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嫩江流域细石器文化
2016-01-31李云艳
李云艳
(黑龙江省龙江县文物管理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100)
试论嫩江流域细石器文化
李云艳
(黑龙江省龙江县文物管理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100)
【摘要】当前国家、省及本地区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遗址的田野工作多是地表调查,研究方法上只是石器与遗址的类型学比较,加之断代上的欠缺或不足,使得我们难以从特征差异不明显的石器工具和技术来重建该区域的史前文化史。本文试图通过遗址环境和文化特征来探讨嫩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性质和在人类史前史中的地位,以求得社会及学者对该问题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嫩江流域;细石器文化;特征与性质
一、嫩江流域环境与史前遗址关系
嫩江流域的地形地貌是由大兴安岭山地和松嫩平原两部分构成。大兴安岭山地由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河谷平原构成。松嫩平原是由低平原、高平原、河谷平原和风沙地组成。低平原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海拔在135~150米左右。河谷平原分布在嫩江较大支流,包括一级阶地,高、低漫滩。河谷平原的地貌结构十分复杂。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嫩江流域目前共发现史前文化遗存338处。这些遗址坐落的地貌位置规律性强,遗址的时代早晚与地貌位置相对高低的关系密切。目前,细石器遗址环境可分为三个区域,既大兴安岭东麓山地区、松嫩高平原区、松嫩低平原区。含有粗大石器的遗址出现在山区或山前平原等相对较高的台地上,加工精细的细石器多发现于低平原区,同时,这一区域的植被也同样反映出,同一时期的不同环境生态类型也存在差异,石制品加工工艺和技术也与环境生态类型相适应。山前平原既三级属黏土质垄状高平原,海拔200~300米,如黑龙江省境内的碾子山蛇洞山、龙江半拉山、崔家街、甘南宝山大平房、全胜等遗址。松嫩平原河流阶地既二级属泥沙质波状高平原,海拔160~200米,龙江景星缸窑、姜家窝棚、望海、正阳畜牧场、甘南太平湖遗址等,分布在山前平原的河流阶地上。河流漫滩地既低平原,海拔135~160米,沿嫩江两岸漫滩分布的百余处细石器文化遗址,重要的有昂昂溪五福,滕家岗、霍托气、富裕的大小高粱、泰来大坎、东翁根山、梅里斯的众多细石器遗址。
二、嫩江流域细石器文化特征与性质
该地区史前遗存中的石制品在类型、工艺上也与遗址坐落位置相对高的逐次向相对低的位置,由较多的粗大石器逐次向精致的细石器过渡。由碾子山蛇洞山—粗大石器—打制、龙江王明武屯、缸窑等细石器—打制—间接压制、昂昂溪细石器—压制—精琢。在蛇洞山等旧石器遗址以大型打击石器为主,但也发现一些小型及带有一些细石器特征的旧石器,细石叶均没有二次加工痕迹,呈现细石器的早期特征。但在缸窑却发现了以典型的细石核为主的细石器与细石叶,一部分细石叶经过再次加工,如截去石叶的远端、近端或两端都截去,有的还精琢两侧刃部。由此说,蛇洞山等旧石器遗存中的细石器是细石器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么以景星缸窑的细石器为代表的便是嫩江流域细石器的成熟阶段。二者是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那。
昂昂溪的细石器,是以造型精美的平底、凹底、园底3种压制石镞为代表,而景星缸窑却不见石镞。但是笔者在观察缸窑的细石叶时发现,部分细石叶修整近端,而且修整近端的细石叶,其远端多呈剑尖状,这一现象使我们想到,这是不是石镞的最原始状态呢?各类刮削器在工艺和器形上,缸窑较昂昂溪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古人类在选择生存环境时总是直接受资源的吸引力,嫩江流域是渔猎和采集活动的良好场所。与之相适应的所压制的石制品形制繁杂,主要有镞、矛、刮削器、尖状器、薄刃远近端修整的石叶、石片、石核及骨器渔猎工具如鱼鳔、鱼叉、鱼钩等,直接反映了嫩江流域地域文化特征和利用水生资源的地方经济特点,反映了区域性的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并没有明显的农业和畜牧业因素,表明了嫩江流域的史前人类生存主要依赖区域环境的作用。
从二三万年前的龙江景星缸窑等以打、压制石器为主的遗址多位于嫩江流域支流的二三级阶地上,定居遗址不明显。从7500年—4000年前的滕家岗、五福、霍托气、梅里斯、富裕等主要以精琢细石器遗址为主的人类,居住在湖滨,定居明显,人口密集。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出现于8500—3000年前,延续达5500年,特别是7200—6000年前为稳定的暖湿阶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这一时期形成了嫩江流域独特的以渔猎、采集、狩猎、驯化动植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细石器文化。
若按着传统理论划分时代,目前嫩江流域存在有以细石器为主的旧石器遗存和含细石器的新石器遗存。如果是以经济形态作为标准、以农业的产生做为新石器时代的开始,那么在嫩江流域所发现的细石器遗址中,目前还没有明显的农业经济的特征。
“一直被定为北方新石器时代的许多细石器遗存实应划归为中石器时代”(陈淳)的论点,我们应该重视。我们知道中石器时代是研究在最后冰期结束,更新世向全新世过渡阶段,从全球气候、生态环境转变来研究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的简单狩猎采集经济、经过中石器时代的广谱渔猎经济,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经济的转变过程。因此,嫩江流域存在着一个相当长、且繁荣的中石器时代。
三、与东北亚、西北美细石器的比较
这里采用国际、国内学界普遍认可的细石器中的细石核作为比较的主要依据。
蒙古沙巴拉克有楔形、半锥形、柱形石核,尤为发达的是锥形石核与柱形石核,这些细石核在嫩江流域和与其临近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都有发现。东西伯利亚细石器遗址很多,多分布在滨海、贝加尔湖和阿尔丹河流域,前者见两件船形石核,后者见一件楔形石核。贝加尔湖以玛卡洛夫遗址为代表,楔形石核居多。阿尔丹河流域楔形石核出现较早。分布范围,北起北冰洋南至黑龙江中游,西起勒拿河,东至鄂霍次克海和堪察加半岛。
在北美西部,主要是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北部以楔形石核为主要类型。发现于阿拉斯加的诺尔阿达克河流域、阿拉斯加大学校园遗址和巴特查坦那的楔形石核形制相同。形制上看出北美的楔形石核与嫩江流域相近。朝鲜是连接大陆和日本的一条重要通道,朝鲜石壮里遗址的楔形石核数量虽不多,但类型多,工艺精湛,这与嫩江流域有一定的共性。日本的细石核有南北之区别,南部以九州福井洞穴遗址为代表。北部细石核的类型和工艺与嫩江流域的相近,十分规整,北部锥形石核与嫩江流域锥形石核无明显区别。
四、在东北亚——西北美文化圈中的地位
1939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在哈尔滨顾乡屯采集到楔形石核,并与费尔班克斯大家的楔形石核进行对比,将黑龙江地区纳入亚美文化联系的大系统,从而确立了黑龙江地区在这种文化联系中的地位。而恰恰黑龙江地区的细石核集中发现地是嫩江流域。在嫩江流域楔形石核比较占优势。在日本也同样反映出楔形石核的优势。这些我们不难看出,楔、锥两类型石核的两条传播路线:1.从中国华北—嫩江流域—东西伯利亚—美洲;2.从中国华北-嫩江流域-日本、朝鲜。
船底形石核在嫩江流域见于景星缸窑等多个遗址。漏斗形石核在嫩江流域、华北的下川、海拉尔、前苏联的格罗马杜哈、加拿大冰山遗址都有发现,这类石核的分布与楔形石核基本吻合,显而易见,船底形石核与漏斗形石核的分布进一步证实了两条文化传播路线的确切性。同样证实了无论是哪一种石核的分布带,都在嫩江流域得到了反映,可以说嫩江流域是亚美文化联系的经由之路之一。从细石核的工艺可以看出,细石核向东、朝鲜、日本方向延伸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嫩江流域的先民选择最适生存的环境,同时也就不间断地将精湛的细石器加工工艺带向朝鲜和日本,使工艺进步的周期缩短。
细石核的发现和研究,提出并证实了人类扩散迁移的方向和路线。细石器遗址的年代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沿着这一路线迁徙时序的可能性。细石核的类型上比较,我们知道的最早向美洲迁徙的路线是华北、嫩江流域、东西伯利亚至美洲。嫩江流域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的中间环节,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嫩江平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欧亚大陆东缘,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使其具备了成为远古人群生存的重要的驻足和迁徙的“中转站”的条件。同时目前黑龙江地区原住居民的祖源会不会就在嫩江流域那?嫩江流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的发现,对研究史前人群适应生存、迁徙、扩散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思永.昂昂溪史前遗址——梁思永考古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谈谈考古学的新与旧[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3]陈淳.谈中石器时代[J].人类学报,1995,1.
[4]赵宾福.嫩江流域三种新石器文化辨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施雅风,孔昭宸,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中国科学B辑,1992,12.
[6]考古环境研究(第三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初本军,高振操,杨世生,等.黑龙江省第四纪地质与环境[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0.
[8]于汇力,邹向前.黑龙江龙江县景星缸窑细石器遗存[J].北方文物,1992,2.
作者简介:李云艳(1971-),女, 黑龙江省龙江县人,汉族。
【中图分类号】K876.2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