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必要性

2016-01-31秦晓梅秦延梅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际话语权延安时期翻译

秦晓梅 秦延梅

基金项目: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2015年度规划项目 15BWY27。

摘  要: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是中共中央立足于战时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辅助思想宣传的,并在战争中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系列翻译行为。它作为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和武器,在战时的政策宣传、外事外交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延安时期;国际话语权;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

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是中共中央立足于战时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辅助思想宣传的,并在战争中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系列翻译行为。它作为宣传教育的有力工具和武器,在战时的政策宣传、外事外交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广义上的“延安时期”是“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岁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近13年时间”。狭义上的“延安时期”是指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迁至延安城至1947年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止,历时约10年。但笔者认为延安所发出的政治能量和影响远远超出了广义上的延安13年或狭义上的延安城所限制,而是从空间上扩及到当时国内外更远的地方,从时间上波及了数几十年之后的现在的中国。因此,在广义延安时期下,中共中央势力范围领导下的一切翻译活动及影响都可以成为“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是在中共中央立足于战时的实际需要的一系列翻译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战争中争取国际话语权。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主要类型包括翻译马克思主义读物、翻译国外通讯社电讯文稿、接待陪同国际友人、为国际友人采访中国领导人做口译员,出版外文宣传刊物,培养翻译人才等方面。

一、延安马列理论学习的需要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建了其领导下的第一个马列著作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1923年,中共又成立了第二个马列著作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并以上海书店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建立了传播马列著作和革命书报的发行网。但是,出版社经常受到国明政府的破坏和查封,其发行和出版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得不到保障,马列著作翻译出版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真正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有较大影响力的马列著作翻译高潮时出现在抗战时期的延安。为了保证党员的政治修养和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马列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马列学院编译部和军委编译处两大马列著作翻译机构载延安成立。1938年成立了延安马列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培训干部的高校,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负责编译马列经典著作的专门机构。马列学院干部学员的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教材大部分都是来自延安马列学院的译著。1938年,中共中央为了满足中央将领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的学习,用马列主义战略思想指导抗战从而建立了军委编译处。把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军事著作及苏联的军事材料译成中文事军委编译处的主要工作,翻译材料成了使其成为军事干部学习军事理论的必修科目。延安时期边区马列学习的需推动了马列著作的翻译,同时译著又推动了马列思想学习的规模。相反,马列译著又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文化建设,成为社会新知识的输送机。

二、延安了解世界的需要、

延安是地处西北边陲,位于长城西端拐角的一个偏远小城。由于地理位置的制约,再加上国民党的封锁政策,延安处于极其封闭的状态,其基本上与外界无论是脚痛还是信息传递都处于断裂状态。外界的物资、报刊杂志进入延安非常困难。中共一方面积极组织人员翻译马列著作以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积极主动地接受外电新闻报道,从而解世界形势与二战战况发展。新华社组织电讯人员抄收外电信息,抄收到的字母文稿经识别之后再翻译成中文,以增强民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新华社的外电抄收和翻译工作成为了延安了解世界的唯一的窗口和渠道。1941年6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初期的《解放日报》把重点放在了外电翻译稿件与文章上,而对国内,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情况报道较为忽视。不到一年时期,在中共中央的质疑下《解放日报》改版,将原来的以国际新闻为重点改为以宣传党的政策和边区宣传工作为重点。但这种重心的转移并没有改变其国际新闻翻译作为延安内宣有力工具的作用,《解放日报》的创刊与发展使延安与国际世界在时空上接轨。

三、世界了解延安的需要

活跃在边区的国际友人主要是由外国记者/医生和军事观察人员等组成的。在抗战爆发之前,就是个别记者进入陕北苏区进行采访活动。国外记者第一次来访高潮始于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保安的采访,他的到来为闭塞的延安打开了一扇门,使其与国际世界有了联系。斯诺以及随后来访的其他外来记者将延安乃至全中国的真实形象介绍给了世界的其他地方。随后美国记者史沫莱特、维克托.基恩、海伦.福斯特.斯诺先后来到延安。随着这些人的到来也应运产生了。他们来到延安对中共领导人和高级将领进行了很多参访,并将谈话内容翻译成英文。通过这种形式的采访,这些外国记者逐渐了解了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的性质和特点。抗战全面爆发后,又有许多外国记者进入中共控制区域进行采访。1938年,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与八路军将领在山西抗日根据地会面交谈。同年3月美联社记者霍尔多.汉森采访了冀中人民抗日自卫军,随后,又跟毛泽东在延安会面。这一段时期的国际友人来访的主要采访和考查是在抗战前线进行的。通过和主要将领以及普通士兵的深入接触,拍摄了大量新四军战斗生活的照片,完成了许多真实而生动的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延安时期外事组织的发展。1944年5月,一些美国记者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赴延安采访。5月31日,记者团进入陕甘宁边区。他们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接待。在延安根据地,他们深入采访和考查,叨叨了第一手的资料,离开延安后,他们将这些珍贵的资料翻译之后传播到全世界。他们的付出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树立 其真实的形象,同时也帮助了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共和延安边区。

四、延安的外宣需要

为了使世界真实地了解和感受延安与边区的生活,延安时期的对外宣传工作把重点放在了欢迎外界人士、国际友人来延安参观采访。国际友人将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延安介绍给了全世界,为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做出来巨大的贡献。而这种良好的形象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这种借助国际友人之笔的宣传比较是有限的。为了对外宣传边区的真实情况,中共积极运用了许多不同的通讯方式,如:报纸、电台、通讯社等。新华社与1944年开办英语广播和英语新闻节目,向旧金山传播;还创办外文宣传刊物《中国通讯》,从官方角度进行对外宣传,争取中共在世界的话语权。新华社把内宣和外宣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把反映国际局势与时事的电讯消息通过国际新闻翻译传递给边区,另外一方面,它把边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世界,使边区和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1944年二战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新华社创建了其英语广播部,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主张,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1944年8月,新华社成立了英语广播部,定向向美国旧金山广播。每天中英文发稿量和口语广播数量特别大,有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一万余字,彻底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和新闻垄断,苏区对外宣传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提升。延安的翻译活动不仅局限在延安边区,还延伸到国统区的重庆、武汉和香港等地。在远离延安的国统区,中共中央也做了许多外宣工作。在国统区创办了南方局,长江局等地下宣传机构,在国统区创办英文宣传刊物。中共中央定期对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举办新闻发布会,并且拥有固定的英语新闻发言人。延安时期的外宣工作是在及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艰难蹒跚的。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翻译活动,其类型还是多元的,涉及到报刊、广播、人际传播等模式,体现了中共初步的以翻译为主的外宣意识与外宣战略。

五、翻译人才的需要

中共不仅通过各种渠道在敌后进行宣传,还在抗日前线对日军进行战地宣传。敌工干部平时需要用日文写宣传标语,对日军进行思想宣传,瓦解其战斗力,劝其投降;需要通过喊话的方式用日语劝降日军;需要对日军俘虏做思想工作;需要翻译缴获的日军文件。一次,前线各部队急需日文翻译人员,在这种需求下,日文翻译培训工作在跟军地和延安兴起。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的少数医生和技术人员来到延安促使了延安的俄语学习热潮。俄语学习班,俄语讲习班不断涌现。1941年中苏需要联合作战去打垮法西斯联盟,所以俄语翻译人才的需要成了当务之需。1941年,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队建立,后来通过不断地发展,其扩建为俄文学校,后来在增设英文专业后,其改称为延安外国语学校。

参考文献:

[1]陈言.抗战时期翻译文学论述[M].抗日战争研究,2005,(4).

[2]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蓝红军.翻译史研究方法论四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国际话语权延安时期翻译
核心价值观助推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
中国南海维权行动中的国际话语权研究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关于提升我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