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功能定位、作用发挥及对策研究

2016-01-31薛峰毛晓红刘仲平马晓燕杨孟昀袁钰博袁斌

关键词:纪念馆教育

薛峰 毛晓红 刘仲平 马晓燕 杨孟昀 袁钰博 袁斌

(1.西南科技大学; 2.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3.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四川绵阳 621010)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功能定位、作用发挥及对策研究

薛峰1毛晓红1刘仲平2马晓燕3杨孟昀3袁钰博3袁斌2

(1.西南科技大学; 2.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3.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四川绵阳621010)

【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是中宣部确定的“三基地一窗口”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四川省精神家园重建“一馆三地”的龙头项目。明确纪念馆的总体定位,广泛拓展纪念馆的作用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纪念馆价值,是当下纪念馆的首要任务,对更好地传承5·12地震凝聚在纪念馆的伟大精神和力量具有重大促进意义。本文通过对5·12地震纪念馆功能、服务、宣传、组织建设各方面的完善以及市域联动普及方面的探索,为进一步发挥5·12纪念馆的功能作用提出建议。

【关键词】5·12汶川;地震纪念馆;功能定位;作用发挥

The Function Location, Function Exer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f

纪念馆是一个表达纪念、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在定位和功能上注重对纪念对象的挖掘和利用,宣传纪念对象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每一个国家级纪念馆特定的教育功能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历史内涵,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或者世界历史的进程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纪念馆侧重“以史育人”,着重突出主题内涵和教育意义,对现代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取向等都有积极影响。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下简称“5·12纪念馆”)肩负着历史责任、发展使命和教育职责,沉淀着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把各民族、各阶层、各群体团结起来的一个折射。5·12纪念馆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最终涅槃重生的光辉历程。

在新的时代特点下,不断深化和拓展5·12纪念馆的文化理念、功能定位,改革创新纪念馆的管理机制,强化保障措施,与时俱进拓展其强大生命力,是将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传承和发扬的不竭动力,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实践和探索。

一、5·12纪念馆基本情况

5·12纪念馆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分为室内馆和室外馆。室内馆主体建筑名为“裂缝”,为地景式建筑,以大地景观的手法,通过下沉广场和步道向外延伸,局部翘起露出地面,象征新生和希望。展馆占地14.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280平方米,陈馆面积10748平方米。主题陈展《山川永纪》,分为序厅,旷世巨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伟大精神、时代丰碑和尾厅6个部分,主要表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大团结好”等内容,真实记录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抗震救灾以及灾后重建的历程。

室外馆为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占地1.2平方公里,分为老城区、新城区和沙坝地震断层三个部分,是全球整体原址原貌保护、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区。

作为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重要窗口,5·12纪念馆先后被确立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社科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 纪念馆对象人群定位

(一)参观人员统计

自5·12纪念馆建成开馆并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以来,共接待社会群众330余万人次,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共接待社会群众830余万人次。参观人员包含了学生、学术专家以及大量的社会公众。根据抽样调查近年来的三次节假日数据统计显示,在831份抽样调查表中,参观者年龄跨度大,主要集中在20至45岁之间,占了61.7%;另外20岁以下和46-60岁人数相当,分别为133人和138人,占据了16%和16.6%。剩余的是60岁以上占8.1%。

图1

图2

在出游方式上,有近84%是自驾游,其余大部分是公共交通,占15%,还有极少部分的人是旅游团组团旅游,约占1%。

图3参观者出行方式调查

在参观者来源地方面,根据自驾游车牌统计数据显示,90%以上的参观者来自川内地区,且大多来自北川所在的绵阳地区及周边的成都、德阳地区。川外地区的参观者也大多集中在重庆、陕西、甘肃、贵州等周边省份。另外,由于山东对口援建北川,所以也有一定数量的山东参观者。参观者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没有明显的职业倾向。

从以上数据及5·12纪念馆管理中心提供的其他信息来看,纪念馆室内馆和室外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共接待人数超过了千万人次,在国内外各类型的国家级纪念馆中都很少见,反映出纪念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中很大部分原因是纪念馆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以及中国人民不畏艰难的优良传统,这种情感和精神不断地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向前。从参观人群的类型来看,普通游客是最主要的人员。在游客里面,大部分是地震亲历者或其亲朋好友来回顾和感受地震带来的巨大震撼。也有地震遇难者亲友来此怀念、凭吊。从参观者年龄段来看,20到45岁的中青一代,思想积极活跃,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出游心态,能全面了解5·12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感同身受地缅怀和追思。从客源地分析,大体集中在绵阳、成都一带以及川内各地区,省外和境外游客较少。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地震发生在四川,四川人民感触最深,地缘上的近距离和情感上的强烈都促使四川人民更多自发地来到纪念馆缅怀、参观。

(二)参观人员留言感悟

许多参观人员在参观后都纷纷留言,或表达对灾区人民和救援人民英勇抗灾的崇敬,或表达对逝去亲友的哀思,或表达对灾区人民新生活的美好祝愿。现摘录个别如下:

(1)向参加抗震救灾的战友们致敬!你们是人民的英雄!——战士 李东

(2)逝去的亲人们,你们在天堂可好?——北川县禹里乡石泉街 王文俊

(3)作为一名援建者,再次感受到北川人民的坚强,感动与幸福同在,愿祖国更加美好!——辽宁援建者 胡斌

(4)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主题教育活动处

(5)“With congratulations for the creation of this memorable museum. A place for memory for reflection and for planning the future. A future of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of this County that has suffered so much. We wish you many visitors for learning and friendship.”

(祝贺你们创建了一个十分具有纪念意义的纪念馆,一个让人纪念、沉思并且规划着未来的地方。愿这个县城曾经遭受过巨大灾难的人们有个幸福的未来,我们祝愿这里会有更多的人带着友谊来学习和交流。)——联合国减灾协会秘书长特别代表 马格瑞特

(6)参观纪念馆后心情特别沉重,感谢祖国强大,感谢北川人民坚强,相信明天北川将更加美好,没有共产党坚强领导绝不可能有人民幸福生活。——甘肃平源游客

(7)第一次来痛心的感觉还是久久不能平复,希望逝者安息,生者珍惜未来的每一天。——北川抗震救灾某志愿者

从纪念馆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感悟留言来看,参观者的身份包含了社会各界,有武警战士、有普通百姓、有学生、有志愿者、有援建者、有领导、有国际友人等。参观者的留言感悟所寄托的情感也是人类面对灾难时的真挚情感,是对国家情感,对社会情感,对亲人情感的具体体现。

从感悟留言中感触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了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这恰恰也是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内涵之一。民族精神是华夏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华夏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从感悟留言中感受党和国家的伟大。我国党建专家黄苇町教授在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日说,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汶川地震从发生的一瞬间开始,其自身命运就与党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国家主席、总理到普通战士、共产党员,都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抗震救灾中。灾后重建过程中,党和国家发动举国之力,做出20省市对口援建的伟大壮举,让灾区百姓迅速走出伤痛,开始新生活。所以,“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党的热爱和崇敬之情的表达。

从感悟留言中感悟人文情怀的高尚。中国人民有两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良勤劳且情感质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民族力量得以凝聚,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不仅是灾区人民,全国各族人民都在这里留下了最为真挚的情感,对党和国家的感激,对社会各界的感恩,对罹难亲友的怀念,对灾区人民的祝福,对自身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他们心底情感最直白的流露,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三、纪念馆功能、作用的分析

(一)功能分析

1.防灾科普

5·12纪念馆一个很重要的实际性功能就是防灾科普教育。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地震灾害不断增多。汶川大地震之后,又相继发生了多次地震,影响力较大的有青海玉树地震,云南昭通地震,四川芦山地震等。每一次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灾减灾就成了普通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纪念馆具有防灾减灾的知识传授、防灾减灾应急救护技能培养、公众安全意识教育的功能。通过影像资料、案例展示、现场解说、宣传手册等多种途径,加强参观者的感性认识,增强责任感和自觉行为,让参观者在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有一定的能力抵御灾害影响甚至在灾害中自救和救人。

5·12纪念馆设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心,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既有灾难现场展示,又有防灾减灾培训场所,十分有利于受训人员掌握防震减灾和逃生避难的技能。近年来,纪念馆成功举办了百余次的防震减灾教育培训,数十次地震科普活动,多次参加国内外防灾减灾大会,与国内外多家高校、科研单位达成合作协议,并先后接待了联合国、日本、英国等国内外学术研究参访团200余次,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2.思想教育

5·12纪念馆的思想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感恩社会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12纪念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两个展厅详细记录了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时期,社会各界给予灾区的巨大帮助。在灾难爆发的那一刻,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决策,统一安排部署,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医疗工作者、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往灾区,企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纷纷出力,为抗灾救援做出了巨大贡献。家园重建时期,史无前例的二十省市对口援助,让灾区人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力量。两个展厅富含丰富的人文情怀,时刻提醒灾区人民感激祖国,热爱祖国;感恩社会,不忘恩情;常怀感恩之心,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二是家国观念与理想信念教育。5·12纪念馆在人民、社会和国家三者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中国人的“家国观念”根深蒂固,除了“家”便是“国”, 国人受到的道德教育是要对家庭和家族负责,对君王对国家负责,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很少提及对社会负责。传统的礼教造成了现在部分人对于社会的冷漠,很少有对社会的具体负责。然而,家是社会的细胞,国家是社会的整体。纪念馆凝聚了社会各界对于汶川地震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凝聚了社会各界人民对灾区的祈祷和祝福。通过参观纪念馆,可以把部分民众对于社会的情感具体化,感悟自身和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的本质,树立对社会的职责担当,提升自我的使命感和品德修养。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纪念馆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基本任务之一。党中央还引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纪念馆本身内涵的独特的民族气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纪念馆的具体体现,都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题材。

3.政治教育

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12纪念馆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地震纪念馆宣传教育功能。目前,地震纪念馆主要开展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师德师风教育、青少年德育教育。通过组织党政机关中心组学习、党员组织生活、企事业单位工会活动、少年军校、专题培训、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共有1570个单位29800余人次主动前来参观,组织520000余名在校学生前来接受教育培训。目前,纪念馆与多个单位和学校建立了长效机制,每年定期组织干部、学生、群众等到纪念馆纪念、参观和接受教育。

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教育。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是羌族同胞在西南地区的主要聚集地。北川羌族人民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族风俗,是国家重要的民风民俗文化瑰宝。抗震救灾和家园重建期间,羌族人民同各族同胞一道,不畏艰苦,百折不挠,共同抵御旷世天灾。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展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一心,紧密相连,启发参观者珍视各民族共融的繁荣昌盛的和谐社会。

4.价值分析

历史价值: 5·12纪念馆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纪念馆生动地再现中国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这一段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光辉历史,是在整个过程中闪耀人类文明结晶的最好诠释,是整个过程中感天动地、绽放民族光芒的定格瞬间,是值得华夏儿女、世界人民永远铭记的鲜活历史。

科学价值: 5·12纪念馆是一处生动的科学蓝本。它蕴含着地震科学、抗灾科学和科学重建。从纪念馆的影像资料和文献资料,以及北川老县城遗址的地貌特征,可以进一步完善人类对于地震的认识。从全国人民抗震救灾、防灾减灾的经历中可以总结出对于抗灾科学的科学结论和宝贵经验。从二十省市对口援建,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丰富科学选址重建的依据。

精神价值: 5·12纪念馆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丰碑。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在灾难中生生不息、不断奋起的传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红色精神。在新时期传承、光大,凝练成伟大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精神,给出了人类怎样应对自然灾害沉甸甸的精神样本。该精神样本是5·12地震对世界的遗产,是世界各国人民对抗震救灾的最好鼓励。

(二)作用分析

5·12纪念馆昭示了中国道路凝聚力,中国精神辐射力,中国力量战斗力。通过纪念馆内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展览内容,人们深切地体会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共同书写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辉煌篇章,极大地展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抗震救灾精神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大提升了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果断决策、有力指挥,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战斗力,让全国各族人民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的中流砥柱。

5·12纪念馆见证当代中国人面对特大灾难表现出的特有气质与崇高境界。5·12纪念馆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符号,它向世人传达着中国人民在面对巨大灾难时的刚毅,坚强。纪念馆凝聚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党和全国人民在新时期不断进取不可或缺的品质。它将坚实而鲜明地记忆着中国人勇敢、坚韧、博爱、团结和神圣的生命情感。纪念馆既是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展现给中华民族的一座永久的丰碑。首先,纪念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将会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的先进方向和优秀品质,带领和团结中国人民共同抗灾,恢复家园。最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座永久的丰碑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5·12纪念馆内涵的精神实质。5·12纪念馆所蕴含的精神,是一种灾难降临无所畏惧的豪迈精神;是一种抵抗灾难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是一种重建家园相信美好的自强精神。三种精神相互映衬,共同造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家园”有以下七种表现形式:(1)国家力量统筹建设;(2)区域性民族旅游的深度挖掘;(3)羌族文化的保留、传承和发扬;(4)家国感情社会责任的表达;(5)感恩文化的倡导;(6)各民族团结统一;(7)个人思想感情的寄托。

四、5·12纪念馆的总体设计理念、管理原则、展厅定位

(一)5·12纪念馆总体设计理念

1.场馆设计文化以人为本

场馆设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处处彰显“尊重人民、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取向,这也符合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场馆设计体现中国各民族人民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内涵,体现了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对人民价值的敬仰,树立起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形象。

2.遵循科学性、历史性、文化传承性与教育性原则

场馆设计以尊重科学为基本原则,科学建馆是纪念馆立馆之本,是对人民、对国家负责的体现,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要求;以尊重历史为先决条件,纪念馆是对历史的记录,是对历史的保留,以历史的严谨性来约束场馆内容建设,不浮夸,不虚假,真真切切还原历史;以文化传承为必要手段,纪念馆本身还需承载文化传承的任务,不仅是历史的画面,更应该有历史文化、精神财富的发扬光大;以科普教育为最终目的,纪念馆的根本功能还是为人民服务,在给人民提供缅怀、追思的同时,教育世人居安思危,尊重生命。

3.以启迪教育、缅怀纪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

纪念馆设计的功能是综合性的,其中以启迪教育、缅怀纪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目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是纪念馆设计的延伸核心,是纪念馆灵魂的直接表达。

(二)5·12纪念馆场馆管理

1.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坚定政治方向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思想政治过硬的队伍才是一支钢铁之师。纪念馆在日常的管理中,要不断加强场馆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建设,长期开展理论学习。纪念馆要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第一要义,自觉加强干部职工党性锤炼,增强党性修养,永远紧跟党的步伐,永葆先进的政治力量。具体即要认真领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思想准则,切实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来严格要求自我,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在此方面,纪念馆可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制定专门的学习计划,把场馆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纳入场馆建设的长期规划中,融入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中,切实做到“真学,真用”。学习方式可以是座谈会,实践活动,分享交流会等形式,着力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精”的5·12纪念馆运行管理队伍。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有序推进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纪念馆各部门要严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约束和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使各部门有序、规范、高效地开展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制定每周、每月、每季度甚至每年的工作目标,细化到场馆工作人员每天的工作中,实行量化工作,使人人不但“知其所为”还要“知其所以为”。

3.健全培训考核机制,涵养人格情操

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是一个系统规范、高效运作的保障措施。5·12纪念馆作为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除了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外,更需要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工作人员的培训是一项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须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人格修养为标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全力塑造工作人员的品德形象,与5·12纪念馆的内涵融为一体。考核实行绩效考核的标准,遵守公平、严格、客观、反馈、差别、单头考评、结果公开、奖惩得当的8项原则。考核机制直接关联奖惩措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营造良好的氛围。

4.拓展社会教育功能,弘扬伟大事业

坚持立馆之本,管理者时刻铭记5·12纪念馆的特殊性质,孜孜不倦地开展社会教育工作,形成社会化教育,不仅是场馆工作人员,更是社会大众。积极主动实施5·12纪念馆的育人功能,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三)各功能厅定位

5·12纪念馆分为六个部分,主题陈展《山川永纪》,分为序厅,旷世巨灾、破坏惨重,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科学重建、创造奇迹,伟大精神、时代丰碑和尾厅6个部分,共15个单元、40个组、14个专题。

序厅是整个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面对灾难坚韧不屈伟大精神的展示;“旷世巨灾、破坏惨重”展示震后大量住房被摧毁和掩埋,基础设施遭受重创,人员伤亡惨重的惨象;“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再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展开的抗震救灾的英雄斗争;“科学重建 创造奇迹”展示党中央总览全局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以及全面建设的过程;“伟大精神,时代丰碑”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铸就了时代精神新的丰碑;尾厅是一个主题写意厅,主题为“放飞希望”,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各展厅总体上遵循场馆总体设计文化理念要求。各个功能厅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在准确表达各个展厅全部内容同时,又相互衬托、相互辅证。

五、拓展5·12纪念馆功能的路径建议

(一)展览提升:在目前陈展基础上,增加陕西、甘肃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实物、图片资料,对已有陈展图片内容深度挖掘和展示。同时,增设“应急自救演示”、“学术文献陈列”、“三维数字动漫演示”等,强化防灾减灾知识传授功能

利用高科技模拟实境,采用数字平面影像或立体影像再现灾难现场,以文字说明、图片展示或真人秀的方式开展应急自救的全过程,全力宣传应急自救过程的注意事项。同时展示各类型的应急自救图示以及购置真人秀应急自救全套设备。增加一个专门陈列学术文献的资料展示,纪念馆可和其他机构合作,由一个具有专业知识的学术团队负责,全部呈放各类型自然灾害的学术研究成果,最好是纸质材料和电子资料同时具备,可供参观者查询、学习、借阅和拷贝。同时需要不断注入最新科研学术成果,还要保障文献材料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不仅让科研人员和普通群众能及时洞悉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的研究情况,也让5·12纪念馆的育人功能得到提升。采用三维数字设备,以动漫形式演示常见的逃生技能,与“应急自救演示厅”连成一体。动漫不但生动形象,而且更有助于年纪较小的参观者吸收消化。在防灾减灾知识传授方面,打破地震灾害的限制,纳入洪灾、火灾、山体滑坡、泥石流、极端对流天气等灾害的逃生技能传授。除了图文并茂,最好引入影像资料、实例分析等加以说明。

(二)服务完善:休息区、地震纪念品销售区

完善纪念馆的服务功能,增加配套的人性化服务设施,让参观者在庄重严肃的参观气氛中得到优质服务;增加休息设施,让部分对灾难图片、视频严重不适的人群有一个喘息的地方;增加纪念品销售区,将开发出有创意、有特色、有内涵的纪念品进行展示和销售。

(三)多渠道宣传:通过网络、大众媒体、文献资料、讨论会、学术活动等方式拓宽宣传途径;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扩大影响;积极主动联系沟通学校、促进青少年的教育宣传

建设网络宣传阵地,全力做好“5·12网上纪念馆”的网站管理维护工作,整合网络信息资源,长期在电视、电台、网络论坛、报纸上宣传5·12纪念馆,提高5·12纪念馆的影响力。整合已有的文献资料,编纂出版5·12纪念馆学术论文集和同类型论著,以刊物的形式对外宣传。定期举办一些专题性的讨论会、学术交流会,邀请一些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扩大5·12纪念馆的影响领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的新媒体平台有微博、微信、手机APP,利用微博宣传的便捷性和普遍性让纪念馆的影响力突破成、德、绵地区,全面覆盖川内各境川外邻省,辐射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范围。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的深度和广度推广5·12纪念馆的详尽内涵,全面普及纪念馆的功能作用。利用手机APP等移动终端,提供语音讲解、视频播放、地图指引、参观服务等信息资源,为观众提供方便、快捷地服务。积极主动联系学校,教育从学生抓起,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全面促进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5·12纪念场馆的主要宣传渠道

(四)人员建设:建立高效的运行管理团队,加强团队的自身建设力度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面向社会招聘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配备业务型、专家型管理人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薪酬待遇,着力打造一支高效的运行管理团队,管理团队的创造力、执行力直接影响场馆功能作用的发挥,强有力的管理班子能在创新中发展和突破。灾难性地震纪念场馆需要实行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建立健全制度后需要加强团队建设,尤其是注重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素质建设,多形式历练队伍,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部署的工作才有人去管、去抓落实,提高工作执行力。

(五)基地建设

5·12纪念馆目前已经获得很多殊荣,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等等,如何把“金字招牌”的作用进一步放大,充分发挥场馆和遗址功能,尤其要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应急自救互救、模拟地震等自然灾难应急避险等项目,通过高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增强社会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将5·12纪念馆建成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资料库,面向中央和国家部委、机关以及陕西、甘肃等省,补充征集文献实物资料,整理反映科学重建的各类资料,为从事5·12汶川特大地震灾难研究、灾后恢复重建经验总结的专家、学者提供详实的研究资料。委托相关院校、组建专家团队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建成抗震救灾精神研究会,总结提炼以5·12纪念馆为载体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案例。

(六)经费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发挥5·12纪念馆的作用功能

2015年10月份,绵阳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发布《关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2014年部门决算编制的说明》,2014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管理局)收入决算总额12175.19万元,其中:当年财政拨款收入2650.69万元,上年结转结余收入9524.5万元。相应安排支出决算4587.99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55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571万元。根据网站资料显示,该“一般公共服务”和“文化体育与传媒”两项支出包括了5·12纪念馆馆区的日常开销,合计3926万元。

根据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央财政将设立专项资金,按照中央制定的规定,重点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所需资金。据悉,在财政经费保障方面,将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起中央地方共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地方所属博物馆、纪念馆所需资金按照一定原则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其中,列入免费开放名单的地方所属博物馆、纪念馆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运转经费增量由中央财政按比例进行补助。所以,必须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来保障5·12纪念馆功能改造升级的全部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抗震救灾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J].政工研究动态,2008(16):21-22.

[2]陈伟平.做好当代纪念馆陈列工作的几点想法[J].陈列展览,2015(5)241-246.

[3]孟昀.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J]. 城市与减灾,2015(2):3-5.

[4]李后强. 充分释放地震纪念馆的强大辐照效应[N].企业家日报,2015-5-12(1).

[5]丰富陈展内容记录不凡历程 充分展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N].绵阳日报,2012-10-10(1).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Memorial Hall

XUE Feng1, MAO Xiao-hong1, LIU Zhong-ping2, MA Xiao-yan2,

YANG Meng-yun3, YUAN Yu-bo3, YUAN Bin3

(1.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2. Association of Mianyang City, Mianyang 621000, Sichuan, China;

3. 5·12 Wenchuan Memorial Hall, Mianyang 621010, Sichuan, China)

Abstract: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Memorial Hall is part of the core of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o determine the “three bases and one window”, is the leading projects in Sichuan Province spiritual home reconstruction “Museum”. Clear positioning of the museum’s exhibition hall culture, a wide range of functions to expand the memorial hall, 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the memorial hall, is the primary task of the moment, the better heritage of the great spirit and power of the 5·12 earthquake in memorial hall. In this paper, the function, service, promotion, org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5·12 memorial hall were explored,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5·12 memorial hall was put forward.

Key words:5·12 Wenchuan Earthquake Memorial; Functional location;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9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15)06-0073-08

作者简介:薛峰(1980—),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9-21

猜你喜欢

纪念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