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理论及环境考古的研究

2016-01-31綦小骐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

綦小骐

(黑龙省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理论及环境考古的研究

綦小骐

(黑龙省博物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的力量,不再随心所欲地对大自然予取予夺,而是讲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环境考古的提出,是研究人地之间的关系,响应国家以构建人地和谐关系为宗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人类意识到人地和谐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境考古的队伍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宝保存至今的历史文化遗址十分珍贵,对我国研究古代文化和人文等方面能够提供很大的信息提示。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来加强文物保护的力度,保存好从古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保护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体现了我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中国特色文物保护里理论的形成与实践,推动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繁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文物上反映出的历史上人类的创造力和创造活动。

【关键词】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环境考古;理论体系

前言

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沉淀,在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创造等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保护好研究文物能够体现我国的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的民族文化能够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向全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我国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占重要地位,提高国际文化遗产领域方面的话语权,提高影响力。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理论的产生和实践,包括对古代文物、近代文物和现代文物的保护,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环境考古受到了考古界的高度重视,许多著名考古学者和科研机构投入研究。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养育和呵护,人地关系和谐发展是人类能够持续发展繁盛的基本条件。

一、保护文物能够提高文化自信

(一)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的发展与概况

我国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物”,文物的内涵和所包括的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充实,主要包括历史上流传的文化、遗存的物件与重大革命事件对中国的国情作出较大贡献的著名人物有关的文献、实物、标志性建筑等方面。文物可以分为古代文物、近代文物和现代文物,保护近代文物和现代文物是我国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决定,体现了我国先进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同时代的文物也要珍视保护,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体系。与西方认为的100或50年以上的遗存下来的物品或精神才算文物相区别,我国创新性的提出了在保护与珍视100年之前的遗存的同时,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保留同时代发生的具有纪念意义、史料价值的文化遗存,开辟了一条独属于中国的中国特色道路。保护同时代文物的做法有利于实现我国的民族价值,能够完整保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发展,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提高我国在国际文化遗产方面的发言权。随着保护同时代文物的发展与实践,取得的成绩和效果举世瞩目,证明了我国开辟的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论是先进的,是具有科学性的,保存下来了许多证明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直面挑战精神的遗存,保护同时代文物的提出,先进于世界提出的保护“20世纪遗产”的决定早了七十年,充分证明了我国的先进性,在保护同时代文物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绩,获得了珍贵的经验,为国际保护文化遗产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东方大国独有的特色。

(二)提高文物保护力度,保证文物科学性和完整性

文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三大价值,文物的保留具有重大的意义,功能上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具有实用价值、对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物品转变为人民纪念历史的一种寄托,更大意义上,保留下来的是当时人们面对困难时、直面挑战时、积极进取时绽放出来的伟大的精神,承载的是一种历史文化,是见证历史、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证明了我国五千多年来连续不断的文化发展,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庞大生命力。文物对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研究具有重大作用,应当保护好这些文物。中国历史悠久,发展至今留存下许多文物,数量庞大,经过岁月的洗礼保留至今,要加大力度保护文化遗产,充分重视文物对我国文化发展带来的巨大意义。在文物调查过程中,发现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不一,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有重点有步骤地对文物进行保护,充分调动起人力物力,对不同的文物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要提高文物保护力度,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政策,将文物根据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不同分级管理,交给不同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存。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就有保存文物典籍的做法,在当时是为了证明皇权威严不可侵犯,也从另一方面传承了中华文化,让重要的文物得以流传,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实践在文物中有证据可考,对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和连续性的实现作出了伟大贡献。新中国颁布了许多法律规定保护文物,对名城名镇名村和风景名胜区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都合理地保护保存下来,在文物保护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专门的文物保护单位,成立发展文物保护人才队伍,为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和经济保障。

(三)保护、维修文物时应遵循的原则

文物是历史上文化、智慧的结晶,流传到现在,文物中包含的历史上人们的智慧和劳动成果随着文物传承至今,对我国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有一些不可移动的文物,名称名镇名村、风景保护区等,当中包含的建筑反映的是古代聚落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村落之间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内在联系,要整体保留,对于此种情况,国家专门制订了整体保留保护单位对整个历史遗迹进行保护。我国的名城整体保护也面对较大的困难,整座城范围较大,其中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保护起来比较困难。对名城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应保存整体的传统格局,不可随意更改,有名的历史街区也要完整保存,维护其整体格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保证传承的历史文化得到完整的继承和发扬,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不同的古城要求也不同,分级别进行保护,遵照不同的保护原则和要求,科学管理。在对文物进行保护、维修应遵守保持文物原状的基本原则,在维修过程中,提出的维修规则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保护、维修不可移动的遗迹、遗址,可移动文物从原地移到馆藏修复等一系列的处理方法都有着一套明确的规则系统,并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使文物的保护、修缮有法可依,更加规范科学。

二、环境考古理论、原则分析

(一)环境考古的发展历程

从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发现,在很早之前人们就意识到对大自然的掠夺损害应该有限度,依存于自然生存,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呵护和养育,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考古是针对这种情况从历史角度探索人地之间的关系,提高对人地关系的理解认识,着力采取措施建立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关系。从古代的万物皆有灵,对自然心存敬畏之心,到后来有贤人提出善待身边的一切生物的主张,中国的天人合一恰好证明了这个主张,在古代就已经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后来发展到工业时期,人类大量掠夺自然资源,对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经济、科技、人口发展迅速。到19世纪中叶,人们意识到自然承受不了无限制的开发掠夺,开始注重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初步诞生,到20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进步,越来越意识到人地关系和谐的必要性,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环境考古作为一门专门的技术开始逐步形成,大量考古学家组成研究队伍,通过研究历史上人类、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发展,并得到人与地和谐发展的关系,促进人类的持续发展。环境考古从20世纪中叶发展至今,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不断成熟,其优势也不断显现出来。环境考古主要是研究地质信息、人类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出环境变化对人类生活场所生活习惯和文化发展程度带来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环境考古学认为可以通过古代遗迹与当时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来推断认识当时人类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发展规律。

(二)环境考古对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优势

环境考古是考古学与社会发展的产物,根据遗迹的环境、地质条件,结合考古理论知识,可以对某一时期该地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作出相关分析,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来总结出自然环境对文化和文明多样性的产生起到的独特作用。环境考古可以从长时段研究人地关系,甚至可以得到粮食歉收、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等因素对民族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阶级之间的斗争产生的影响,都与环境的变化有内在联系。环境考古不同于单纯的环境史的研究,而是通过对环境的研究,得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从人与地的互动关系,总结出人地和谐相处运动发展的科学规律。通过环境考古的研究,可以明确人类要依赖自然生存发展,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掠取豪夺,要总结从古至今人类与环境相处的经验,已发展的眼光看待,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看待问题,要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

(三)环境考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环境考古发展初期存在概念模糊,会将讨论环境变化和考古学文化的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时,结果是将考古学文化变化的原因归为环境变化或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化,关系混淆不明确,而没有进行环境变化、人类活动、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研究模式单一,针对社会阶层复杂、生活方式多样的情况不能做到合理的分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我国存在核心概念不匹配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向国外的概念体系研究模式学习,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样的研究模式,更好地利用考古学文化来总结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文物保护能够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多样性,为国际文化繁荣做出贡献,提高我国在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发言权,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理论科学有效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妥善保管。环境考古的发展从历史角度研究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自然和人类关系方面予以科学依据,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晓东.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理论体系述略[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1.

[2]张萌.现代中国环境考古研究模式的分析[J].南方文物,2012,1.

[3]李晓东.中国特色文物保护理论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3.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无痕设计”理论体系作用下的生态资源平衡与自然生命共生关系探索
美在意象:钧瓷美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性考察(一)
中国艺术财富管理的重大问题把握与理论体系建构
文字学与中国语言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吴家麟教授与新中国宪法学理论体系的创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实现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