可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
3六经辨证与传统中医辨证之临床利弊与互补
六经的提纲证,传统辨证的知常达变、见微知著,是二者辨证的核心所在。以六经提纲证的优势举例来说,笔者跟师曾见三叉神经痛月余患者,舌苔黄厚腻,脉弦,问诊大便干结,则辨在阳明腑气不通,胃家实,而以调胃承气汤清泻阳明而愈,伤寒六经辨证定位精确“快准狠”的优势明矣。而同样是便结,在幼儿则因为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尚未完整,不论是食积、内热、长牙等情况,均有发热见证,小儿脉多浮而数,颇似外感,且难以问诊,是否恶寒等主观症状难以把握,此时若以六经提纲证来把握,则难度颇大,而通过向家长了解并对比患儿平素饮食习性、排便习惯等,则可知常达变,见微知著。故临床上,六经辨证与中医传统辨证应相互参考,合理把握并利用,方可提高辨证的准确性。笔者再例举跟师医案二则,以佐证临床上二者的优势,并加以分析说明二者的差异与互补之处。
3.1案一黄某,女,67岁,泉州郊区渔民。2010年8月31日初诊。全身风疹搔痒频作5年。
初诊:5年前出现食海鲜类食物后全身发痒,停食该类食物3天则痒自行消退,住院治疗疗效欠佳(具体不详)。食量较前稍减,睡欠佳,经常服用安眠药方能入睡。症见全身风疹搔痒,食量减少,寐欠佳,喉燥吞咽不利,小便调,大便1~2天1行。舌淡红,苔少,脉略浮。此为特禀体质引发血虚生风,风邪郁于肌表而不透达之象,故治以养血活血、搜风息痒。自拟处方:山楂 15g,归全15g,金蝉10只,紫草15g,茜草15g,丹参15g,柏子仁24g。3剂,水煎服渣再煎,400ml水煎至200ml。
二诊(2010年9月7日):服药6剂后吞咽顺畅,食睡正常。舌淡红,苔少,脉略浮。此阴液渐复,血荣风熄之象,当增强滋阴润燥、健脾之品。故前方去紫草,加玉竹18g、白术30g。5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010年9月14日):服食少许鱼类未再风疹,食管干燥亦解。
按:患者以“全身风疹搔痒频作5年”为主诉,其表现为食海鲜类食物后全身发痒,食量减少,寐欠佳,小便调,大便1~2天1行。按此类症状,则难以在《伤寒论》之六经辨证提纲中明确找到对应,此时传统辨证的优势便较为明显,根据上述表现在辨证上考虑患者七旬老人,脏腑机能减退,气血不足,血虚易生风化燥,使风邪阻于肌肤,加之海鲜性偏寒凉,其易特禀体质伤及脾胃,运化失司,与风邪相博,内外合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则发为风疹。故治以养血活血、搜风息痒之法。以自拟山楂当归饮愈之。当归补血养血,山楂消食,活血为主药,佐紫草、丹参、茜草凉血,服八剂症愈。
3.2案二王某,女,45岁,惠安市人,现居泉州市区。2011年11月10日以近3年月经提前7~8天为主诉来诊。
初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行经提前7~8天,行经持续3天,量少,色淡,无痛经。经服用中药一年余调理,症状有所改善,但停药后即上火,口干口渴,忌食辛辣。近来月经前期复作,常上火,失眠。为进一步治疗,求治我科。症见经前上火,食尚可,不寐,汗多,形寒,渴喜热饮,大便时秘,小便频,夜间尤甚。舌略红边有齿痕苔少,脉沉。排除其他疾病,诊为月经失调。张老认为患者汗多形寒,失眠便秘口渴,皆因营卫失调、气血不和所致。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生黄芪24g,生白芍15g,桂枝9g,茜草6g,柴胡6g,大枣6g。3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12月7日):服上方12付,脉转平,经已调,睡常,体重增加,二便调,便频明显减轻。
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失调,则卫不足以摄营,营透脉外,营不足以荣卫,则卫护外无力,见汗多,尿频,月经前期;形寒、易上火却渴喜热饮、小便频而夜间尤甚等诸多症状,其实把握住汗多、形寒,可以六经纲领归为太阳证。再者患者舌红、边带齿痕、尿频、月经先期等症状,可见为气虚生热,以黄芪甘温除热,则处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再恰当不过,酌情加柴胡疏肝、茜草活血,12剂后三年顽疾悉除。
综上所述,六经辨证虽然脱胎于传统辨证,法不离阴阳、八纲,也需要“知常达变”,但究其特点,六经辨证的临证切入点与传统辨证的切入点是有所区别的。简而言之,六经辨证提纲挈领,例如普通感冒,并非起手就以风热风寒观之,而以六经统之,但非精梳领悟者往往不识条文互参活用,在临证细节上则需要其他辨证方式;中医传统辨证方法虽然整体精细,却失之明确、系统,仍以感冒为例,由于患者体质与天时物候之差别,寒热错杂,其变往往藏于藩篱之后,而非一目可见。在临床审证之时,必要二者互参,而不可机械地将六经辨证从传统中医辨证体系中割裂出来。
参考文献
[1] 梁华龙,田瑞曼.《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来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8(1):7-9.
[2] 朱文锋.中医辨证体系及“证”的规范化研究[J].天津中医,2002,19(5):1-4.
[3] 张喜奎.也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1):42-45,65.
【中图分类号】R2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83-02
(收稿日期: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