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措施

2016-01-31花天荣刘永恒董晓君徐技松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兽疫检疫黏膜

花天荣 刘永恒 董晓君 徐技松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 223200)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控措施

花天荣 刘永恒 董晓君 徐技松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 223200)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小反刍兽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型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兽,特别是山羊和绵羊,其发病率可达100%。本文介绍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小反刍兽疫诊断 防控

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小反刍兽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型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兽,特别是山羊和绵羊,其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期病死率为100%。已成为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安全的重大动物疫病之一。鉴于其危害,国际兽疫局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也是《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规定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该病毒起初被认为是牛瘟病毒的一个变种,但后来发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牛不表现临床症状,对牛似乎失去毒力,直到30年前才被鉴定为一种新病毒。

1.2 流行区域

该病在非洲的大多数国家发生和在中东几乎所有国家一直到土耳其,也在印度和亚洲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由于引种等原因,我国于2007年在西藏发生第一例小反刍兽疫疫情,随后逐渐向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内地省、区蔓延。

1.3 易感动物

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兽,且山羊比绵羊更易感。猪和牛也可感染,但通常无临床症状。

1.4 传染源

感染动物的眼鼻分泌物、唾液、咳嗽释放的飞沫、尿液、粪便、乳液以及被感染动物污染的水源、料槽、垫料等是该病的传染源。

1.5 致病机理

易感动物吸入污染的空气或直接接触受污染的物质,病毒经口、咽上呼吸道上皮或扁桃体进入体内。先在局部淋巴结增殖,导致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降低,进而在淋巴组织中扩散。随后病毒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淋巴结、肠黏膜、呼吸道黏膜,导致淋巴组织坏死、免疫力下降,引起继发感染和支气管肺炎;病毒在上述黏膜的上皮细胞内增殖可引起一系列细胞病变,出现口腔炎和消化道糜烂性损伤,进而血样腹泻。死亡常因脱水而致电解质失衡,损伤不太严重时可康复,并产生中和抗体。

1.6 发病季节

本病可常年发生,但以多雨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免疫抑制、营养状况差、运输应激等因素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1.7 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病畜与健康畜的直接和间接接触而传染。呼吸系统是主要的感染传播途径,大多为呼吸道飞沫传染。病毒也可以经精液和胚胎传播,也可通过哺乳传染给幼畜。

2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多见于幼龄羊,潜伏期仅有2d,表现为强烈的体温升高,很快表现精神沉郁、被毛竖立、食饮欲减退甚至废绝,口腔和眼睛流出黏液性分泌物,随后出现口腔、唇部和鼻腔炎症和坏死斑,发病第1d可见便秘,很快便出现水样腹泻,整个病程自出现体温升高到死亡不超过5~6d,死亡率可达100%。

急性型:潜伏期3~4d,表现为发热急,高达42℃以上,可持续5d,患病动物精神沉郁、感觉迟钝、食饮欲减退甚至废绝、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被毛逆立。继而眼睛、鼻部和口腔分泌大量纤维素性黏液。齿龈、上腭、唇和舌的背、腹侧因黏膜坏死而出现针尖大小的灰色或黑色的病灶,并常呈弥散性分布,妊娠羊常发生流产,耐过的羊可产生免疫力。

温和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出现轻微短暂的发烧,有时可见眼睛和鼻腔流出大量的分泌物,并在鼻孔周围结痂,也可见腹泻。一般病畜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耐过,恢复健康。

3 病理变化

尸体剖解病变与牛瘟相似,患畜出现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皱胃常出现病变,病变部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而瘤胃、网胃、瓣胃很少出现病变,肠可见糜烂或出血,大肠内和盲肠、结肠结合处出现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淋巴结肿大,脾脏出现坏死灶病变,显微病变与其他麻疹病毒属感染症相似,即出现多核巨细胞,肺最易看到。此外,可见嗜伊红性核内或细胞质内包涵体。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毒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病死动物的眼结膜、鼻腔分泌物或口腔、回肠、直肠黏膜、血液或肠系膜和支气管淋巴结,接种合适的细胞如原代羔羊肾细胞培养,逐日观察细胞病变作用,5d后细胞产生病变,具体表现为细胞变圆,收缩聚集,最后形成多核巨细胞,有的出现核内包涵体,部分细胞形成空泡。

4.2 病毒中和试验

方法同血清中和试验。用小反刍兽疫标准阳性血清和标准阴性血清分别与病畜病料病毒分离物作病毒中和试验,若能与小反刍兽疫标准阳性血清中和,使50%以上细胞不出现细胞病变,即可判为阳性。

4.3 小反刍兽疫快速检测试纸检测

无菌采集病畜全血,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转移至另一个离心管中,于56℃水浴中作用30min后,待血清样品恢复室温后分别用样品稀释液将小反刍兽疫病毒阳性血清、小反刍兽疫病毒阴性血清和待检血清样品稀释5倍,即向80µ1稀释液加入20µ1血清,用加样器混匀,将试纸卡平放于操作台面,加样孔朝上,向加样孔中加入约100µ15倍稀释的血清样品,室温静置5~20min,若观察孔内检测线区(T)及对照线区(C)同时出现红色线,即可判定小反刍兽疫阳性。

5 鉴别诊断

5.1 与牛瘟鉴别

小反刍兽疫主要感染山羊,绵羊较少发病,牛及大型偶蹄兽动物呈隐性感染,鉴于世界上已基本根除牛瘟,所以基本可排除牛瘟。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可特异性地鉴别两者。

5.2 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鉴别

在急性病例中二者均有呼吸道症状,但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由支原体引起,以浆液性和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为主要病症,无口部损伤、黏膜病变和腹泻症状。

5.3 与巴氏杆菌病鉴别

在急性病例中二者均有呼吸道症状存在,但羊巴氏杆菌病由巴氏杆菌引起,以胸腔积水、肺炎及呼吸道黏膜和内脏器官发生出血性炎症为主,无溃疡性和坏死性口腔炎及舌糜烂,其感染率和病死率都较小反刍兽疫低。

5.4 与羊传染性脓疱鉴别

羊传染性脓疱是由副痘病毒引起,以口唇、眼和鼻孔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和水疱,并迅速变为脓疱,最后形成痂皮或疣状病变即桑葚状病垢,但无腹泻症状。

5.5 与蓝舌病鉴别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以颊黏膜和胃肠道黏膜严重卡他性炎症为主,乳房和蹄冠等部位发生病变,且蹄冠部有浅蓝色污点,同时嘴唇也可见肿胀和变蓝,但不发生水疱,小反刍兽疫无蹄部病变。

5.6 与口蹄疫鉴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临床以口鼻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但没有像小反刍兽疫病畜那样有呼吸困难、腹泻和分泌出恶臭液体症状。

6 防控措施

6.1 果断处置疫情,以防扩散蔓延

一旦发生本病,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按一类动物疫情处置方式扑灭疫情,以“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彻底消毒,严格封锁、防止扩散。一旦确诊,立即进行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划定,实施封锁,全面禁止活畜和产品交易,禁止牲畜过牧、交换。对疫点内的所有山羊和绵羊实施扑杀,并对所有病死羊、被扑杀羊及羊鲜乳、羊肉等产品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疫点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对受威胁区羊群进行免疫,建立免疫隔离带。

6.2 加强免疫接种,增强免疫保护力

疫苗接种是最常用的防控方法。目前,世界上预防该病仍以传统的弱毒疫苗为主。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免疫操作规程实施规范的疫苗接种,确保应免尽免。对新补栏的家畜,要及时补免。

6.3 加强动物卫生检疫,严防病原传入

加强动物卫生检疫,是防止小反刍兽疫发生及传播扩散的重要措施。小反刍兽疫的动物卫生检疫包括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和边境检疫。通过严格的动物卫生检疫,达到羊等易感动物的监测排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对新补栏的家畜,要经过20d隔离观察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

6.4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

要保证提供适宜家畜生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定期打扫圈舍,及时清理粪便,保持圈舍环境卫生和地面干燥,加强圈舍通风,保证圈舍空气新鲜;保证提供新鲜清洁、质优全价的饲料和充足的饮用水,满足营养需求,适时补充青绿饲料和电解多维、黄芪多糖;建立健全防疫消毒和粪污处理的设施和制度,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禁止从疫区调进活体动物及其产品。

[1] 石岩,翁善钢.小反刍兽疫的流行、诊断与防控[J].中国畜牧兽医,2013,40(4):231-234.

[2] 龙凤云,刘晓慧,周晓黎,等.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及防控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2,33(5):94-98.

[3] 袁向芬,吴绍强,林祥海.小反刍兽疫诊断及其免疫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2,39(12):195-199.

猜你喜欢

兽疫检疫黏膜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检验检疫学刊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北票市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农业部发布力争2020年消灭小反刍兽疫
82例后壁黏膜完整隆凸阴道缩紧术临床观察