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三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016-02-01李自良
文/李自良
“两型三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文/李自良
以“两型三化”为核心促进云南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面对诸多困难,2015年的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还算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据初步预测,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10%。
但与这份成绩总体“令人满意”相映照的,是云南产业发展的“跌跌撞撞”。
结构畸形、产业单一,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是云南经济发展的“软肋”。全省烟草制品和原材料为主的重化工产业在工业增加值中占80%以上。其中,烟草制品受制于国家烟草指标规模,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不可能有大的增长;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的重化工业则受制于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的“瑟瑟寒风”中价格大幅回落。
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在新近完成的《加快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确保云南经济稳定增长》的报告分析:“无论从三次产业还是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云南产业结构失衡相较全国要更为严重。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云南省第一产业比重偏大、第二产业较弱、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的矛盾仍较突出,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从工业内部结构看,以资源型、重型化主导的工业结构特征显著。”
回望“十二五”、谋划“十三五”,云南省决策层认为,云南经济发展的软肋是产业结构问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再不能吊死在烟草和重化工两棵树上了”。
为此,新近通过的《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云南在“十三五”期间将以“两型三化”为核心促进云南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两型”指的是开放型、创新型,“三化”指的是绿色化、信息化和高端化。
云南雄心勃勃提出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建立电商平台,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抓好工业调结构增效益。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降本增效、制造业升级三个专项行动,启动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强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
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的社会资本、外商投资准入,打破国企在竞争性领域的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路径:
一是加快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把云南的产业发展主动放在国内区域分工、产业链分工这个大坐标当中来考量,围绕重点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力度,在沿边的产业园区、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尽可能布局一些出口型加工企业。
二是引进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快传统产业同信息产业融合步伐,延长传统产业价值链条,扩大传统产业增值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变传统产业散、小、弱状况,做优做强传统产业。
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立足云南自身优势,培育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设备制造、电子信息、大健康、现代物流等优势产业。
此外,云南还提出了“做强滇中,搞活沿边”的产业布局规划,以此统筹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滇中指的是做强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以及红河州北部拓展区的滇中城市圈,重在“强”字上做文章,要发展高新技术、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临空经济、现代金融和总部经济等一些高端产业。沿边地区则在“活”字上做文章,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云南省省长陈豪表示,云南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抓好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提高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举措,立足于云南各种优势条件,推动产业结构向“两型三化”发展,积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既不能降低发展速度,又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据《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